徐婕
紫金宮闕,帝王居所。故宮博物院藏有目前全國最為豐富的明清兩代傳世漆器,而其中有一類來自日本的漆器藏品——蒔繪漆器。
早在宋代時,日本漆器就入貢到中國。此后各朝代仍通過貢貿(mào)等方式互通,這也是后來明清宮廷得以收藏諸多日本漆器的重要原因。日本在唐文化的影響下,不斷地吸納來自中國的文明,成為大唐及中亞文化東輸?shù)慕K點。中日兩國漆工藝的交流,不斷啟發(fā)著日本工匠,從而誕生了蒔繪工藝。
日本傳統(tǒng)漆工藝在明代時稱為“倭漆”,清代時稱為“洋漆”,到了現(xiàn)代則稱為“蒔繪”。蒔繪源自我國唐代金銀鈿裝大刀上的“末金鏤”工藝,東傳日本后慢慢發(fā)展演變成為獨具日本特色的漆工藝。隨著其工藝不斷成熟,越來越受到上層階級尤其是皇室貴族的青睞。
康熙皇帝就曾經(jīng)這樣評價這種東洋舶來的漆器:“漆器之中,洋漆最佳,故人皆以洋人為巧,所作為佳,卻不知漆之為物,宜潮濕不易干燥。中國地爆塵多,所以漆器之色最暗,觀之似粗鄙;洋地在海中,潮濕無塵,漆器之色極其華美,此各處水土使然,并非洋人所作之佳、中國人所作不及也?!保ā妒プ嫒驶实弁ビ?xùn)格言》)
中國本土漆器與日本漆器在風(fēng)格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康熙帝認為是兩國地理溫濕度不同導(dǎo)致的。他給予洋漆高度稱贊,足見當(dāng)時宮廷對蒔繪器的青睞與關(guān)注。清中期,清宮中更是刮起了仿制洋漆的風(fēng)潮,從內(nèi)檐裝飾、家具,再到文房器具都不乏洋漆的身影。故宮博物院藏有日本蒔繪文物2400余件(套),大部分為17世紀(jì)、18世紀(jì)器物。其中有很多精巧雅致的文房器,種類涉及硯盒、香具盒、印籠、屏風(fēng)、香幾、矮桌、微型把玩柜棚等。
受唐文化熏染,日本貴族自古很講究詩書修養(yǎng),皇室成員都寫得一手好字。他們對藝術(shù)的追求,也表現(xiàn)在了對文房四寶的喜愛上。各種文房器的設(shè)計工藝極為考究,蒔繪文房器物極為受寵,各類文具盒則是其中較為普遍的一類。而清代皇室同樣注重對皇家子弟的教育,蒔繪文房器物在清宮風(fēng)靡也不難理解。
圖1 黑漆描金山水長方文具盒長22厘米寬20厘米高4.9厘米其盒面通體髹黑漆上蒔金粉,繪出岸邊、湖水、云氣及遠山,再以橋景作溝通將遠中近三層景象相連。
惟妙惟肖的六只野鴨形態(tài)風(fēng)趣,以漆起高表現(xiàn)出簇簇羽毛,再以金、銀粉蒔暈出水紋層層蔓延至河岸,展現(xiàn)出一派野趣清歡。
黑漆描金山水長方文具盒(圖1)是清宮藏蒔繪文具硯箱中的重器,原藏于古董房。其內(nèi)置一鵝形水滴,以及石硯一方,長方硯箱倒角呈角面狀。其通體髹黑漆上蒔金粉,繪出岸邊、湖水、云氣及遠山,再以橋景作溝通將遠中近三層景象相連。硯箱面蓋以高古游絲描層層細勾出水紋,再以細號金粉蒔出水暈。蒔暈手法細膩微妙,呈現(xiàn)水浪清透縹緲,過盡竹溪流水之態(tài)。隔江煙雨,岸邊山石、樹木、蘆葦、木橋以高蒔繪上施金丸粉罩漆研磨而成,再以切金、銀片加飾岸邊。樹叢的繪制以高蒔繪表現(xiàn)出如淺浮雕一般的枝葉,層次豐富而分明。云氣以細小金粉層層研出,再以大小不一的金銀片裝點云霧晚霞。金粉蒔暈出煙波至遠山,以黑漆底留出一輪玉盤。
硯箱蓋內(nèi)部以黑漆為底,金銀粉表現(xiàn)水紋與濃梨子地交匯;以肉合蒔繪技法表現(xiàn)岸邊、船屋、鳥禽及樹木,再以切金、銀片裝點。屋頂附描根根茅草,松針纖細簇簇分明,極具看點。惟妙惟肖的六只野鴨形態(tài)風(fēng)趣,以漆起高表現(xiàn)出簇簇羽毛,再以金、銀粉蒔暈出水紋層層蔓延至河岸,展現(xiàn)出一派野趣清歡。
圖2 牡丹紋長方匣長24.8厘米 寬20.2厘米高15.5厘米
據(jù)以金粉題寫在盒蓋內(nèi)的“赤塚自得”簽名,可以推斷出此作入藏清宮的大致年代。而在清宮收藏的蒔繪器物中,也少見留有名款的作品。
蒔繪匣類文具盒體型略大,多用以盛放香料、印章、小件套文具等用途。牡丹紋長方匣(圖2),匣四邊倒角呈圓角,日本稱之為“丸面”,匣口處以銀包邊。匣身外底面滿鋪濃平目地,鑲嵌螺鈿及銀片,嵌片表面呈圓弧狀隆起。層疊高起的牡丹葉描割出葉脈,切金工藝裝飾葉身。匣身內(nèi)側(cè)滿蒔濃梨子地。其上蓋內(nèi)金粉題“赤塚自得”,留有弁柄漆色標(biāo)志,清宮中少有蒔繪器物留有涂師名款。
赤塚自得(1871年至1936年)為日本漆蕓名家,是江戶蒔繪“赤塚派”第七代傳人。據(jù)此可推斷,牡丹紋長方匣為19世紀(jì)至20世紀(jì)器物,應(yīng)為清光緒或宣統(tǒng)年間入藏清宮。
圖3 金漆牡丹紋盒長12厘米 高5.2厘米將其握在手中,仿若剛剛折下的花苞。
圖4 黑漆描金扇紋花卉琴式文具盒長31厘米 寬13.5厘米高7厘米
清宮中常見仿生式造型的漆器,有輦式、琴箏式、壽桃式、船式、葫蘆式等。在日制漆器中這種仿生式造型設(shè)計更是常見制法,或用脫胎、或為木質(zhì)。如金漆牡丹紋盒(圖3),用一朵牡丹擬生出小巧盒型,觀其形便心生幽香。盒制小巧,一只手便能托于掌上,胎體輕薄,花形飽滿,仿若剛剛折下的花苞?;虼娣畔懔希蜓b入小印,它在便于攜帶的同時兼具賞玩的功能。其盒身整體髹以金粉,依次起高花瓣、葉片?;ㄈ?、葉脈用漆起出高度再蒔金粉,莖葉分明。對稱的牡丹葉片在葉尖處蒔暈出淡淡青色,再以切金加飾葉紋脈理,感嘆蒔繪技藝的表達能如此細致入微。
故宮博物院藏有至少8件箏式盒,其中黑漆描金花卉琴式文具盒器型呈箏式,盒身略帶弧形彎度,盒內(nèi)上方置金屬水注一件,下置長形硯一方,盒身內(nèi)滿髹濃梨地粉。另一件黑漆描金扇紋花卉琴式文具盒(圖4)盒身較花卉琴式盒略大,兩者均為相同的硯盒結(jié)構(gòu),后者內(nèi)置鏤雕牙制水滴一枚,別具文雅清逸之風(fēng)。同樣款式琴箏式盒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名為蒔繪箏式盒,盒內(nèi)藏清代董誥《云巖薈翠》《仙壑探奇》手卷兩件。此盒雖與故宮博物院藏兩盒功用不同,但三者造型、髹飾工藝及風(fēng)格極為接近。
看到這件金漆仙鶴紋亭(圖5),無論是誰大抵都會靜心凝望,被其精致的工藝、浪漫的設(shè)計所折服,腦中浮現(xiàn)出浩瀚無垠的詩情畫意。它是以建筑造型制作的盒子,方亭式、三重檐,基座髹黑漆,中部以沃懸地的方格窗楞飾之。其亭身小巧,亭門可供開啟,內(nèi)附六枚微型黑漆盒。亭身髹金漆,脊面以雪白色蛋殼滿鋪為地蒔,上以金粉蒔出仙鶴紋,鶴身、兩翅依形體逐層起高。仙鶴身披金羽,在卵殼紋襯托下翩翩起舞,恰似“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寫照。其上卵殼蒔繪取材奇巧,工藝精細,將卵殼浸水處理脫去內(nèi)膜,按壓成大小不一的碎片,對手法的熟練、力度的掌握都極為考究。
圖5 金漆仙鶴紋亭長14.6厘米 寬15厘米 高26厘米看到它,你是否會被其精致的工藝、浪漫的設(shè)計所折服,腦中浮現(xiàn)出浩瀚無垠的詩情畫意?
圖6 黑漆描金山水圖雙連式香幾長35厘米 寬21.5厘米 高15厘米
黑漆描金山水圖雙連式香幾(圖6)的造型采用對稱式二連制法,幾面連接處以相擁的雙鶴紋飾連接,仙鶴展翅延長的線條與圓形幾面重合,視覺上無限延長,設(shè)計時尚而考究。幾面繪制日式山水庭院、松柏云紋、漁夫出海、柴夫拾薪而歸的日式風(fēng)俗生活景象。香幾使用多色金屬粉如金粉、錫粉,研出蒔繪與平蒔繪技法并用,使景象質(zhì)感、色澤、層次高古而精美。
看過這些蒔繪文房雅器,你是否被它們的美所吸引?蒔繪工藝將漆與金粉的可能性表現(xiàn)到了極致,任時間的流逝也沒有淹沒其獨特的魅力。這種從東洋舶來的漆文化,為古代神秘的宮廷書房添加了一抹異域風(fēng)度。蒔繪器物在中國的流傳,不知不覺中引領(lǐng)了一股仿造洋漆的風(fēng)尚。從起源、東渡到文化的回流,蒔繪工藝正是異國文化之間交流與融合的產(chǎn)物。(注:本文藏品均藏于故宮博物院,作者系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漆器修復(fù)室館員)
蒔繪工藝的漸變
上色金消粉(左)、銀梨地粉(中)、金線華(右)鐮倉時期各種金銀粉的研制,近一步豐富了蒔繪的表現(xiàn)手法。
深受青睞的蒔繪,其工藝究竟有何特點,又是如何發(fā)展演變的呢?
其實,它是以金、銀、錫等金屬粉及金銀片為主要材料的髹飾工藝。蒔繪工藝起源于日本奈良時代(710年至794年)至平安時代(794年至1192年)初期,最初形態(tài)為平塵蒔繪(研出蒔繪前身),平安后期青金粉的出現(xiàn),完善了研出蒔繪的表現(xiàn)技法。平安后期,出現(xiàn)了平蒔繪技法與嵌金銀片相結(jié)合的技法。鐮倉時代(1185年至1333年)至南北朝時代(1192年至1392年),研制了出各種形狀、型號及顏色的金銀粉,如消粉、丸粉、平目粉、梨地粉等。
鐮倉后期,出現(xiàn)了高蒔繪。到室町時代(1392年至1573年),集高蒔繪與研出蒔繪的肉合蒔繪誕生。此時期蒔繪特征為善于將多種蒔繪工藝綜合運用于一件器物上,墨繪研切蒔繪也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桃山時代(1573年至1603年)時出現(xiàn)了蒔放工藝,及后期出現(xiàn)了以黑漆為底平蒔繪表現(xiàn)菊花秋草等季節(jié)性代表植物,再附以針描、描割、梨地等技法,從而形成了高臺寺蒔繪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直至江戶時代(1603年至1868年),蒔繪工藝體系漸趨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