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進
我的家中有一床細篾竹涼席,是40多年前薛家沖大隊送給我的禮物。每當看見它,在薛家沖蹲點的那段歲月就浮現(xiàn)在眼前。
1969年8月,我從湖南農(nóng)學院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桃源縣,在縣農(nóng)業(yè)局工作。局里安排我到大水田公社推廣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工作三年后,公社黨委派我到薛家沖大隊蹲點包隊扶持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大隊黨支部書記曾凡孝同志安排我在曾大娘家居住。
大水田公社與沅陵縣、安化縣交界,是桃源南部最遠的公社。薛家沖大隊又是大水田公社最偏遠的大隊,距離公社30多公里,有10個生產(chǎn)隊,1000多人。大隊只有一條小溪穿過山谷,人們就居住在小溪谷底和山界的九垴十八坳,世代延習著“松油為燈”“礁舂磨推”的生活方式。
薛家沖大隊冷浸田多,不能插雙季稻,大隊的主糧和雜糧只能吃半年,吃飯是大問題。我到大隊后,了解到群眾缺糧的困難,向大隊黨支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先從生產(chǎn)隊選拔人才,抓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然后科學種田,提高糧食產(chǎn)量,特別是推廣秋后水田種植紅花草籽,打破稻田“打冬水”的習慣。從此,我與大隊干部一道,帶領全村群眾,積極推廣水稻高稈品種改為優(yōu)良矮稈品種,改常規(guī)單作夏播為春收作物中套種,躲過干旱的威脅。紅薯是主要的旱糧作物,素有“半邊糧”之稱。我們抓旱糧作物生產(chǎn),從外地引進紅薯良種,使紅薯畝產(chǎn)從500公斤提高到2500公斤。拼命干了一年,大隊糧食增產(chǎn)50%,光雜糧每個隊就增收一萬多公斤,群眾再也不愁沒米下鍋了。
深秋的一個傍晚,我?guī)е惶斓钠?,回到曾大娘家休息。我搬上木椅,坐在曬坪里,聽收音機。月色籠罩著山谷,山上靜靜的,偶爾從對面山坡上傳來狗吠聲。忽然,收音機播出了某地感人至深的改河造田修路事跡。聽完這些先進事跡,我高興得從木椅上彈了起來:這里有彎曲的山溪,將溪流改造好,既方便大隊群眾出行,又開墾出大片良田。我們何不借鑒別人的先進經(jīng)驗,帶領群眾改溪造田呢?
第二天,我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曾支書。他說:“這是一件好事。我們先開黨支部與黨員干部會研究一下,看怎么干。”然后,我倆來到溪邊,初步估算出工程量。于是,大隊黨支部召開黨員、干部會,統(tǒng)一黨員、干部思想。然后,大隊負責人走東家、串西家,上戶做群眾工作。這些基礎工作做好后,黨支部作出了裁溪造田筑路的決定。決定方案得到了公社黨委的批準,還得到了縣木材公司的支持。
1973年冬,全大隊500多人來到溪邊安營扎寨,拉開了裁溪造田的序幕。這年冬天似乎來得格外早,陰歷十月一場大雪鋪天蓋地下了起來。大家頂著嚴寒,在長長的路面上,打炮眼、放炮、抬巖,忙得熱火朝天。大家滿身是雪,手上的工具除了手攥處外,都結上了一層薄冰。各隊送到工地上的中飯,早已變成冰粒子。一天下來,大家汗水、泥水、雪水混合在一起,渾身浸濕。在大隊黨支部的帶領下,大家苦戰(zhàn)一個冬天,終于建成一條3公里的公路,結束了山里人祖祖輩輩肩挑背馱的歷史。
1974年春節(jié)剛剛過去,大雪還在下個不停。這時,薛家沖人又浩浩蕩蕩開上了工地,裁溪造田。大家按照大隊黨支部的安排,分段施工。為提高造田平田速度,我利用老同學的關系,專門到縣直單位租借了一臺水準儀,用水準儀測量新開田的水平線。有群眾經(jīng)過我身邊,笑著對我說:“劉干部,還是這東西管用。”經(jīng)過兩年努力,全村人在1975年春完成了80畝造田任務。1975年夏,時任中共常德地委書記張文光在桃源縣委書記劉行悌的陪同下,察看了薛家沖大隊的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
1976年2月,縣農(nóng)業(yè)局抽調我回局機關工作。離開薛家沖的那天,大隊支書張丕信率領全體大隊干部到曾大娘家為我送行。臨別時,張支書代表全大隊群眾贈給我一床嶄新的精編細篾竹涼席。我接過禮物,眼里噙滿了淚水。
這床竹涼席,我一直保存至今。每每看到它,我就想起了薛家沖蹲點的日子。那段歲月雖然短暫,但是令人難忘?;貞浝铮袩o限甜蜜。
編輯/歐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