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貴
真德秀(1178—1235),本姓慎,因避孝宗諱改姓真。始字實夫,后更字景元、希元,號西山,世稱西山先生。他是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進士,官至參知政事,謚號“文忠”,有《真文忠公集》傳世。
政學兩棲,聲名赫赫
真德秀的老師是詹體仁,詹體仁則是朱熹弟子。作為再傳弟子,真德秀為學以朱熹為宗,創(chuàng)立西山真氏學派,是理學的正宗傳人。所撰《大學衍義》成為元、明、清三代必讀之書,影響爾后學術思想的發(fā)展達五六百年之久,他因此成為從祀孔廟的賢哲。
在政治上,真德秀也頗有建樹。他目睹時艱,憂國如焚,在京任職不滿十年,奏疏卻達數(shù)十萬言,不但針砭政弊,切合當世要務,還提出“國恥不可忘,鄰盜不可輕,幸安之謀不可恃,導諛之言不可聽,至公之論不可忽”的“五不”主張。真德秀拒絕奸臣史彌遠的利祿籠絡,毅然“裸辭”,“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官之人”,表現(xiàn)出耿直正派、赤誠愛國的情懷。他多次出任地方要職,如江東轉運副使、泉州知州、隆慶知府、潭州知州等,所至多有政聲。
宋嘉定十五年 (1222)初冬,在服母喪期滿后,時年45歲的真德秀,以寶謨閣待制、湖南安撫使身份,出任潭州知州,成為潭州的“一號首長”。宋代潭州,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湖南,以長沙為州治。來到湖南后,真德秀一心以整飭吏治、撫恤民生、安定社會為己任。
推出“政訓四要”,
與同僚共勉
到長沙之初,真德秀將他多年為官的心得總結為“政訓四要”,即“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以《潭州諭同官咨目》的方式發(fā)布,與同僚共勉。
真德秀認為,廉潔是官員職業(yè)道德的核心,萬分廉潔只是小善,一有貪污便成了大惡,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彌補不了人生的這一污點,老百姓不怕你嚴,就服你廉;對待老百姓一定要以仁為本,這是為政的基本出發(fā)點,要善于體察民情,力戒殘忍,不可搜刮民脂民膏;要有公正、公平之心,主持公道,不可徇私枉法;勤勉不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官員一定要勤于政事,不可殆政甚至“躺平”。
“政訓四要”既是真德秀對潭州同僚品行的要求,也是他判斷同僚為官好壞的標準。
總結十大“政害”,
要求力戒
除了以“政訓四要”與同僚共勉之外,真德秀又提出要戒除十大“政害”,即“斷獄不公,聽訟不審,淹延囚系,慘酷用刑,泛濫追呼,招引告訐,重疊催稅,科罰取財,縱吏下鄉(xiāng),低價買物是也”。真德秀歸納的十大政害,涉及當時司法領域的斷獄、聽訟、囚禁、用刑、追拿、招引等環(huán)節(jié),以及行政領域的征稅、斂財、擾民、買賣等方面亂象,可見他對當時社會問題的觀察和了解全面、深入而透徹。
當然,并不是每個地方都存在這十大政害,但萬一有的話,就要像拯救落水者或被困在大火中的人那樣,馬上行動起來,不要拖延,不要考慮什么利害。真德秀最后非常誠懇地說:“愿請?zhí)搼崖犑?,凡利病當知者,愿以告?某行不當者,愿以告焉。往復周悉,則湖湘九郡,庶乎蒙賜,而某亦庶可寡過矣?!?/p>
設宴湘江亭,賦詩諭屬下
《潭州諭同官咨目》發(fā)布后,真德秀又召集潭州所屬十二縣的“一把手”開會。會議期間,真德秀還在湘江亭設宴招待他們,并寫有《春日以詩諭屬》,在諄諄告誡的同時,也對各位同僚寄予了深切厚望。詩云:
從來官吏與斯民,
本是同胞一體親。
既以脂膏供爾祿,
須知痛癢切吾身。
此邦素號唐朝古,
我輩當如漢吏循。
今日湘亭一杯酒,
敢煩散作十分春。
湘江亭,一名望湘亭,簡稱湘亭,在古代長沙縣西側的湘江邊上。該亭在唐代就很有名氣了,是文人騷客來長沙后必打卡的“網紅”之地,著名詩人元稹、鄭谷等都曾寫詩賦詠。真德秀在此諭屬之后,湘亭更是成了宋、元兩代勝跡,到明代復建有真西山祠。五個半世紀后,出任長沙府知府的呂肅高剛一到任,即作《初至長沙言懷兼示所屬八首》,其中有“朗誦湘亭諭屬詩,西山模范是吾師。終身何敢忘三字,暗室還須懔四知”,將真德秀當作自己廉潔從政的精神偶像來崇拜。
諭屬之文與諭屬之詩,通俗易懂,情意真摯,傾注了真德秀當年在長沙諄諄告誡官屬的一片苦心,堪為長沙古代歷史的一段佳話,是湖南廉政文化建設史上十分寶貴的精神遺產。
撫民以仁,惠政畢舉
“撫民以仁”,真德秀不僅是這樣主張的,也是這樣做的。
到任潭州之初,真德秀還發(fā)布了《潭州諭俗文》,目的是“布宣德化,導迪人心”,著重從“天性人倫之大者與夫遷善改過之方”兩個方面?zhèn)鬟_自己的主張。首先,他諄諄告諭百姓,要講孝悌。孝敬父母、尊重愛護兄弟姐妹是天性人倫的根本,一定要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其次,他還倡導宗族鄰里相互友愛,因為宗族之恩百世不絕;第三,他強調要建構和諧的官民關系,官民之間應互相體恤,同甘共苦,官員不能瀆職枉法,給百姓生活造成困擾,民眾也不能違反法律,或者強詞奪理,引發(fā)訴訟。由父母、兄弟、宗族、鄰里,再到官民,涉及社會關系中具有普遍聯(lián)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他以個人為起點,然后如同心圓般擴大的秩序意識,頗具整體意識與辯證思維。
真德秀到潭州任職后發(fā)現(xiàn),由于一再提高酒價,自建炎三年(1129)以來開始實行的榷酤制度即酒類專賣制度,積弊已到極點,而且擴大到其他地區(qū),到了民不堪命、不容不更的地步。在他的積極陳請下,這一利官而害民的制度終于被廢除,減輕了百姓的實際負擔。真德秀還廢除了超收稅糧的“斛面米”,申免官府強行抑配征購的“和糴”制,以解民困;取消田稅正額之外,以“捧撮米”每石增收一斗七升的附加稅等苛政。
真德秀還采取了一系列社會慈善救濟措施。他效仿朱熹的社倉之法,在長沙設立惠民倉,儲糧5萬石,每年青黃不接之時,以平價賣給缺糧百姓;又購谷9.5萬石,諭令所屬十二縣分設社倉,這些遍及鄉(xiāng)落的賑恤機構惠及了更多的百姓。同時,他還設了慈幼倉,又辟有“義阡”(義墳),安葬貧困百姓死后無錢埋葬者;湖湘屢遭水旱,時有饑荒,真德秀賑濟災民,亦不遺余力。
真德秀在潭州為官不到3年,秉持廉、仁、公、勤的為政理念,廉潔自律,愛民如子,惠政畢舉,造福一方。
編輯/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