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臺灣位于祖國大陸架東南緣的海上,中間隔著臺灣海峽,與福建省遙遙相望,距平潭島只有68海里(約為126千米)。臺灣由中國第一大島臺灣島與蘭嶼、綠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組成,陸地總面積約為3.6萬平方千米。
我國關于臺灣最早的文獻記載出現在三國時期,東吳的丹陽太守沈瑩在其所著的《臨海水土志》中寫道:“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贝藭鞘澜缟瞎J的最早記載臺灣的文獻之一。
秦朝時期稱臺灣為“瀛洲”,漢朝和三國時期稱“夷州”,隋唐時期改為“流求” , 宋元時期又稱“琉球”“瑠求”“留仇”, 明初叫“小琉球” ,后來又有“雞籠山”“東番” “北港” “大員” “臺員”等多種稱呼。明朝萬歷年間,正式起用“臺灣”之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臺灣”這一地名就此固定下來。
歷代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
據《三國志》記載,公元230年,東吳孫權曾派遣軍隊到達臺灣,但是當時沒有形成實際的政權統(tǒng)治,只是打通了兩岸的海上交通。自此,掀開了大陸與臺灣之間聯(lián)系的序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公元607年,隋煬帝兩次派羽騎尉朱寬去臺灣招撫,但是都沒有成功,不過促進兩岸的往來更加密切頻繁,推動商業(yè)貿易繁榮發(fā)展。
宋朝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統(tǒng)治和管轄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南宋的地理學家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記載:“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蹦纤握畬⑴旌腥敫=ㄈ輹x江縣管轄,并派兵戍守,澎湖地區(q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元代進一步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大陸百姓遷居臺灣的人數不斷增加,兩岸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元朝正式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并征收賦稅。中國在臺灣地區(qū)設立專門政權機構,也由此開始。
鄭成功收復臺灣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新建立的政權,頒布了“瀕海民不得私出海”的律令,強迫澎湖百姓內遷福建。1388年,政府撤除了澎湖巡檢司,由此中斷了宋元以來以澎湖遙制臺灣的管轄形式。1624年,明朝政府面臨著農民起義和東北女真族崛起的威脅,內外交困,無暇顧及臺灣的防務,荷蘭殖民者乘機入侵臺灣安平。1642年,荷蘭人趕走了入侵臺灣的西班牙人,成為侵占臺灣島的唯一殖民者。在荷蘭殖民臺灣的38年中,臺灣民眾自發(fā)組織反抗外來侵略者,為之后鄭成功收復臺灣奠定了基礎。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親率2.5萬大軍,分乘百艘戰(zhàn)船,從金門出發(fā)。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后,準備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把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qū))、赤嵌(今臺南)兩座城堡,鄭成功率軍經過艱苦的戰(zhàn)斗,嚴密地包圍了赤嵌城,把敵軍團團圍住,60多只戰(zhàn)船一齊發(fā)炮,擊沉了荷蘭軍隊的“褐克托”號軍艦,還擊敗了前來增援的敵軍。
占據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下令采用圍困戰(zhàn)術,歷時8個月后,鄭成功指揮軍隊向城內發(fā)起猛攻。1662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簽字投降,至此,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依照明朝行政管理體系,在臺灣首次設立了郡縣制。當時清政府與鄭氏集團處于對峙狀態(tài),為了圍困臺灣,清政府在東南沿海實行遷界禁海。為了開發(fā)臺灣,鄭成功廣納賢才,自力更生,不僅吸引了大量沿海流民來臺灣墾荒,還招攬了不少忠于明朝的遺臣和商人投靠,為臺灣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建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1662年鄭成功病逝,其子鄭經沿襲延平郡王位。鄭經治理臺灣期間,建立了完備的行政機構和管理制度,促進了臺灣文化教育和農商經濟的發(fā)展,軍事建設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康熙命施瑯領軍統(tǒng)一臺灣
施瑯(1621-1696),福建晉江人,自幼生長在海邊,少年時代從師學劍,武藝超群。1646年,施瑯與其弟施顯投奔鄭成功,由于才干過人,不久施瑯就成為鄭成功最得力的將領。
施瑯青年時個性極強,常常與鄭成功發(fā)生沖突。1651年,施瑯因反對鄭氏“舍水就陸”的戰(zhàn)略方針和強征百姓糧餉的做法,與鄭氏產生了分歧。次年,施瑯捕殺了手下一名改投鄭成功的兵卒,鄭成功將施瑯和他的父親施大宣、弟弟施顯投入牢中,不久后施瑯逃脫。鄭成功一怒之下將施大宣和施顯殺了,于是徹底將施瑯逼上了投清之路。投清之后,施瑯被授為同安副將,遷總兵。1662年,施瑯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1665年,封靖海將軍。
1664年,剛剛降清的施瑯建議 “進攻澎湖,直搗臺灣”,使“四海歸一,邊民無患”。但當時的清政府面監(jiān)“三藩之亂”,再加上八旗精銳不善海戰(zhàn),朝中不少大臣認為海峽“風濤莫測,必難致勝”,不主張武力平臺。施瑯兩次跨海征臺均以失敗告終,被康熙免去福建水師提督的職務,改授內大臣。
直到1681年,長期主政臺灣的鄭經去世,鄭克塽(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即位,在福建總督姚啟圣和大學士李光地的極力舉薦下,康熙帝再次召見年屆花甲的施瑯,任命他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令其即赴前線,操練水師,待機直取臺灣。
施瑯上任后,積極訓練水師,督造戰(zhàn)船,選拔將領,全心實施征臺計劃。1683年6月14日,施瑯率領精兵2萬余人,從福建銅山起程,一路乘風破浪,鋒芒直指臺灣的戰(zhàn)略前哨澎湖列島。
鑒于以往的教訓,施瑯派專人查閱氣候資料并進行了海情和風向、風力的實地觀測,集中兵力作戰(zhàn),殲滅了臺軍精銳部隊,打開了臺灣的門戶。
施瑯獲勝后并不急于繼續(xù)進攻,而是在澎湖“撫綏地方,人民樂業(yè),雞犬不驚”。與此同時,施瑯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tǒng)一臺灣,使臺灣百姓免去刀兵之災??滴醯弁饬耸┈樀恼袚嵴?。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瑯“無屠戮意”,也愿意歸順。
8月13日,施瑯率領舟師到達臺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前往迎接,各鄉(xiāng)社百姓亦沿途“壺漿迎師”,從此臺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這是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中國疆土再次得以統(tǒng)一。
臺灣歸清政府管轄以后,康熙施行了閩臺合治的政策,于1684年下令改承天府為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廈門道。
1885年,清政府鑒于臺灣在國防上的重要地位,在臺灣建立行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劉銘傳主政臺灣期間,對臺灣的海防、吏治、財政、農業(yè)、工業(yè)、交通、教育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臺灣面貌煥然一新,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
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消息傳來,全國上下義憤填膺,臺灣人民更是悲憤交加,他們自發(fā)組織義軍共同抗日。許多臺灣的仁人志士愿與日寇決一死戰(zhàn),誓與鄉(xiāng)土共存亡。在這以后漫長的半個世紀中,臺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日本將侵占中國的領土如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zhàn)區(qū)臺灣對日受降典禮在臺北舉行,臺灣受降主官陳儀在典禮后發(fā)表了廣播講話:“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經置于中國政府主權之下?!彪x家50年的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解放軍炮擊金門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不斷派遣陸??哲?,以金門、馬祖等島嶼為基地,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qū)進行襲擾和破壞活動。1954年12月,美國政府和臺灣當局簽訂《共同防御條約》,企圖使入侵臺灣海峽的美軍取得合法地位,制造“兩個中國”。在這個條約的策劃階段,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于1954年9月3日和22日兩次炮擊金門,表明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嚴正立場。此后,繼續(xù)進行多次炮擊。
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政府和國民黨當局的《共同防御條約》隨之宣告終止。同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爭取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方針。
兩岸實現“三通”
1981年9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在新華社發(fā)表談話時,闡述了黨和政府對兩岸和平統(tǒng)一與兩岸往來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張,也是國家第一次明確“三通”的內容,即“通郵、通商、通航”。
1993年,兩岸郵政部門正式互辦掛號函件業(yè)務。1996年,建立兩岸直接電信業(yè)務關系。之后,又建立了兩岸直達通信路由。兩岸電信部門開辦電話、數據通信、移動電話漫游、電視電話等業(yè)務。
1995年12月、1996年8月,實現了大陸經澳門、香港至臺灣“一機到底”的間接通航。1997年,福州、廈門和高雄間的海上試點直航開始運行。2001年初,開通了兩地海上客運、貨運航線。
從1979年開始,大陸方面即對臺灣產品開放市場,并給予免稅、減稅等優(yōu)惠待遇。大陸連續(xù)數十年位列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
歷史的輪廓清晰可見,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lián)系由來已久。兩岸同胞一脈相承,血濃于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一定能夠如愿回到祖國的懷抱。
編輯/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