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瑾瑾
學情分析是教師應該具備的一項專業(yè)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基于對具體學情的診斷而改進學生的學習。學情分析要分析學生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學習風格、需求程度等,精準確定教學目標,為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依據(jù),它是教學的起點。
以一節(jié)課為分析單位,學情分析應指向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需要診斷學生與教學目標相關的知識基礎;課中,需要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和策略;課后,需要分析學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以便為下節(jié)課作鋪墊。
然而,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情分析一直比較模糊:一是教師容易憑借經(jīng)驗去判斷,并不精確;二是教師沒有時間做細致分析;三是教師沒有高效、精確的測量工具。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以學定教”“生本教學”越來越成為教與學的趨勢,對學情分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從經(jīng)驗分析變?yōu)榫珳史治?,真正實現(xiàn)“以學定教”,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現(xiàn)在,隨著智能技術的興起,加之在線平臺的助力,精準學情分析已經(jīng)落地,精準教學也變得可行?;谛畔⒓夹g,運用大數(shù)據(jù)平臺,在線自動記錄學生學習行為數(shù)據(jù),能夠讓教師從多個維度觀察學習行為數(shù)據(jù)反映的學生情況,基于學情分析結論,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進一步實施精準教學。下面,筆者以中學語文學科為例,從課前、課中、課后環(huán)節(jié),通過具體案例分享自身幾年來基于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促進教學的探索經(jīng)驗。
一、運用線上問卷,借助線上前測,做好課前學情分析
(一)線上問卷,確定教學目標重難點
課前,為了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已知、困惑和需求,教師一般先調查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確定教學重難點。整個流程所用時間長,但分析不精準、過程煩瑣、所用精力多。因此,很多教師并不會將很多時間和精力用于課前調查。
線上問卷則能夠快速、精準地讓教師全面了解學情。例如,講授《藤野先生》一課前,教師布置了預習任務單,要求學生寫下預習后的疑惑。通過學生提交的問卷數(shù)據(jù),教師可以在課前快速收集學生的疑惑點,較為全面地掌握學情信息。
通過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提到了相似的問題:藤野先生為什么偉大,為什么最讓“我”感激?這是對藤野先生人物形象認識的不足;也有不少學生提到:為什么文章記敘了很多與藤野先生無關的內容,這是對文章主旨理解的不足。通過分析這些高頻次問題,筆者就可以精準地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人物形象分析和主旨理解。
多維分析學生的問題,教師就能看出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上的不足。如“為什么魯迅看到藤野先生改的講義會不安”,說明該學生閱讀時缺乏深入思考。又如“為什么魯迅回國之后沒有再給藤野先生寄明信片或照片”,文中就有這個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讀得再細致一些。
這些學情都可以利用在線平臺精準快速地掌握,為下一步的教學指引方向。
線上問卷數(shù)據(jù)同樣可以快速清晰地告知教師下一步的教學重點。如圖1所示,這是九年級復習階段的課前調查,調查學生在基礎知識板塊最需要彌補哪部分內容。
從問卷來看,選擇標點和句子銜接板塊的學生人數(shù)最多,他們的意愿最為迫切,按照數(shù)據(jù)比重,教師下一步的教學重點自然而然就清晰呈現(xiàn)出來。如“你希望教師怎樣改進教學來幫助你”,可見學生的需求多種多樣,對此教師可以分類進行差異化指導。
線上問卷方式靈活方便,適用于所有學科,因此,教師在課前要盡可能地收集學生已知已會、學習意愿、困惑需求、學習收獲等。尤其是任教班級學情差異較大時,線上問卷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明晰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
(二)線上前測,選擇恰當?shù)慕虒W策略
線上前測可在預習時采用,不僅能夠讓預習反饋更加高效、及時,還可以幫助教師選擇恰當?shù)慕虒W策略。例如,《漁家傲》是一首情感豐富且曲折的詞,教師課前提出初讀問題:“這是一個????????的夢境”,并把學生的答案展示在屏幕上。
很多學生的選擇是“奇幻”“美妙”“天馬行空”“縹緲”,還有的學生認為是“豪放”“豪情”,體會到了“惆悵”“愁苦”“消沉”這類消極的情感。學生的這些初讀感受,恰恰為教師的課堂設計提供了依據(jù)。教師可以這些看似矛盾的關鍵詞為基礎,引領學生層層深入地體會作者情感。
在這個案例中,課堂前測采用同屏顯示的方式,讓不同學生的觀點直觀呈現(xiàn)、交流碰撞,課堂內容也更為豐富起來。相較傳統(tǒng)預習方式易模糊、備課指引效果較弱的弊端,線上前測的方式使預習結果變得可視化、精準化,真正讓預習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
此外,線上測試既可以放在課前,也可以放在課后,讓前后測數(shù)據(jù)形成對比來指導教學。測試內容既可以是主觀題,也可以是客觀題、開放式問答,適合學情即可。
可見,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課前學情分析更為精準,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以及教學策略的選擇更加科學,很好地提升了課堂效率。
二、技術支持下的多元互動,讓課中學情分析助力課堂提質增效
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比較注重課前的學情分析,對課中的關注相對弱一些。與課前相比,課中的學情掌握難度較大,教師往往關注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而忽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關注。課中的學情分析更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完成知識的講授,還要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進行高效、及時的學情反饋,才能讓教師摸準學情。一般來說,這些互動方式有課堂問答、知識檢測、小組討論、觀點表達、辯論投票等。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這些互動方式不僅豐富有趣,還能快速反饋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成效,以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加快、終止或延長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課堂提質增效。
(一)基礎知識學情檢測板塊
語文的基礎知識涉及字音、字形、詞語運用、修辭、連貫、病句等方方面面,范圍廣,需要日積月累,所以基礎知識歷來是學生語文學習的薄弱之處。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了解學生當堂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時,往往需要經(jīng)歷以下步驟:把題目印發(fā)或投影給學生→學生完成任務,提交給教師→教師評價,統(tǒng)計正確率、重難點和易錯易混淆點→下節(jié)課上講解,學生改錯。整個過程持續(xù)的時間長,反饋不及時,統(tǒng)計工作量大,講評滯后,課堂教學效率偏低。
運用在線技術平臺,就可以利用大數(shù)據(jù),當堂準確掌握學情,引導學生進行差異化學習,實現(xiàn)高效學習。教師在線提前設置好題目,班情不同,題目的難易程度不同,通過線上平臺推送給學生,學生在線完成,屏幕上會實時顯示已經(jīng)提交的人數(shù)和學生做題時間,保證課堂上的學生都真正參與其中,課堂檢測全方位、無死角。
學生提交完畢后,精確的學情數(shù)據(jù)就會瞬間呈現(xiàn)。教師充分掌握精準學情,對學生每道題目的正確率、正確人數(shù)、錯誤人數(shù)都了如指掌,據(jù)此決定是否進行下面的教學活動。例如,檢測學生對虛詞“而”的掌握情況,正確率只有44.2%,可見此處已經(jīng)成為學生的難點。選擇B項的學生有41.9%,說明大部分學生集中表現(xiàn)為對“而”字表并列和表承接的用法區(qū)分不清楚,此時教師就不能急于推進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應該把這個問題講解清楚。選擇另兩項的學生人數(shù)較少,只有6人,但也不能輕易放過,依然需要明確到底是哪些學生。在線平臺分析可以精準到人,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對這些學生給予重點關注,或者對其進行課下補習,確保每個學生的疑問都能得到及時解決,實現(xiàn)差異化的學習。
題目下面設置的“答案說明”板塊,可以讓學生實現(xiàn)更精準的學習。做錯的學生看到答案說明就會明白自己在哪些知識點上有問題,做對的學生也能明白自己是否真的會做,同樣實現(xiàn)差異化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教師還可以看到班級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了解學生對整套題目的掌握情況。通過信息技術平臺,教師可以掌握更全面、更精準的學情,避免經(jīng)驗帶來的弊端。
學情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需要多次練習,而線上平臺的題目可以讓學生多次測試。同一專題下,它還可以更新和重組題目,讓學生對每種類型的題目都有相應的訓練。這對于教師把握學情動態(tài)也有很大的幫助。
該案例運用的在線答題平臺適用于所有學科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點的檢測,設置題目時建議多設置客觀題(如選擇題、填空題),也可以在課堂相應教學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立刻運用在線方式高效完成測試,幫助教師迅速、及時掌握教學效果。
(二)閱讀能力學情分析板塊
閱讀能力學情分析板塊展示三個案例:閱讀感受分享、主觀題目表述、作品拍照上傳。
1.閱讀感受分享案例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教師往往會提供一些輔助材料讓學生閱讀。傳統(tǒng)的教學流程一般是:教師將印好的材料發(fā)放給學生→學生閱讀,完成口頭或書面表達→課堂上分享少數(shù)樣本→師生共評。這往往存在教師了解班級學情樣本不足的問題。
線上平臺則大大簡化了這一流程,同時提供更加全面、精準的課堂學情分析。其基本流程是:教師布置線上任務→學生在線完成→全班共享共評。例如,學習《記承天寺夜游》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蘇東坡這個人物形象,教師通過在線平臺把文章分享給學生,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可見,對蘇軾的評價中,“樂觀”“才華”“嫉妒” “黃州”等詞出現(xiàn)的頻次較高,對此教師可掌握大多數(shù)學生的感受要點。
2.主觀題目表述案例
文科學習中,主觀題的表述一直是個教學重難點。學生的答案常常會出現(xiàn)表述三言兩語、思路不清、要點不全、用詞不當、不規(guī)范等現(xiàn)象。一般的課堂講評流程是教師布置題目→學生完成題目→教師判卷或者讓少數(shù)學生課堂展示答案→討論講評。教師了解班級學情樣本不足,每種錯誤類型的答案不能都呈現(xiàn)出來,所以教師講評過很多次的題目,學生還是會做錯。
線上平臺能夠讓整個環(huán)節(jié)更高效、更精準。例如,有人物寫法鑒賞題目:“文中塑造周亞夫形象時,都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痹诰€完成后,全班學生的答案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師生共評答案優(yōu)劣,歸納常見的錯誤類型。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該類題目的解答思路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關鍵詞中也可窺見一二。本題目中,學生提到“對比”的次數(shù)達37次,可知學生對“對比”這一手法掌握得較好,這對教師精準掌握學情提供了助力。
以上兩個案例都屬于觀點表述類內容,適用于所有學科課堂上的問題討論和主觀題表述檢測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在課堂相應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布置題目讓學生當堂完成。學生不同的觀點呈現(xiàn)都可以成為課堂的新鮮材料,不僅讓教師當堂迅速、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同屏顯示的形式還能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讓學生的學習更深入。
3.拍照上傳:線上線下融合
前面提到的案例大多是學生線上完成,再提交答案,那學生的線下作業(yè)如何能實現(xiàn)全班共享的效果呢?拍照上傳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例如,講授《中國石拱橋》這篇說明文時,文章有一段是對趙州橋的介紹,對此學生掌握得如何呢?教師設置了畫趙州橋結構圖的任務。從圖2可以看到,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多種多樣,這也提示教師:學生的說明文閱讀能力還有欠缺。右圖學生畫的趙州橋結構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他沒有抓住“大拱的兩肩”這樣的修飾限定詞語。對待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在教授說明文時,需要引導學生多關注說明文中的一些修飾限定成分,進行相應的圈點勾畫,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該案例運用的拍照上傳方式,能夠將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紙質作業(yè)實現(xiàn)當堂全班共享,文字、數(shù)字、作圖等皆可,旨在通過同屏共享,呈現(xiàn)豐富學情案例,暴露典型問題,幫助教師調整教學進度和方向,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三)寫作能力學情分析板塊
教師講評作文時大多存在畏難情緒:一是學生當堂寫作耗時長,經(jīng)常一節(jié)課還沒有寫多少就下課了;二是判作文難,寫評語耗時長;三是講評作文時間滯后,教師往往需要挑選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和典型例文,做成課件或者將文字變成電子稿再打印出來作為講評資料,短則兩三天,長則一個星期;四是講評作文的樣例較少,一節(jié)課的時間只能分析幾篇優(yōu)秀作品或典型例文,樣例呈現(xiàn)較少。
技術的融入則帶來了寫作方式的重要改變。一是學生在線完成寫作,大大提升了寫作效率,節(jié)省了寫作時間,也省去了教師將學生作品變成電子版的困擾。二是學生提交后可以直接閱讀同伴的作文,師生共同點評。這里筆者主要展示兩個案例:任務型寫作與作文互評。
1.任務型寫作案例
任務型寫作要求學生讀懂要求,按照任務指令寫作。例如,學生學習《安塞腰鼓》時,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仿寫課文第7~11自然段,描寫體育節(jié)棒球比賽場面,線上完成時間大約為10分鐘。
提交后,全班學生都能夠在線上看到同學的習作,互評互贊,獲得最多“點贊”的作品會被排在前面。這樣,每個學生都得到了練習,有了展示的機會,也讓教師對學生的寫作學情有了更精準的掌握。
再如補寫,為了了解學生對議論抒情這種表達方式的掌握情況,教師去掉了一篇范文的結尾,讓學生補充議論性的結尾。學生完成寫作后在線提交,他們的作品全部呈現(xiàn)在屏幕上,教師通過閱讀即可對學生學習情況一目了然。而且,學生之間還能互相閱讀、分享,取長補短。
又如學習新聞單元時,教師講授完消息的寫作方法后,為了了解學生的消息寫作情況,布置了一項作業(yè),即讓學生寫一則關于學農(nóng)的消息。學生當堂寫作,在線提交作品。在線上平臺上,教師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寫的消息要素齊全,結構完整,而有的學生的消息則被同伴評價得更像是寫作文。通過這樣的展示,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重點講解。
教師講授完寫作技法后,可要求學生運用當堂所學內容修改自己的前測稿,當堂完成并提交,也有利于對學情(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寫作方法)有全面的了解。
2.同伴點評案例
同伴之間的互相點評,既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多來自同伴的建議和指導,也可以讓教師從評語中了解學生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當堂所學技能。例如,可讓學生為本小組每位成員的隨筆寫評語,寫出其優(yōu)點和不足。從學生的評語來看,學生已經(jīng)有意識地運用比喻、描寫去寫作,對詳略不得當、主題不突出等常見作文問題也有充分了解。同伴點評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從學生角度來認識學生,精準了解學情。
該案例運用的同伴點評適合不同學科在課堂上分享典型作業(yè)時使用,不僅能讓典型作業(yè)得到更豐富、全面的探討,也可讓學生評語成為教師了解學情的另一突破口。
可見,借助信息技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寫作課堂上不再有“死角”,每個學生都有練習和展示的機會。這對于提升優(yōu)秀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能力較弱、主動性不夠學生的學習信心發(fā)揮很大的提升作用。課后教師再通過強化練習來提升學生能力,使其學習積極性和寫作能力得到更有效的激發(fā)。
(四)綜合性學習學情分析板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相并列。日常教學中,辯論賽、朗誦比賽等都屬于綜合性學習的范疇,運用線上平臺,可以讓這些活動形式更靈活,效果更明顯。
1.在線投票
辯論賽是語文課堂上常見的活動形式。學生在辯論中的交鋒,就是思維火花的碰撞,是一種非常好的交流方式。聆聽別人,表達自我,進行有效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也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例如,講授《愚公移山》一課時,學生對愚公的行為和形象產(chǎn)生分歧,愚公的行為到底愚不愚? 課堂的辯論就會自發(fā)形成。選定了辯手,全班學生在線進行賽前投票,選擇支持正、反方。辯論結束后,再次投票,票數(shù)增加的一方勝出。這既落實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對教師了解課堂學情提供了重要參考。
該案例運用的投票方式也可用在寫作、朗誦、講題、班務等活動中。教師可從學生的投票數(shù)據(jù)中快速了解動態(tài)的學情。
2.音視頻展示
朗誦,一般在大庭廣眾中進行。但是班級學生性格不同,有的敢于表達,有的自信心缺乏,課堂往往會成為能力較強學生的舞臺,教師無法全面掌握學情。通過在線朗誦,教師不僅可以看到更真實的學情,還會發(fā)現(xiàn)平時不愛展示的學生往往具有很好的朗誦水平,播放朗誦音頻也是對這些學生一種極大的肯定。同樣,通過同伴互相點評,教師更可以了解全班學生的朗誦掌握情況。
該案例運用的在線音視頻展示方式,旨在讓更多的學生展示自我,便于教師更充分、全面地了解學情。無論是英語課的朗讀,還是數(shù)學課上的講題,抑或是物理課的實驗,都可以運用在線展示的方式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共享成果,讓課堂不再是部分學生的天地,真正成為所有學生的舞臺。
以上課中學情分析案例,可以在課堂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靈活使用,無論是基礎知識點的檢測,還是問題討論和觀點表述,或者是小組活動的展示,都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獲得練習和展示的機會。
三、用好思維導圖和問卷追蹤,發(fā)揮課后學情分析優(yōu)勢
課后的學情分析主要是分析學生是否已經(jīng)達到教學目標,為下節(jié)課提供信息。課前、課后的學情分析都屬于課下的,不同的是,課前學情分析著眼于新課的備課,課后學情分析著眼于舊課的落實。
(一)利用思維導圖,診斷課堂落實
思維導圖是驗收學生課堂學習成果的直觀方式。通過分析學生的思維路徑,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誤區(qū)、學習堵點,調整下一步的教學內容和策略。圖3所示的是學生完成的《黃河頌》一課的思維導圖。對比學生課前、課后的思維導圖,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獲取知識的特點,構建知識體系的習慣,為精準施教提供參考。
思維導圖適合所有學科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可以是課堂知識點的系統(tǒng)梳理,或是對問題的深度剖析。學生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對課堂所學的自我梳理,便于教師驗收學生學習成效。
(二)注重問卷追蹤,掌握得失需求
問卷在課前更多的是協(xié)助教師確定教學目標,課后則更多地指向學生對教學目標的落實,有哪些收獲、困惑和需求。如圖4所示,調查學生對課堂教學主要內容的掌握情況,定向回顧,可精準驗收教學環(huán)節(jié),了解學情。
開放設問,可讓學生總結課堂收獲,調查尚存困惑、下一步需求,對此加以整合、分類研究,為下一步教學總結經(jīng)驗。
通過在線問卷,課后的學情分析與課前的學情分析再次相遇,完成學情的閉環(huán)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后,問卷調查設置問題宜少而精,一般三五個問題即可;問題的表述盡可能切口小,指向明確,讓學生想說話、有話說。
通過以上教學案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的運用,可為課堂帶來新活力、新氣象。越精確的學情數(shù)據(jù),會帶來越高效的課堂;越高效的課堂,可帶來越優(yōu)質的教與學?;谛畔⒓夹g支持的學情分析帶來的精準教學,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效率,拓寬課堂內容,同時為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偏好、學習風格、學習環(huán)境、課堂氛圍、學習方式和方法等提供依據(jù),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作者系人大附中西山學校語文教研組組長,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