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冰
走進一座書院,就被一灣水迷住了,這水不是藍色,是綠色,那種純到極致的顏色,綠翡翠的顏色。一排排的樹的倒影全綠在水里,似水在放排,十分特殊的排,一直放到下游去。對面的山,也在水中起蛟龍,蛟龍在樹間騰挪,漸漸隱入了樹中。
一個書院與一灣水纏連在一起,書院就沾滿了水氣,而水也帶有了書院的氣質(zhì)。何況這水是楠溪江,這書院是永嘉書院。
楠溪江多么有名,永嘉多山水,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的永嘉,光有一條“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就夠了。那清麗的名字還有一個典雅的古稱,叫甌水,其發(fā)源于永嘉和仙居二縣的交接點,在蒼秀的括蒼山和蒼茫的雁蕩山脈間千回萬轉(zhuǎn),一路攜帶了巖坦溪、張溪、鶴盛溪、小楠溪、花坦溪、五尺溪和陡門溪,還是不舍,再回到永嘉的中心腹地流連一圈,而后才經(jīng)過甌江匯入大海。一路上不僅享盡了田園風光,也享盡了永嘉的文化滋養(yǎng)。你看,就是這座偏僻之處的書院,也要喚一處溪流攬上一攬。
這一處溪流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將一處文雅盡情關(guān)照。有人喜歡這水,雙手捧起放到眼前細瞅,弄不明白這瓊漿玉液般的水,為何這般顏色。而后再次捧起,下嘴就喝,喝了便大叫同伴,說著一個甜,再說著一個爽,心全回到了少年。
這里簡直要被燦爛包圍。日升花影重,風過鳥聲脆。懷著好奇和景仰的人們,從很遠的地方進來,也是不忍,一處處地往這里走,到那里看,甚至每一處山峽,每一道流水都走遍。不是因為太執(zhí)著,而是因為太值得。不知道都是怎樣的心緒,年少的,年老的,他們各自看的,也許是今天,也許是流年。
遺跡很少,沒有一個像樣的廳堂,永嘉學館之類,院落都很簡單。時間太久了,也許來得都有些晚,心里就感嘆,為何不早些來,早些來就好了。是呀,早些來,或還可以在其間大聲地朗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虬ど舷壬膬上掳遄?,痛快又過癮。在書院,就該是要留下點什么。一切都顯得寥落而寂寞,朗讀聲、板子聲都遠去了,一個舊時的聲音,沉在了匆匆促促的微風里。
那又有什么?在這個闊大的園子里,山水即是書,青竹即是書,田園即是書,舊屋即是書,還有外來的那些探尋、那些疑惑、那些悠閑、那些快樂,或都是書院的內(nèi)容。由此說來,永嘉書院具體又抽象,確切又不確切地融在了大風大雨里,融在了大隨意與大自在中。
“永嘉”這兩個字太好,分開來,或合在一起,都好。它不僅造就了一個地方,也造就了一個書院,造就了一個人。
盡管這里已不是先前模樣,但我仍然相信,一個人的氣息尚在。王致遠,他的家在永嘉,他的心在這里?!鞍喊喝宋锝窈卧??萬古聲名重九山?!蓖踔逻h是他的名,九山是他的號。后人對他的贊譽,在層層疊疊的山水間。
王致遠曾任嘉興府戶曹,監(jiān)襄陽戶部大軍倉,慈溪知縣,安吉、婺州通判,大理寺丞,湖北、浙西提刑,臺州知州,太府寺丞等官職,離這里有的不遠,有的不近,讓人感覺他一直在奔走,總也不能長時間停駐。
出仕為官,四海為家,在哪里都要立身立行。人的格局大,品行端,就什么都不怕。王致遠以父親為榮,父親就是當年率區(qū)區(qū)數(shù)千軍民,死守安陸孤城,擊退十萬金兵的德安通判王允初。當年只有十三歲的王致遠,也親歷了那次孤注一擲的守城之戰(zhàn),父親與民同生死、與城共存亡的壯舉,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十七歲那年,他因父蔭補通仕郎,開始步入仕途。為官期間,他秉公執(zhí)法,剛正不阿,不畏惡途,不畏權(quán)貴,不畏頑劣,誓為蒼生謀福祉。他曾廣設(shè)粥局,救濟慈溪災民,他曾免除非法稅收,造福常德眾生。別看黎民百姓,社會最底層,卻知道好壞,無以為報,卻硬要回報。他走了,扶老攜幼,長亭相送;他走了,人們給他繪像,稱他再世菩薩。一個官員,做到這個分上,也算是做到位了。你看,若把慈溪、常德、永嘉的地名連起來,或就是對他的最好評價。
王致遠畢竟不是玩政治的,看不慣的事情太多,想不明白的問題太煩。他兢兢業(yè)業(yè)地干了一回,認認真真地跑了一圈,還是回來了,回到了自身。說到底,還是一介文人,脫不掉抹不去的文人。文人不是一個稱呼,而是從骨子里到皮肉里都滲透著一種精髓、一種精神的人物,有著始終釋放著的昂然于世、獨立于生的氣質(zhì)。你看,他真的是喜歡讀書,重視學術(shù),他在蘇州鐫刻的《地理圖》《天文圖》《帝王紹運圖》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國家經(jīng)典文物。他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撰寫的《開禧德安守城錄》,成為《宋史》之外抗金的珍貴史料。由此可以想見這個人為官期間,利用和抓緊時間究竟都干了什么。
一個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長?人的一生再長,也只是漫漫長河中的一個瞬間。王致遠終于明白,一已之“立”,只能立出一點兒影子,一人之行,只能影響一小片天地。他不相信世上只有無奈,不相信無知會換來天下太平。他相信力量,一個人加上一個人的力量,一個文字加上一個文字的力量。他想要撼動整個世界的力量,他傾盡自己的所有,開始置地建房,籌劃起了一座書院。這個永嘉人,還是葉落歸根,想著為家鄉(xiāng)盡一點微薄之力。而這微薄之力,讓永嘉受用終生。
他選擇一處僻靜的所在,而這個所在必須要靠近一座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還必須有一股流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高山流水是文化的源泉和根脈。
他曾廣施粥米,現(xiàn)在要廣施知識,全力培育桑梓學子,以涌涌文澤散逸后世。
山上流下泉水,泉水匯集而入楠溪,楠溪江水多,橋也多。愚者建高墻,智者建橋梁。王致遠就是一座橋,一座連接農(nóng)耕與講堂的橋,一座連接知識與學養(yǎng)的橋,一座連接友善與真誠的橋。
很多人從這座橋上走過,走向永嘉的各條河流、各條小巷,直至走向河與巷輻射出去的遠方……
王致遠先輩,我與你素昧平生,卻覺得那般熟悉,那般親切。站在這里,應該深深地九十度彎腰。你不僅建立了一個書院,而且建立了一個文明的獨立人格。這種人格影響后世多少年,而且還將影響多少年。
在王致遠建造永嘉書院之后,這里又出現(xiàn)了南屏書院、悟竹書院、龍湖書院等數(shù)十家書院學館。永嘉所在地,曾出現(xiàn)近兩千進士,這在中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永嘉歷史悠久,建縣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上先有永嘉郡,后有溫州府,可以說永嘉是溫州的歷史之根、文化之源。“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鼻宕鷮W者孫衣言之語,是對整個溫州書院的寫照,也是對這個地區(qū)人才輩出現(xiàn)象的表述。溫州知府趙師篯,對王致遠十分敬重,特地在書堂巷建造了一座淵源坊,以示表彰。
我在永嘉書院四周走行,書院周圍到處都是好去處,可以想見當時的書院確實建在了一個永遠都不會后悔的地帶。書院的學子也定然會喜歡這一處所在。就看現(xiàn)在,仍然屬于一個好氛圍,光聽那些名字,就構(gòu)成你的喜歡:九房、坦下、李大屋、珍溪口、西岸、下日川……一個個皓首蒼顏,氣象無限,都是江邊古村。這些古村在當時,也是同書院互相關(guān)照,互相影響,書院里傳出的瑯瑯書聲,通過這水流,潛移默化地潤澤了人們的心田,不定就有學子進入書院去受教。
這里的一切看上去都很好客,水很清滑,也很溫柔,山不太高,卻讓人心怡。巷子里的門都敞著心扉,見到的每一個人,都友善地笑,說著很軟很好聽的話語。
一個孩子在陽光里跑,她一直跑到我跟前,原來我正站在她家門前。她說著同樣柔軟而且好聽的話,她說她今天沒有上學,因為今天是星期天,她明天才去上學。她說上學可好啦,她才上一年級,將來她就會上大學,學好多好多的東西。她說你找我媽媽嗎?她的媽媽沒有在家,而她的奶奶正在給她準備好吃的,她問我想不想吃,她說好吃著呢,你知道是什么嗎?是——米糕。
我笑了。我由此確信我的判斷,有一種純凈、純粹、天然的影響在里面。汪曾祺也來過這里,他一來就喜歡上了,喜歡得到處轉(zhuǎn),本子上記下一堆的感慨,感慨里都是永嘉的好,其中的好就是永嘉人的文化素養(yǎng),那素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而有的,而是長期的熏陶使就。
望著王致遠的雕像,他的雕像讓人感到舒服,沒有那么倨傲、奇?zhèn)?。他很平常,也很自然,就那么平視著,像在與人訴說。是的,他確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始終這么認為。那么,這形象真的就是他生活中的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的一瞬,被日月記錄下來。好在是,給他的最終介紹,卻是官銜后面的,“著名教育家”。王致遠于南宋理宗寶祐五年在永嘉家中病逝,那年也就是公元1257年。他活的歲數(shù)并不大,終年六十四歲,可能與他一生的奔波與操勞有關(guān)。而他的奔波與操勞所留下的,是一脈綿綿不絕的書香。
山影在水中晃動,那些樹木已然長在了山上,可能是太陽偏移的緣故。太陽正在趕路,它想帶出又一個明天。歷史就是這樣,匆匆的時光中,有多少人隱在了太陽歸去的夜晚,被大山和流水帶走,又有多少人在新的朝霞出現(xiàn)時還在,不是在這山頭,就是在這楠溪江中。
楠溪江水木清華,自然遼闊,像極王致遠的性格。他常常在江邊看水,映在江中的身影,時隱時現(xiàn)。而那些話語,仍然渾渾有聲。江水悠悠三百里,最終歸入了大海,王致遠也歸去了七百多年,好在有一個書院,不斷走來的人們,還能看見他。
責任編輯:梁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