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蘇軾;茶詩;人生志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7-0068-02
【作者簡介】賀聰,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高級中學(江蘇宜興,214221)教師,一級教師。
一、設計緣由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蘇軾的詩作中有八十余首茶詩,其中不乏對陽羨茶的贊頌。所謂茶詩,就是專門詠茶及茶事的詩歌。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香千年,多少文人墨客浸潤在這醇香中。宜興自古以來被譽為“茶的綠洲”,陽羨茶更是蜚聲中外。時至今日,宜興依舊盛產(chǎn)品質(zhì)優(yōu)越的茶葉,加上文人喜茶,紫砂從業(yè)者賴茶器為生,茶事在宜興人的生活中依舊重要。
茶是中國文化的一枚符號。在士文化的熏染下,喝茶被視作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同時茶詩也被用來表現(xiàn)文人雅客的性情,承載他們的人生志趣。蘇軾與其茶詩就是如此,這些茶詩和其他詩歌一樣,是蘇軾顛沛人生的真實注腳。
詩中,蘇軾既描繪了宋代的茶俗茶禮、茶道茶藝,展現(xiàn)了茶葉這種物品在宋代社會各階層情感交流中被賦予的價值,更借以排遣宦海沉浮的愁苦。因此,設計蘇軾茶詩的主題鑒賞課具有可行性及文學、文化意義。
二、實施設計
1.課前任務。
茶詩初感受。請學生搜集蘇軾寫陽羨茶的茶詩,選擇一至二首鑒賞,初步感受蘇軾借助茶及茶事抒發(fā)的情感或志趣。
2.課堂設計。
(1)茶詩飛花令。首輪:以擊鼓傳花的方式,隨機選取學生背誦含“茶”字或茶事的詩句。次輪:學生推選代表參與關鍵詞為陽羨茶或相關茶事的飛花令角逐。
(2)茶詩共尋味。將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及鑒賞內(nèi)容,教師可準備陽羨雪芽、紫筍等在蘇軾詩中出現(xiàn)的宜興名茶,供學生在評點相關詩句時品嘗,助力解讀。
以《宿臨安凈土寺》一詩為例,由詩中“雞鳴發(fā)余杭,到寺已亭午”“參禪固未暇”“平生睡不足”“衰發(fā)稀可數(shù)”幾句可知,蘇軾此時已至老暮之年,且身在羈旅,飽受奔波之苦。因此,他在小眠片刻后,以一壺“紫筍”解乏?!白瞎S”說的就是陽羨茶里的紫筍茶。它芽葉細嫩、芽色帶紫、芽形如筍、條索緊裹,沸水沖泡,芳香撲鼻,湯色清亮。此時的蘇軾已歷經(jīng)半生風雨,生活的艱難、身體的老病和心靈上的孤獨讓他時不時會神傷。但誠如詩末云,萬世不過俯仰瞬息,廢興不足道,更不足悲!這與《赤壁賦》中“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的豁達別無二致。所以,這信手烹來的紫筍里,承載的是蘇軾的氣定神閑、不羈灑脫。
再如,《次韻完夫再贈之什某已卜居毗陵與完夫有廬里》一詩,其中“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一句中的“雪芽”指的是“陽羨雪芽”。其茶嬌嫩,緊直而有鋒苗,葉底嫩勻完整,香氣清雅,滋味鮮醇。蘇軾深通“泉美”則茶香之理,對煮茶用的水也很講究。對于茶器,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并且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并為之題寫詩句,以此烹茶審味,怡然自得。為了紀念蘇軾,宜興人把這種壺式稱為“東坡壺”。
再看此詩,此時的蘇軾和友人胡宗愈久別重逢,以茶和詩。他們都是久經(jīng)風浪的朝廷命官,卻都厭惡紛爭的官場,而有雪芽相伴、有佳友相伴才是他們向往的樸素生活。這一瞬間,蘇軾不再是一個半生風雨的政客,而似一個賦閑的老農(nóng),怡然自得??梢哉f,在一定程度上,茶香已經(jīng)成為蘇軾心中美好田園生活的象征。
(3)茶語深解讀。蘇軾的茶詩還有很多。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中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一句,詩人親昵地向老鄉(xiāng)討一杯粗茶,一位體恤民情、謙和有禮、愛民如子的好官如在眼前。再如《望江南·超然臺作》中“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一句,茶色新新,既有思鄉(xiāng)的苦,又有超然的回甘。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請學生補充閱讀《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汲江煎茶》《次韻僧潛見贈》等詩,以茶為視角深入體悟東坡之志。
3.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提升:茶于蘇軾,是困倦時的撫慰,是思鄉(xiāng)時的寄托,是坎坷時的坦然,是激蕩生活中始終不變的情致追求。品讀蘇軾的茶詩,就是在品讀他的生活、情懷與高潔的志趣。
三、評價設計
教師請學生梳理課堂收獲,完成對蘇軾茶詩的短篇評述,并在下節(jié)課交流。
四、教學反思
“蘇軾”是一座文化寶庫,宜興亦是鐘靈毓秀的人文勝地,結合兩者設計教學,應始終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為其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為此,筆者認為教學設計,首先要兼具趣味性與文學性,寓教于樂。在本案例設計中飛花令、品茶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就較好地滿足了該項要求。其次,還應兼具深度和文化教育意義。以詩作鑒賞來講,如果鑒賞只能停留在表層語義的解讀或簡單的知人論世等分析,層次顯然是不夠的。教學不能止步于談“審美”、求“創(chuàng)作”,更應引導學生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簡言之,就是要回到對“人”的培育上來。蘇軾對山河由衷的熱愛,對生活坦蕩的熱忱,對百姓疾苦深沉的共情與愛護,對挫折處之泰然的勇氣與豁達,是學生應當深入體悟、學習的內(nèi)容,這也是詩人流芳千古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