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潔
【摘要】共讀是以學生為主體,多個個體共同閱讀一本書的形式,有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生生共讀等。本文結合實踐,意在探索這樣一種新閱讀模式:塑造班級、家庭讀書文化環(huán)境為指向,將多種形式的共讀加以整合,旨在打造一個“師生、生生、親子”多維交互的閱讀共同體,通過共選、共讀、共享的循環(huán)交互模式,讓學生在這樣一個共同體環(huán)境中,發(fā)展閱讀思維,傳承閱讀文化,提升閱讀審美,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共選? 共讀? 共享? 閱讀共同體?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3-0022-03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也明確指出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閱讀總量必須達到145萬字。就閱讀量而言,課外閱讀是課內學習的幾十倍之多。
課程標準中對閱讀的規(guī)定已經不言而喻,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石,是頂梁柱。而閱讀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也是密不可分。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因此,在小學階段,如何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整本書閱讀,培養(yǎng)閱讀興趣與習慣是需要我們持續(xù)研究與思考的重任。
筆者經過思考與實踐,意在探索一種閱讀共同體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從共讀對象的維度來說,共讀形式主要有師生共讀、生生共讀、親子共讀等多種共讀形式。師生共讀的形式已多有實踐,旨在發(fā)揮教師的榜樣和引領作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筆者對于師生共讀有新的思考: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困惑、難處和思維,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那么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要制造情境、契機,與學生站在同一起點、同一平臺上,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倡導的共情,也是孔子提出的教學相長的另一番理解。而學生在學校接觸時間最長的,除了老師,就是同學,同伴影響的力量不可謂之不大。學生與學生之間,不僅有相互之間的榜樣作用,還有同級之間的思維碰撞,交流合作。親子共讀在作用、地位上并不亞于師生共讀,也許親子共讀并不一定能像師生共讀一樣提供較為正確的閱讀方法,但親子共讀所產生的榜樣和環(huán)境作用在長度、寬度、廣度、深度上也許更為深遠,俗話說,一個有好的閱讀習慣的家庭已是孩子最好的閱讀老師。
從共讀空間的維度來說,共讀形式大方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進行,比如在學校開展師生共同閱讀課,可以共同閱讀一些片段,也可以開展整本書閱讀,分為一個系列來進行,范圍可定為一個學期共讀一本書;另一種是同一時間范圍但在不同空間進行,甚至可以實現(xiàn)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共讀。后一種共讀的形式更為自由,彈性更大,也沒有將閱讀僅束縛于學校與課堂,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融閱讀于生活的習慣。我們借助“共讀小組日記”實現(xiàn)在讀中實時共享。共讀結束后,借助朗讀亭這個平臺,將共讀的成果“共讀分享單”以朗讀音頻的形式永遠留存,拓展延伸,讓更多的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繼續(xù)共讀,讓“師生、生生、親子”共同參與。
那么,筆者試圖將師生共讀、生生共讀、親子共讀加以整合,就能以共讀一本書為載體,將閱讀滲透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xiàn)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同一話題不同對象的思維碰撞。不僅是班級的書香文化,也不僅是家庭的書香文化,而是將其結合、連接,打造一個“全民樂讀”的讀書文化環(huán)境,讓學生沉浸在這樣一個讀書“無處不在、無人不在、無時不在”的閱讀共同體中,學會閱讀、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習慣,成為生活。而后,這便成了一種特色的閱讀文化。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在選擇閱讀書目階段,便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功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稱之為共選。共讀階段,通過共讀小組日記,實時共享閱讀成果,助力思維碰撞邊共讀邊共享,共享促共讀,共讀思共選。在共享階段,學生通過共讀分享會、共讀留聲墻,進行新一輪的共選。如此循環(huán)交互,便是閱讀共同體的實踐模式。
一、審美初探:共選一小組,共選一本書
共選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共讀小組的自主選擇;二是共讀書目的自主選擇?;诔浞职l(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其主動參與閱讀,成為閱讀真正的主人,筆者從共選開始,做了大膽的嘗試:以閱讀興趣和需要分組。從語文課本出發(fā),以此為支點發(fā)散開去,有“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以單元主題為核心的拓展書目、經典課文的整本書閱讀……學生也可補充選擇書目的多種途徑。有相同閱讀興趣的學生形成一個共讀小組,確定一本共讀書目。學生是共讀小組的主體,家長和教師都是共讀小組的成員,參與其中。核心素養(yǎng)是可培養(yǎng)可創(chuàng)造的,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審美將在一次次的共選中逐步提升。
二、思維碰撞:共讀思共選,共享促共讀
(一)組內實時共享,助力思維碰撞——“共讀小組日記”
一部作品,不僅有文學、歷史、哲學三個維度的價值,還有思想、文化、人性的層次,因此筆者認為共讀的最終目的還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閱讀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共享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在最初的閱讀中都只關注情節(jié),這是文本的表象,如何從表象到內核、意境、思想,這就是需要教師助力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在思維運轉的過程中,使之更有深度、層次,更開闊,教師應成為學生思維的點撥者,點亮一盞盞明燈?;谥W生思維成長,關于共讀小組的分工,并不在最初就指派相應的組員完成其中某一項閱讀任務,這樣會導致思維的單一和僵化,也會導致其他學生在了解這本書的時候,只了解到片面的、不對稱的信息。因此,我們采用了共讀實時分享的模式。首先,在閱讀的過程中做批注,把書讀厚,留下閱讀的痕跡、思考的痕跡。最淺顯的,覺得欣賞的詞句可以劃下來,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個問號,有感觸的地方可以隨即寫下文字,有想研討的問題就記錄下來,把這一切都留在閱讀的書上。其次,我們設計了一本“共讀小組日記”,每日由一位小組成員率先開頭,分享閱讀成果,再由組內其他成員評論、分享,這些都以文字的形式留在共讀小組日記本中。就像在共讀小組日記本中發(fā)起一個帖子,組內其他成員可以共享、討論,教師和家長都可參與其中,任何一個人都擔當著他人思維啟發(fā)者的重要角色。在共讀過程中,實行組內實時分享,有利于思維的碰撞和啟發(fā);在共讀結束時,再進行分工合作,指派相應的組員根據共讀過程中的分享,整理總結出共讀分享單的各項內容。
以下是第1小組閱讀《呼蘭河傳》第五章時的共讀日記片段:
第五章? ? 小團圓媳婦
生1:今天看了第五章《小團圓媳婦》,我的心里好難過。她才12歲,跟我一樣的年紀,就被跳大神的給害死了。
生2:我也是,可我覺得是她的婆婆把她害死的。當她用皮帶抽她,用燒紅的鐵烙她,用滾燙的水澆她的時候,我非常氣憤,恨不得沖進去救她。
生3:我覺得圍觀的人也有錯,為什么他們不去救她,還要看熱鬧呢?
師:你們感到難過、氣憤,說明你們是善良的孩子。小團圓媳婦真的是跳大神、婆婆、圍觀的人害死的嗎?救了一個小團圓媳婦,還會不會有第二個受害的人?如果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再買一個媳婦回來,她還會這樣對她嗎?
家長1:老師,我覺得給孩子看這個有點殘忍的東西,會不會對他們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
家長2:我倒覺得是積極的作用。現(xiàn)在的孩子不會體會那個時候的孩子的苦難,這也算是一種苦難教育,能讓他們憶苦思甜。
(二)共讀分享單,人人來參與
每個共讀小組在共讀結束時,將完成一份共讀分享單,組員可以個性化設計本組的共讀分享單,圖、文、表格、思維導圖……共讀分享單上的內容可以有基本信息介紹,包括作者簡介、書名解讀、封面設計,甚至還可以介紹出版社;人物特寫,可以一一介紹主要人物,也可深入解讀某一人物,視文本體裁,學生自主決定;精彩瞬間,主要是介紹情節(jié),介紹的彈性空間大,參照人物特寫;思維碰撞,在閱讀時最寶貴的就是讀時有思,讀后有思。也可質疑問難,也可抒發(fā)情緒;家長寄語,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親子共讀的展示平臺,家長也參與共讀小組,同讀一本書,最后在共讀分享單上留下自己的閱讀感悟;最后的一欄是教師品薦,既有教師自己對這本書的感悟,也有對本共讀小組的閱讀評價,以一句話文字微評價和星級推薦指數(shù)相結合。
三、文化流傳:共讀分享會,“朗讀亭”流傳
(一)共讀分享會:組間互換共讀
一本書共讀結束時,班里會組織一場共讀分享會。每個共讀小組輪流上臺,跟大家分享本組共讀的書目,展示“共讀分享單”。匯報展示完畢,學生將根據同學們分享的內容,選擇新一輪的共讀書目,實現(xiàn)組間互換。有了前人的閱讀經驗,學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樓越造越高,把書越讀越厚。
前期實踐分享互換,后期引導學生思考閱讀書目的種類和順序。例如開學初書目的選擇,應該考慮這個時候學生的學習、思維各方面的狀態(tài)不適合閱讀語言和主題思想上有難度的書目,而且第一本書承擔了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重任,因此有豐富情節(jié)的童話、小說類較為適合。第二本書的選擇,就需要增加一點思維難度,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學生在共讀中才剛漸入佳境,閱讀興趣需要保護、保溫、提升,因此情節(jié)的有趣性仍需保證。例如像《呼蘭河傳》這樣的書,雖然這本書想表達的有更深層次的內容,但畢竟是她回憶童年所寫,也是希望學生與作家的童年有所對話。再從不同類型的書目考慮,科普類、數(shù)學思維類也是學生需要的養(yǎng)分,思維需要多元發(fā)展,切不可偏食。最后,結合情境綜合考慮,期末階段,閱讀仍不可廢,盡管時間緊張,但閱讀是精神之源。這個時候適合看勵志類的書籍,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希望學生可以從中找到力量,讀懂生命,體會堅韌。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學生可以進入共選的更高層次,不同類型不同文體不同主題,小說、文學、科幻、哲學……隨著學生學段和閱讀積累、能力的提升,在未來的共讀實踐中將更拓寬閱讀類型,提升閱讀層次,以期給學生不同的滋養(yǎng)。
(二)共讀“留聲墻”:文化永流傳
一場共讀分享會,不足以把學生的閱讀成果留下來,也不足以讓其他學生充分了解一本書。因此,我們設置了兩個展示平臺:一是把紙質的共讀分享單展示在班級的“共讀墻”,供每位師生、家長觀看;二是每個共讀小組在一本書共讀完成時,借助朗讀亭這個平臺,將共讀分享單的內容用朗讀的形式錄制成一個音頻作品,展現(xiàn)在朗讀亭留聲墻。在校,可以通過學校廣播在午間休息時間播放;在家,仍可以在線上朗讀亭繼續(xù)傾聽,也實現(xiàn)了師生、生生、親子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共讀。如此,不僅打造了班級、家庭書香文化,更是成就了一種新的閱讀文化:閱讀共同體文化。我們不僅以共讀的方式學習文化,傳承文化,也是將屬于我們自己的閱讀文化流傳下去。
四、結語
筆者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解決“看書難”的閱讀現(xiàn)狀,實踐探索這樣一種閱讀新模式:從共讀對象而言,是師生、生生、親子;從共讀模式而言,是共選、共讀、共享,多維交互,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了一個閱讀共同體。這個閱讀共同體,既是閱讀主體,是人;也是閱讀環(huán)境,是文化。打造閱讀環(huán)境,提升閱讀審美,成就思維發(fā)展,傳承閱讀文化。
參考文獻:
[1]杜卉.在師生共讀中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J].教學研究,2019(2).
[2]陳梅珍.探析家庭親子共讀的有效策略[J].華夏教師,202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4]蔣軍晶.和孩子聊書吧——讓孩子愛上閱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