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妮,周英,張清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充分掌握醫(yī)學領域不斷更新的知識和迅猛發(fā)展的技術,既是對臨床醫(yī)護工作者的挑戰(zhàn),也是對醫(yī)護教育者的要求[1]。高等護理教育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在護理教育領域,我國日益重視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2]。我院與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護理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筆者獲得該校護理學碩士學位,熟悉澳大利亞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課題設計、課程評估等。本文就中國和澳大利亞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特點進行比較分析,為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提供參考。
澳大利亞的護理研究生教育始于1990年,由悉尼大學率先開設,其初衷是為已獲得護理學學士學位的人才提供繼續(xù)深造的機會[3]。澳大利亞護理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按照學習時間及課程內容可分為3種:護理學研究生證書(Graduate Certificate in Nur-sing),護理學研究生文憑(Graduate Diploma in Nursing)以及護理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Nursing),前兩種教育項目的時間一般為1~2年,課程結束后學生可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證書,沒有學位證書,第3種教育項目畢業(yè)者可被授予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證書及碩士學位證書,畢業(yè)生可繼續(xù)進行學術深造。護理學碩士學位分為學術型碩士學位和專業(yè)型碩士學位。
1.1課程設置 澳大利亞學術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全日制課程修讀時間通常為1.5~2.0年,但由于畢業(yè)論文寫作之前需要通過倫理協(xié)會的批準(時間約半年),澳大利亞學術型護理學碩士完成學業(yè)需兩年左右,要求修滿24個學分(包含畢業(yè)論文8個學分)[3]。澳大利亞8所高校(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南澳大學、悉尼科技大學、昆士蘭科技大學、弗林德斯大學、格里菲斯大學)的課程均由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論文組成[4-11],見表1。必修課程較為統(tǒng)一,選修課程非常豐富。學生在第一學期需完成3門必修課程(每門課程2學分),第二學期學習其他必修及選修課程,第三學期完成畢業(yè)論文(8學分)[3]。在澳大利亞學術型護理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中,學校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及論文撰寫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首先建立在對知識全面掌握的基礎上。為此,澳大利亞各大高校第一學期設置了質性研究和流行病學與定量研究作為必修課,使學生對科研方法及論文分類有清楚的認識和總體的把握;并通過學習健康統(tǒng)計學,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統(tǒng)計方法。第二學期的必修課,學校設置了循證實踐與研究設計、論文準備等課程,教師會教導學生評估分析已選文章,幫助學生完成研究計劃書,并為第三學期撰寫畢業(yè)論文作準備[4-11]。
表1 澳大利亞8所高校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
1.2教學方法
1.2.1以學生為主體的成人教育學方法(Learner-Centred Andragogy) 澳大利亞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大多數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成人教育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及自主學習能力。成人教育學是一門幫助成人學習的藝術和科學,與兒童教育學不同,成人教育學反對填鴨式教育,鼓勵成人在各種環(huán)境下都能自發(fā)性學習[12]。與以教師為中心的成人教學法(Teacher-Centred Andragogy)相比,以學生為中心的成人教育學方法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核心位置,學生課前需要提前查看本門課程的教學安排,大量閱讀指定材料、并查詢相關資料[13-14]。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強調閱讀重點,提問并鼓勵學生討論更深層次的問題,替代了單一的教學內容講解模式[14]。在教學方面,澳大利亞高校教師認為,教育者的角色是一個群體伙伴,應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而不僅僅是學生問題的回答者;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成人教育學方法是鼓勵學習者建立信心、發(fā)展對話和深入參與課題研究的有效方法。
1.2.2以問題為中心的教育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在澳大利亞,PBL是一種指導個體學習最常用的教學方法[14]。與基于案例的學習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基于團隊的學習方法(Team-based Learning,TBL)和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s,FC)相比,PBL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14]。在CBL中,學習者將在案例學習之前收到課程學習材料,并利用這些資源解決特定的案例中的問題;在TBL中,學生將在一個小組中工作,共同解決特定的問題;在FC中,學生將通過完成家庭作業(yè)來準備,然后在課堂上完成“案例”[15-16]。很多澳大利亞高校教師采用PBL,認為此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1.2.3以批判性思維和信息技術為創(chuàng)新的教育方法(Critical Think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從1985年開始,澳大利亞昆士蘭州便把批判性思維定為高等護理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理念均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為核心而設立[17]。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貫穿整個護理教育過程,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養(yǎng)成客觀看待問題、有效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習慣[18-19]。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更好地融入到教學當中,使教與學變得更加有趣,專業(yè)理論課和實踐課均以模擬教學為主,很好地連接了課堂與臨床,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澳大利亞于1997年將信息技術引入高等教育教學中,不僅有利于教師教學,運用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擴展知識面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時間的彈性,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學習管理能力。在理論課程設置中以小班輔導為主,課堂理論教學以問題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以虛擬案例貫穿整個課堂,引導學生討論及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實踐和臨床見習則以小班研討會為主,教學模式同樣以教師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問題提問為主。
1.3課題設計 澳大利亞護理學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結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大多數課程需要學生自己設計課題并找到解決和完善的方案。研究生各門課程的課題設計方法中,最常用的模型之一是ADDIE模型[20],包括分析、設計、發(fā)展、實施和評估5步,其設計理念見圖1。以系統(tǒng)循環(huán)的方式進行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個步驟緊密聯(lián)系,是完成一個完整課題的關鍵[20-21]。另外,在設計課題時,澳大利亞各高校重視開闊學生的全球視野,多門課程要求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討論設計社會的人口健康問題與疾病預防等[3]。在澳大利亞,開展任何科學課題研究都要在倫理協(xié)會排隊申請,課題內容必須符合相應的倫理與法律規(guī)定[17]。只有通過倫理協(xié)會的審核及批準,學生才能進行相關研究。
圖1 ADDIE模型設計理念
1.4課程評估 澳大利亞獲得碩士學位需要完成課程學習(修夠學分)及畢業(yè)論文撰寫。為了有效了解和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澳大利亞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形式多樣的測評方法。多采用論文、系統(tǒng)性回顧、薈萃分析、學生演講、小組討論與匯報的形式評估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情況[17],通過形式多樣的測評方法,不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饋,指導學生把握學習的方向及采取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查閱文獻的能力,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寫作、表達、團隊合作及溝通協(xié)作能力。
第三學期的論文撰寫是澳大利亞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重要考核方法之一,要求學生熟悉論文寫作的格式和方法,能夠清晰簡明地表述研究問題。澳大利亞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要求是完成所有課程,修滿學分。雖沒有強制性地要求學生發(fā)表學術論文,但十分看重畢業(yè)論文的完成過程。因此,為深入輔導學生論文,澳大利亞各高校圖書館設置學生學習輔導中心,學生可以咨詢論文相關的問題并得到指導。圖書管理員幫助和指導學生查閱文獻,并在論文批閱后給予點評和反饋,學生亦可以與批閱教師約定時間進行詳細的論文分析。同時,澳大利亞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重點培養(yǎng)以研究為主的學術型專業(yè)人才,要求學生大量閱讀文獻,對所研究領域的知識及前沿動態(tài)能夠深入了解,全面掌握,為攻讀博士學位奠定基礎。在撰寫畢業(yè)論文期間,學生與教師每周會有固定時間會面,討論課題進展及答疑解惑。師生間溝通互動的次數多,關系緊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課題研究工作。畢業(yè)后與導師保持密切溝通,還有助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提前選好博士生導師,為博士學術生涯的順利開展作好準備。
1990年,我國開設了護理學碩士教育[22]。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了護理碩士專業(yè)學位[23]。截至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qū)共有99所院校招收護理碩士研究生[24]。護理學碩士學位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專業(yè)型碩士,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一般為全日制3年[24]。
2.1課程設置 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在《護理碩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yǎng)方案(試行)》[1]中給出了課程設置的相關規(guī)定,包括醫(yī)學基礎課程(病理生理學、藥物治療學、醫(yī)學統(tǒng)計學或臨床流行病學)、公共必修課(政治理論課、英語課等)、護理專業(yè)課(護理理論、護理研究、護理教育學、循證護理、護理心理學)。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學術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理論課程一般都在第一學年集中授課,在完成理論課之后,學生參加為期半年的臨床實踐,剩下的時間全部用來準備畢業(yè)論文及答辯[13]。很多學生反映希望理論課程平均分配到每個學年,以便有更多的時間理解、消化基礎理論課程,為后續(xù)論文撰寫及攻讀博士學位打好基礎。針對此問題,我國可以將理論課程教學時間均衡安排在每個學期完成,夯實學生理論基礎,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和掌握專業(yè)理論知識,有更多課時學習撰寫論文相關的知識,方便他們進行后續(xù)的自主課題設計、課題實施、統(tǒng)計分析、畢業(yè)論文撰寫等工作。我國開設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課程的各護理院校,醫(yī)學基礎課和公共課內容基本統(tǒng)一,但護理專業(yè)課的課程設置有一定差異[25-28]。同時,學術型和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課程的區(qū)分度不高,課程開設幾乎一致[27]。因此,建議我國各高校統(tǒng)一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核心課程設置,加強專業(yè)課程建設,以便提高我國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及加速護理學學術型人才培養(yǎng)。
2.2教學方法 大多數高校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方法仍以課堂授課為主,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等多種教學方法[29];在教學手段上以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和網絡技術資源的應用還不夠有效[26]。針對此問題,我國可以增強網絡教學力度,構建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專業(yè)課程資源共享體系,讓不斷更新的知識通過網絡快速地傳播,讓教師和學生享有除現有教材資源以外大量的共享專業(yè)課程資源。此方法既能有效促進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地快速提升,也能有效地解決專業(yè)課程快速更新的問題。同時,可以創(chuàng)新我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方法,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如綜合運用講授、分組討論、演講、案例分析、PBL等教學方法,結合各種信息資源,如通過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的護理學知識儲備。
2.3課題設計 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的一般情況為:醫(yī)學基礎課上課人數較多,多數情況以聽課為主。護理專業(yè)課,學生上課人數相對較少,教師講課更具針對性。教師用來進行答疑解惑與小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一般放在課后完成,課程回顧與總結基本都是以課后布置作業(yè)為主,學生自己設計課題的機會相對有限[29]。為解決此類問題,可以通過演講、小組討論等方式,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為進一步提高護理學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2.4課程評估 我國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要求是完成課程的學習(修滿學分)及畢業(yè)論文撰寫(需在統(tǒng)計源期刊或者核心期刊發(fā)表至少1篇學術論著),并參加為期最少半年的臨床實踐(有臨床工作經驗者,需完成3個月臨床實踐)。近幾年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評方式趨向多樣化,大多院校已構建了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采用期末考試、課堂匯報、平時作業(yè)或考勤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評,平時作業(yè)形式有敘事反思、學習心得、小組討論等[29]。我國可以繼續(xù)完善形成性評價的方法與指標體系,對學生平時每門課程采用多次考核,考核形式多樣化,如論文、文獻評論、學生演講、學生小組討論與匯報等,提高形成性評價的比例。
綜上所述,中澳學術型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課題設計、課程評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這與文化、經濟、教育理念、醫(yī)療護理實踐等方面的不同有關。筆者建議可在立足我國護理學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實際的基礎上,考慮在以下方面改革:①適當延長理論課教學時間,將理論課合理分配到每個學期中;②統(tǒng)一各高校在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核心課程的設置,并加強專業(yè)課程建設,打造金課;③構建護理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專業(yè)課程資源共享體系,通過網絡渠道更快獲取新知識;④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⑤開發(fā)符合國情的護理學課程教學的形成性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此外,加強與國外護理教育同行的交流與合作,提高研究生護理教育的國際化程度,造就大批綜合素質優(yōu)、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科研能力強的卓越護理人才,為健康中國建設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