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浩 韋慶浩 郭麗君 阿布都熱合曼·吐爾遜 王玉濤
(喀什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新疆帕米爾高原生物資源與生態(tài)重點實驗室,喀什,844000)
鵝喉羚(Gazellasubgutturosa)又稱長尾黃羊,屬偶蹄目(Artiodactyla)反芻亞目(Ruminantia)牛科(Bovidae)羚羊亞科(Antilopinae)瞪羚屬[1],雄性鵝喉羚在發(fā)情時期喉部會膨大(即甲狀腺腫),形似鵝喉,因此稱其為鵝喉羚。據報道[2],鵝喉羚有6個亞種,在新疆境內分布3種,近50年,由于人為因素(包括牧業(yè)的發(fā)展、過度捕獵和居民點擴充等)和自然災害(全球氣候變化、風雪嚴寒引起的食物短缺等)的影響,該物種的棲息環(huán)境越來越差,活動范圍逐漸縮小,種群數(shù)量也迅速減少,面臨更加嚴重的生存危機[3-5]。鵝喉羚已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IUCN紅色名錄VU級(易危種)[6],《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易危物種(VU)[7]。
鵝喉羚多棲息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區(qū),以及沙土和黏土至鹽灘及沙漠類型的區(qū)域。鵝喉羚全球分布廣泛,從伊朗、阿拉伯半島、中亞和阿富汗,向東拓展至中國的西北地區(qū)和蒙古境內的廣大區(qū)域[8]。雌性鵝喉羚生角部位顯著凸起,雄獸具角,角長22~30 cm[9]。我國學者[10-11]已對鵝喉羚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形態(tài)與分類學、棲息地的選擇和覓食繁殖等,也有學者[12-13]將鵝喉羚的研究動態(tài)進行了整理,對其分類、地理分布、種群數(shù)量、生理、生化、細胞生物學、生態(tài)生物學和飼養(yǎng)繁殖與疾病防治進行了總結,探討致危因素,提出保護對策,然而,從遺傳多樣性和系統(tǒng)發(fā)育地位為切入點,對鵝喉羚南疆亞種(G.s.yarkandensis)的保護制定合理措施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將彌補這一空缺。
線粒體DNA(mtDNA)是動物體內唯一的核外遺傳物質,呈共價閉合環(huán)狀,且為雙鏈DNA,序列長15~20 kb,分子質量極小[14]。在哺乳綱(Mammalia)動物中,編碼區(qū)和非編碼區(qū)構成了完整的mtDNA結構,37個基因的編碼序列呈線性排列在編碼區(qū),包括13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22個編碼tRNA的基因和2個編碼rRNA的基因。mtDNA從雌性親本個體傳遞給子代,過程中沒有發(fā)生基因重組現(xiàn)象,后代中的某一個體可以代表其母系群體的遺傳結構,能夠保留祖先的特性并記錄之前出現(xiàn)的進化事件,但是線粒體基因比核基因更容易受遺傳漂變的影響[15]?;趍tDNA的以上特點,mtDNA分子標記技術在脊椎動物群體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和母系起源等領域的研究中得到普遍運用。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對Cytb基因的結構了解越來越深入,它的相對分子質量約為427 000[3,16],密碼子的第3位點進化最快,而第2位點最保守[17]。為明確鵝喉羚南疆亞種遺傳多樣性水平、遺傳分化和系統(tǒng)進化地位,以鵝喉羚南疆亞種為研究對象,采用PCR和測序技術,研究mtDNA D-loop區(qū)和mtDNACytb基因的序列特征,下載GenBank中鵝喉羚基因序列,利用MEGA 6.06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和中介網絡關系,以闡明鵝喉羚南疆亞種遺傳多樣性水平和系統(tǒng)地位,為鵝喉羚的相關研究提供基礎數(shù)據,也為鵝喉羚南疆亞種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在葉城地區(qū)采集到鵝喉羚3份肌肉樣本,在英吉沙縣和莎車縣分別采集到3份和8份耳部樣本,共采集14份樣本(分屬于14只個體),均來自南疆地區(qū),系野外死亡個體,將樣本編號后凍存(-80 ℃)于新疆帕米爾高原生物資源與生態(tài)重點實驗室。
1.2.1 樣本處理及DNA提取
取50~100 mg樣本,用剪刀盡量剪碎,裝于高壓滅菌過的2 mL離心管中,加入800 μL STE抽提液,再加入蛋白酶K和十二烷基硫酸鈉(SDS)充分混勻15 min,消化過夜后用常規(guī)酚-氯仿法提取總基因組DNA[18]。
1.2.2 PCR擴增
mtDNACytb基因上游引物為5′-GATATGAAAAACCATCGTTG-3′,下游引物為5′-CCTTCTCTGGTTTACAAGAC-3′[19]。反應總體系為50.5 μL,其中,上、下游引物各1.0 μL,2×TaqPCR Master Mix 30.0 μL,DNA模板2.5 μL,ddH2O 16.0 μL。反應程序為 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1 min,55.5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35個循環(huán);72 ℃終延伸10 min。mtDNA D-loop區(qū)上游引物為5′-CCACTATCAACACCCAAAGCTG-3′,下游引物為5′-GCATTTTCAGTGCCTTGCT-3′[20]??偡磻w系為50.5 μL,其中,上、下游引物各1.0 μL,2×TaqPCR Master Mix 30.0 μL,DNA模板2.5 μL,ddH2O 16.0 μL。反應程序為 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1 min,61.5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35個循環(huán);72 ℃終延伸10 min。
1.2.3 PCR擴增產物凝膠電泳及送樣測序
PCR擴增后的產物經2%瓊脂糖凝膠電泳后,若目的條帶清晰整齊,條帶較亮,無雜帶,且mtDNACytb基因片段長度與預期的1 100 bp相近,mtDNA D-loop區(qū)序列片段長度與預期的1 000 bp相近,即可由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正反向測序。
通過Chromas version 2.65軟件對DNA測序儀產生的原始序列峰圖數(shù)據進行人工校對。在MEGA 6.06中對mtDNA D-loop區(qū)和mtDNACytb基因的序列測定結果進行人工多序列同源比對,輔以Clustal軟件校對,校對后的文件保存為Fasta和MEGA格式。采用DnaSP v5軟件計算核苷酸多樣度、單倍型多樣度和平均核苷酸差異數(shù)。用MEGA 6.06軟件構建單倍型系統(tǒng)發(fā)育樹,分析樣品網絡結構。
由圖1可見,mtDNA D-loop區(qū)和Cytb基因PCR擴增產物測序結果較好,雜峰、套峰少,波谷波峰界限明確,不存在誤讀情況,可進行后續(xù)序列分析。
圖1 鵝喉羚mtDNA D-loop區(qū)和Cyt b基因PCR產物測序結果Fig.1 PCR products sequencing results of mtDNA D-loop region and Cyt b gene in Gazella subgutturosa
將mtDNA D-loop區(qū)的測序結果和GenBank中的鵝喉羚mtDNA控制區(qū)序列進行同源對比,最終獲得14條線粒體控制區(qū)序列,長度為791 bp。使用MAGE 6.06對所得序列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鳥嘌呤(G)的平均含量分別為33.18%、27.20%、21.87%和17.75%,其中鳥嘌呤含量最低,A+T的平均含量為60.38%,G+C的平均含量為39.62%,堿基組成存在明顯的偏向性,這一特征符合脊椎動物mtDNA的序列特征。
將mtDNACytb基因的序列測序結果和GenBank中鵝喉羚mtDNACytb基因序列進行同源對比,最終獲得14條線粒體控制區(qū)序列,長度為1 084 bp,這與哺乳動物Cytb基因擴增長度1 100~1 200 bp的結果[21]基本吻合。使用MAGE 6.06分析所得序列,結果顯示:A、T、C和G的平均含量分別為31.58%、26.71%、28.71%和13.01%,其中鳥嘌呤的含量最低,G+C的平均含量(41.72%)顯著低于A+T的平均含量(58.39%),與mtDNA D-loop區(qū)類似,具有明顯的堿基偏向性,這一特征同樣符合脊椎動物的基因序列特征。
通過DnaSP v5軟件對14條鵝喉羚mtDNA D-loop區(qū)序列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結果顯示共存在7種單倍型(Hap1~Hap7),其中有3種為共享單倍型,Hap3有2個個體,Hap5有6個個體,Hap6有2個個體,占總單倍型的42.86%;4個為單一單倍型,Hap1、Hap2、Hap4、Hap7,占總單倍型的57.14%。在莎車縣采集的8個樣本屬于2個單倍型,分別為Hap5和Hap6;在葉城縣采集的3個樣品屬于3個單倍型,分別為Hap2、Hap3和Hap4;在英吉沙縣采集的3個樣本屬于3個單倍型,其中1個與葉城縣采集的樣本為共享單倍型Hap3,另外2個單倍型為Hap1和Hap7(表1)。本研究檢測到保守性位點共762個,多態(tài)性位點共23個,占總位點數(shù)的2.90%,其中包括單一多態(tài)位點8個,位于第60、84、157、213、221、241、358和771堿基位,簡約性信息位點15個,位于第135、142、199、200、246、337、356、357、440、455、722、723、729、741和743堿基位。
表1 鵝喉羚南疆亞種mtDNA D-loop區(qū)的7個單倍型變異序列
通過DnaSP v5軟件對14條鵝喉羚mtDNACytb基因序列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結果顯示:存在5個多態(tài)性位點,共4種單倍型(Hap1~Hap4),其中有3種為共享單倍型:Hap1有5個個體,Hap2有6個個體,Hap4有2個個體,占總單倍型的75%;Hap3為單一單倍型,占總單倍型的25%。在莎車縣采集的8個樣本屬于2個單倍型,分別為Hap2和Hap4;在葉城縣采集的3個樣品屬于2個單倍型,分別為Hap1和Hap3;在英吉沙縣采集的3個樣品與在葉城縣采集的2個樣品屬于共享單倍型Hap1(表2)。通過DnaSP v5軟件對14條基因序列的1 084個位點進行檢測,沒有檢測到堿基插入和缺失。本研究檢測到保守性位點共1 079個,多態(tài)性位點共5個,占總位點數(shù)的0.46%,其中包括單一多態(tài)位點1個,位于第558堿基位,簡約性信息位點4個,分別位于第130、525、615和690堿基位。
表2 鵝喉羚南疆亞種mtDNA Cyt b基因的4個單倍型變異序列
14只鵝喉羚南疆亞種的mtDNA D-loop區(qū)序列、mtDNACytb基因平均單倍型多樣度分別為0.813和0.714,核苷酸多樣度為0.008 90和0.001 59,平均核苷酸差異度為7.747和1.725,表明鵝喉羚南疆亞種mtDNA D-loop區(qū)和mtDNACytb基因的單倍型多樣度水平較高,核苷酸多樣度水平低,遺傳多樣性較高。
結合所得數(shù)據,下載GenBank中瞪羚屬的mtDNA D-loop區(qū)同源序列,比對分析共獲得36條長度為1 084 bp的序列,經單倍型分析后獲得29條序列。使用MAGE 6.06的Kimura 2-parameter(雙參數(shù))模型,用鄰接法構建NJ系統(tǒng)發(fā)育樹,對拓撲圖進行自展檢驗,重復抽樣次數(shù)設置為1 000,以GenBank中山瞪羚(Gazellagazella)mtDNA D-loop區(qū)的序列作為外群,結果見圖2。本研究中的7種單倍型與山瞪羚位于完全不同的2個進化支系上,表明親緣關系較遠;單倍型Hap1、Hap2、Hap4、Hap6、Hap3和Hap7聚類于進化支系E,Hap5聚類于進化支系F,且進化支系E和F中還包含了GenBank中鵝喉羚南疆亞種的序列,表明同一亞種的親緣關系較近,7種單倍型聚類于進化支系I。
圖2 鵝喉羚mtDNA D-loop區(qū)序列單倍型的NJ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Fig.2 NJ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by the sequence haplotypes in the mtDNA D-loop region of Gazella subgutturosa
結合所得數(shù)據,下載GenBank中瞪羚屬mtDNACytb基因同源序列,將測序獲得的序列比對和矯正,共獲得35條長度為1 084 bp的序列,經單倍型分析后獲得25條序列。以印度瞪羚(Gazellabennettii)的mtDNACytb基因序列作為外群,結果見圖3。4種單倍型聚類于進化支系Ⅰ,且其中3種單倍型與GenBank中南疆亞種位于同一進化支系C,1種單倍型與GenBank中鵝喉羚北疆亞種(Gazellasubgutturosasairenses)位于同一進化支系D,說明親緣關系南疆亞種高于北疆亞種。
圖3 鵝喉羚mtDNA Cyt b基因序列單倍型的NJ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Fig.3 NJ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by the sequence haplotypes of mtDNA Cyt b region of Gazella subgutturosa
使用MEGA 6.06構建的南疆亞種鵝喉羚和GenBank中下載的20條mtDNA D-loop區(qū)序列的網絡關系(圖4)與系統(tǒng)發(fā)育樹顯示的結果(圖2)一致。鵝喉羚與山瞪羚(Hap8)呈現(xiàn)明顯不同的2個分支,且鵝喉羚的各亞種聚為2個分支,未出現(xiàn)低頻單倍型以高頻單倍型為中心的散射分布,說明單倍型的遺傳結構比較單一,基因交流較少。
圖4 鵝喉羚各亞種間mtDNA D-loop區(qū)序列網絡關系圖Fig.4 Sequence network diagram of mtDNA D-loop region among various subspecies of Gazella subgutturosa 注:GSY.鵝喉羚南疆亞種;GSS.鵝喉羚北疆亞種;GSM.鵝喉羚阿拉伯亞種;GSSu.鵝喉羚指名亞種;GG.山瞪羚 Note:GSY,Gazella subgutturosa yarkandensis.GSS,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es.GSM,Gazella subgutturosa marica.GSSu,Gazella subgutturosa subgutturosa.GG,Gazella gazella
使用MEGA 6.06構建的南疆亞種鵝喉羚和GenBank中下載的23條mtDNACytb序列的網絡關系(圖5)與系統(tǒng)發(fā)育樹顯示的結果(圖3)一致。鵝喉羚與印度瞪羚(Hap14)屬于不同分支,且鵝喉羚的各亞種聚為2個分支,未出現(xiàn)低頻單倍型以高頻單倍型為中心的散射分布,說明倍型的遺傳結構比較單一,基因交流較少。
圖5 鵝喉羚各亞種間mtDNA Cyt b基因序列網絡關系圖Fig.5 Sequence network diagram of mtDNA Cyt b region among various subspecies of Gazella subgutturosa 注:GSY.鵝喉羚南疆亞種;GSS.鵝喉羚北疆亞種;GSM.鵝喉羚阿拉伯亞種;GSSu.鵝喉羚指名亞種;GB.印度瞪羚 Note:GSY,Gazella subgutturosa yarkandensis.GSS,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es.GSM,Gazella subgutturosa marica.GSSu,Gazella subgutturosa subgutturosa.GB,Gazella bennettii
本研究對14只鵝喉羚南疆亞種mtDNACytb基因進行分析,在4種堿基中,鳥嘌呤的含量最低,G+C的平均含量(41.72%)顯著低于A+T的平均含量(58.28%),與mtDNA D-loop區(qū)序列類似,具有明顯的堿基偏向性,這一特征符合脊椎動物的基因序列特征。鵝喉羚南疆亞種平均單倍型多樣度為0.714,核苷酸多樣度為0.001 59,表明mtDNACytb基因的單倍型多樣度水平較高,遺傳多樣性較高,但與董潭成等[22]對卡拉麥里山鵝喉羚mtDNACytb基因的研究結果對比,2個參數(shù)均有減弱趨勢;相比于夏米西丁·阿不都熱依木[23]對新疆鵝喉羚mtDNACytb基因的研究,本研究所得的核苷酸多樣度較高,平均單倍型多樣度略低。因此,應完善南疆喀什地區(qū)鵝喉羚棲息地的保護措施,為其種群提供適合的棲息地環(huán)境,可參照馬可·波羅盤羊(Ovisammonpolii)保護措施建立鵝喉羚生態(tài)公園,進行人工擴繁,同時開展精、卵冷凍保存庫離體保護[24]。為全面反應群體的多樣性水平,還需要基于更多的基因對遺傳多樣性開展進一步研究。
鵝喉羚南疆亞種與其他亞種間不存在共享單倍型,可能是因為鵝喉羚在遷徙到葉爾羌河流域后,與其他地區(qū)鵝喉羚群體間基因交流較少,經過長期的適應性進化,形成了獨特的遺傳結構,成為現(xiàn)今的南疆亞種。鵝喉羚南疆亞種的保護措施應進行完善和加強,尤其是近幾年冬季氣溫不斷降低,降雪量增加,對鵝喉羚冬季的生存,尤其是覓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建議有關部門在冬季采取適當措施以降低鵝喉羚冬季覓食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