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
(重慶市大渡口區(qū)文化館)
當前,我國的經濟已經進入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相對應的是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進步。對于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客觀觀察表明,大眾都或多或少有著精神娛樂方面的需求。比如近幾年遍布在社區(qū)廣場上的群眾自發(fā)的廣場舞現象。作為一種全國性的現象級的舞蹈,廣場舞體現出來的是人們茶余飯后對精神娛樂生活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館的社會職能將愈發(fā)彰顯出大眾傾向。文化館再也不是不接地氣的空中樓閣般的存在,而是要走進人們的生活,體察百姓的對精神文化需要的特性,才能更好地服務好群眾,同時,這也是穩(wěn)定民生,促進社會政府和群眾關系協調發(fā)展的途徑。
文化館自建立之初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是文化館的初心,也是文化館貼近民生,了解民生,從而促進民生協調發(fā)展的原則。同時文化館的建設,意味著我國政府部門對于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視,因為任何文化形態(tài),都是來源于民,又回歸于民的??梢哉f,這同樣是文化館踐行文化職能、普及文化生活的精神綱要。在新時代的發(fā)展中文化館也應與時俱進,在管理中增加文化活動,并在管理中結合群眾的想法,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改革,以此發(fā)揮文化館的服務效能。具體來說,文化館的社會職能包含以下兩點: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并且幅員遼闊,每一個民族都是國家人民的一份子。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態(tài),雖然文化有差異,但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都是一樣的。文化館的存在就在于能夠調和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樣有著文化的差異性和層次性差別,但在服務群眾的精神上,都是要以民為主,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陶冶群眾的情操為職能目標。
服務好大眾,并不僅僅是滿足群眾的文化,更要在此基礎上,提升群眾文化品位。這就需要文化館不斷探索,優(yōu)化自身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工作內容,做到體察群眾文化需求,并能夠有效地組織區(qū)域內的群眾資源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促進社區(qū)文化生活豐富協調發(fā)展。
更重要的是,文化館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那就是讓傳統文化得以在民間傳承和發(fā)揚。文化館可以開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動,讓文化走進群眾的生活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例如,通過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引導人們參與、體驗。邀請具有相似文化地區(qū)的群眾參與跨省市文化活動,形成區(qū)域間的文化交流平臺。
正如開篇所述,文化館屬于政府基層職能部門,在開展工作時,要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宗旨,為人民群眾源源不斷地輸出文化形態(tài)和內容。從這一點而言,文化館又是存在于民間的文化知識“輔導班”。它起到的作用更傾向于社會教育職能部門的職能。在工作內容上既有傳播文化生活,又有傳承優(yōu)秀文化兩方面的內容。同時,文化館又是國家相關文化的宣傳機構,肩負著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并能夠讓人民群眾了解相關文化的職能。然而,縱觀如今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服務工作開展實情來看,還存在如下三點不足:
第一,政府部門對文化館的資金投入不足。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調查發(fā)現,很多地方的文化館,其實形同虛設,并沒有起到構建文化生活、傳承文化、宣教文化的職能作用。而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文化館普遍存在資金缺口、政府撥款不足的問題。而資金短缺,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頻率和空間。
第二,缺乏相關專業(yè)人員。文化館中的工作人員普遍都是處于調動狀態(tài),文化館的工作缺乏專業(yè)相關的人員開展,工作人員的工作素養(yǎng)普遍偏低,并且對于自身工作關注度欠佳,很多文化館工作人員處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tài),缺乏工作的積極性。
第三,文化館工作缺乏創(chuàng)新性。基于工作人員消極怠工的工作狀態(tài),在工作創(chuàng)新上自然就缺乏動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群眾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隨之增強,一直未有創(chuàng)新,總是照本宣科的文化館活動,勢必已經成為時代的棄兒,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自然也不能夠滿足群眾文化的新需求。
物質可決定上層建筑,在文化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是什么阻礙限制了文化館發(fā)展,首當其沖的原因就是缺乏資金。在這一點上,當地的政府部門應該首先進行自我管理思維上的改進。政府管理部門工作人員需要轉變對文化館的傳統定位,文化館并不是一個面子工程,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文化館是政府文化和群眾文化互融互通的橋梁,民生怎樣反饋,民聲怎樣得到回應,在關系民生的大計中,文化館的群眾文化服務職能起到至關重要的協調和團結作用。
因此,政府部門加大對文化館的資金投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利于國泰民安的。
同時應該注意的是,政府在加大對文化館的資金投入時,不應該盲目地開展項目,拓展文化活動的空間,而應該量力而行,根據當地群眾的民風喜好,以及對文化形態(tài)的熟悉程度,有的放矢地優(yōu)化和完善文化館群眾文化的基礎活動社會上,并需要對區(qū)域內的人口數量進行統計,從而提高資金投入的精確度,做到科學、有序、因地制宜地進行文化館的完善工作。
文化館工作并不是一個單獨行動的個體,作為政府的基層職能部門,文化館的工作可以簡單概括為四個字,那就是組織、宣傳。文化需要傳遞才能富有生命力,文化館工作需要協同,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在協調、配合工作中,文化館自身的工作人員需要團結一心,做好分內事,并且能夠根據不同層面的反饋,體察到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多元化需求,盡量讓每一位群眾都能在文化館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獲得文化傳遞和學習的樂趣。
協同工作的另一面就是文化館與其他政府職能部門的合作分工。要實現文化館工作形式和內容上的豐富多元化,要實現讓人民群眾自愿并且積極地參與到文化館的活動中,那就需要動用各方力量,比如,在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之前,與當地政府部門、新聞機構提前取得聯系,通過針對如何創(chuàng)新群眾文藝活動進行討論,同時誠邀文化、教育、體育等部門共同參與,通過構建健全的群眾文化工作體系去保證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多彩,從而提高群眾文化活動。
此外,要充分利用好如今的文化宣傳多媒體平臺,各方位地進行文化館正面積極形象的宣傳,加深并且固定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讓群眾在精神層面對文化館形成黏性,從而才能夠更有效地建立符合群眾文化需求的文化服務內容體系,因為,當文化館和群眾之間產生對話,群眾能夠暢所欲言時,文化館的工作也會隨之豐富多元化。比如可以建立官網,使用微信、微博、公眾號等形式進行文化藝術傳播。
同時,文化時代性的特色就是要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文化館可以在省市或者地區(qū)的文化館數據庫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文化內容和形式,同時,文化館自身也成為一個資源共享的數據庫,這里面有經驗分享,活動實踐紀實,還有創(chuàng)意和革新思路。良好有效地運用文化館數據庫,才能成為區(qū)域文化活動開展的風向標。要注意的是,文化館服務的對象是群眾,這就需要文化接地氣,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多元化,多層次,才能更好地成為群眾身邊的伙伴知音。
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為了文化更好地傳揚下去。在文化館的群眾文化服務中,當群眾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時,文化館的工作就需要在三方面進行革新。
首先,重視文化傳承與群眾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創(chuàng)新活動開展和文化內容上,推陳出新的同時,也要迎合大眾文化的需求,讓百姓喜歡看,樂于參與其中,唯有此,才能保證文化館工作的持久性和可傳遞性。比如文化館可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載體予以調整,常見的為新媒體平臺,通過歌唱比賽、舞蹈比賽、書法比賽等活動的組織開展去確保群眾文化服務工作的基本成效。
其次,文化館對群眾文化服務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予以創(chuàng)新之外,還需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發(fā)展狀態(tài),拓展群眾文化的發(fā)展空間。簡而言之,就是要把文化館的工作延展到群眾文化的各個方面,不單單局限于文化館組織的文化形態(tài)中,有效地實現基層群眾文化的全面覆蓋,為我國的精神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比如在基層群眾文化的發(fā)展中需要將“觸手”伸到校園、街頭、農業(yè)、科技等文化領域,通過多空間的覆蓋去為社會大眾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提供支持。由此,以拓展群眾文化服務的空間,反向促進文化建設與生活生產各個層面的發(fā)展,從而實現提升群眾文化服務效能的目標。
文化館群眾文化服務主導者自然是工作人員?;诋斍拔幕^工作人員普遍存在專業(yè)化素養(yǎng)較低的現狀。唯有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素養(yǎng)和專業(yè)化技能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文化館服務的效能。文化館工作人員工作能力的提升,筆者建議可以首先從思想意識上樹立專業(yè)化工作的思維。
第一,對文化館工作人員進行思政教學。思想決定行動,從思政教育入手,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員的服務積極性,強化其服務意識,從而在工作中更加負責與認真。
第二,對文化館工作人員進行專業(yè)化的技能培訓。文化館工作人員需要具有與工作相關的一技之長,比如音樂、舞蹈、書法等方面的培訓,確保每一位工作人員至少有一技之長,能力強者還應擁有多項專長。
第三,具有專項培訓工作能力的實踐活動。比如活動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確保文化館工作隊伍的擁有較高素質與能力,并且責任心強且作風正派,為提升群眾文化服務效能提供人才保障。
第四,構建人才引進機制和平臺。文化館工作人員的篩選需要管理人員具備良好的人才識別能力,這就需要定期對文化館管理者進行人才培訓計劃,確保人才引進的有效。具有伯樂識千里馬的能力后,還需要掌握一套可續(xù)完善的激勵政策,在工作培訓中激發(fā)其在文化館工作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夠培養(yǎng)出符合區(qū)域發(fā)展需求的文化館人才。同時要構建人才展示和激勵的環(huán)境,協同各方面人才共同實踐文化服務組織的職能,為不同類型人才能力的展示創(chuàng)建嶄新的空間和平臺,保證人才成為文化館發(fā)展的主力軍和帶頭人??梢姡瑩碛幸恢I(yè)的人才管理隊伍,才能夠保證文化館各項工作的穩(wěn)步推進,實現文化館在新時期的全面發(fā)展。
第五,完善和優(yōu)化績效考核制度。工作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實現收入。工作人員的工作收入是激勵政策開展的必然途徑。怎樣有效地激發(fā)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筆者認為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制度,以優(yōu)秀員工樹立員工工作中的榜樣力量,從而提高文化館服務的正能量氛圍。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通過獎懲制度和評價機制來實現績效考核的民主性。
比如,可以構建文化館服務評價平臺或者微博超話,收集群眾之聲,不斷優(yōu)化文化館工作。也可以結合工作服務意識及管理能力設置晉升制度,嚴格評選文化館中的管理人員,以此提升文化館中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以良好的工作氛圍促進文化館的服務。
在新時代文化大背景下,文化館是新時代文化的弄潮兒,又是傳統文化的秉承者。本文對當前文化館工作的開展效能進行了探討,旨在能夠為文化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筆者始終認為,文化館是與文化的傳播密不可分的,能夠在群眾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依靠的不僅僅是文化館是政府的職能部門之一,更是一種取之于民、服務于民的精神指引。任何文化形態(tài)都是來源于生活的,而生活的主角——群眾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初始形態(tài)。不可否認的是,在當前,很多群眾對于文化館的文化服務工作還很陌生,認為文化館的存在是可有可無的。這種想法其實從側面反映了文化館工作的不到位,并沒有在群眾文化生活中起到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
筆者由此提出了相關的改進建議和措施,需要明白的是,事物具有千差萬別的特點,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度,才能保證事物沿著平穩(wěn)的軌道前進,在文化館文化服務過程中是同樣如此,過猶不及時,就需要反思方式方法了,這也是筆者始終堅持的行事原則。所以,文化館的群眾文化服務工作要經常來到群眾中間,了解民情,體察民聲,從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為出發(fā)點,引導和組織文化活動,唯有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化館服務群眾文化的效能,也才能夠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