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家國情懷最深切的民族,和平時期以家為重,以兒孫滿堂為幸福,動蕩年代則以國之安危為己任,為民族存亡抗爭。本期王利群《醉魚館》中的遇海,學無所長,卻能以全部的熱情為拯救這個國家盡自己之所能。這篇微小說寫出了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精神境界,遇海的最終結局如何?作品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以遇大夫父子當時不同的內(nèi)心語言作對比,凸顯遇海身上張揚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內(nèi)質(zhì),而這種內(nèi)質(zhì)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核心動能。
張洪霞的《三子的盛宴》,是一篇童年視角的微小說。主人公三子因為母親精神疾患承受了超乎年齡的壓力,但因為小朋友的友情和成人世界的包容與理解,形成了一個非常溫馨的鄉(xiāng)間氛圍,呵護三子的個人成長。而標題與結尾處“盛宴”場景的呼應,彰顯了金子般純美的童心和友情。這篇小說因為這個旨意而令人感喟和動容。此外,此篇作品的細節(jié)也值得稱道,描寫特別細致用心,比如多次描畫小孩子的動作和表情,增強了讀者的體驗感。從創(chuàng)作技術層面上講,微小說不僅僅只是講故事,細節(jié)刻畫也尤為重要。
人的不安通常是對未來的憂慮,就如柴亞娟小說《老穆》中的老穆,因為自己曾經(jīng)的行為對他人造成過傷害,就對廠長的一言一行妄加猜想,盡管過去的“事兒”已經(jīng)作了了結,廠長也反復強調(diào)“忘了”,但是他們真的能忘掉嗎?老穆被“心魔”折磨得寢食難安,廠長也不過是不愿意“揭開傷疤”。這篇微小說寫出了真實的人性,刻骨銘心的“痛”是時間無法消解的,選擇性地“回避”才是面對未來該有的態(tài)度。小說結尾用了老穆的名字去提醒讀者,做了愧對良心的事,他人可以“忘了”,但是“心魔”會不時地向自己討債。
特約欄目主持/袁炳發(fā)
坊間游醫(yī)遇大夫,為了能使三個兒子在日寇鐵蹄踐踏下的潢城有個生存的營生,便開了家診所,想把祖?zhèn)鞯尼t(yī)術都傳給他們。
老大天資聰穎,沒幾年就能獨立坐診。老二虛心好學,不久也能看病下藥。就數(shù)老三最難調(diào)教,手把手教也不見長進。成天跟人們聚在一起,不是探討打日本鬼子的事情,就是鉆進廚房烹制各種魚類菜肴琢磨廚藝。無奈,遇大夫只把給患者手術施打麻藥的零碎活兒交給他,并且千叮嚀萬囑咐無論遇見啥樣刁蠻的病人,也不能泯滅醫(yī)者仁心。可遇海就是不聽,不是減少麻藥劑量把那些品行不端的手術患者疼得嗷嗷叫,就是加大麻藥劑量讓人家昏睡不醒。
一次,潢城的日軍少佐山田一瘸一拐地來診所做手術,見遇海正蘸著生魚片喝酒,不禁口水橫流,抓起筷子就吃,還操著半生不熟的漢語不停地追問菜名。遇??粗澙返某韵?,眼前立刻閃現(xiàn)出他一邊笑瞇瞇地用洋奴教育麻痹百姓,一邊瘋狂屠殺抗日志士的惡行。覺得他似乎吃的不是魚片,而是中國人的血肉......手中酒杯一抖,酒全潑到魚片上。憎惡地說道:醉魚!山田信以為真:哦,醉魚。我們大日本帝國叫“刺身”,但做法跟你不同。說罷,他跟隨從衛(wèi)兵哇啦了幾句,衛(wèi)兵轉身跑出診所,不大會兒端來一盆活蹦亂跳的魚。
山田拎起一條,炫耀地對遇海說:我讓你見識一下我的做法。他往魚嘴里先灌了一通白酒,見魚不再蹦跳,嗖地拔出腰間匕首,刮掉魚鱗。隨著匕首在魚身上寒光閃耀,滴著鮮血的魚肉便雪片似的飄落盤中。
山田舉起裸露著魚刺殘喘的魚,獰笑著說:宰魚和殺人一樣,你只有先麻醉了它,它才能任你宰割。你看,它還反抗嗎?這才叫“醉魚”,哈哈......
聽著山田戲辱的話語中的影射和狼嚎般的狂笑,遇海恨得握緊雙拳,臉上泛起山田不易覺察的冷笑。
這天,遇海加大麻藥劑量把山田麻在床上昏睡了一天一夜。若不是遇大夫及時搶救,早就一命嗚呼了。
遇大夫怕遇海將來惹出大禍,一怒之下,便把他逐出了家門。
一天,遇大夫正在給患者看病,忽聽外面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探頭一看,原來是遇海在對面街上開了家魚館,正在舉行開業(yè)慶典。遇大夫心里大喜,心想,浪子回頭金不換,兒子總算知道干點兒正經(jīng)營生了。
可當“醉魚館”的店名撲進遇大夫的雙眼,他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想起近日自己研制的摻在酒水中用于手術的麻藥頻繁丟失,再聯(lián)想遇海那天把山田麻得昏睡不醒幸災樂禍樣兒......心說,我知道你小子打的啥主意,可你就不怕招來殺身之禍嗎?
山田自打那日吃了遇海做的醉魚片,想起魚片就直流口水。看遇海開了魚館,聞見撲鼻的魚香更邁不開步了,哪管從醉魚館出來的鬼子(跌進溝里摔死栽進河里淹死的事件時常發(fā)生),更忘了被遇海麻的昏睡不醒的茬兒,嘴一癢,就往醉魚館鉆。
日本軍投降的前幾天,山田一改往日的笑臉,兇神惡煞般地闖進醉魚館,說要跟攻城的八路決戰(zhàn),吆喝遇海給他們?nèi)哲娮鲱D醉魚鼓舞士氣。遇海聽后馬上爽快地說:保證讓皇軍吃好喝好!
八路軍沒費一槍一彈沖進潢城時,山田和日本兵還趴在醉魚館里做夢呢,但卻不見了遇海的蹤影。
遇大夫接管了醉魚館,街坊鄰居們建議他給魚館改個新名字,他則捋著花白的胡子笑著說:等遇?;貋砀陌?。
可是直到潢城解放、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遇海也沒回來。有人說他在解放哈爾濱的戰(zhàn)斗中犧牲了,也有人說遇??邕^鴨綠江給美國鬼子做“醉魚”去了......
聽了人們議論,遇大夫沐浴更衣,想替遇海給魚館更改新名字。當他仰望著醉魚館琢磨新名字時,在醉魚館三個大字的后面,似乎看到了兒子遇海的面容......內(nèi)心不禁一震,他甩掉手中的筆,決定不改了。
后來,遇大夫雖然去世了,但沐浴在新時代陽光下的醉魚館,仍然向人們不停地講述著它的故事。
作者簡介:王利群,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沈陽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東北小小說創(chuàng)作基地理事,遼寧散文新民創(chuàng)作基地主任。小說散見《遼河》《嘉應文學》《金山》《芒種》《鴨綠江》《當代人》《天池小小說》《小說月刊》《微型小說選刊》《特別文摘》等全國多家報刊。小說入選2020年微型小說排行榜并入選多種年選,出版《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等文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