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代將軍幕府文學集團形成的深層原因探析*

2022-05-30 06:44韋春喜趙永江
關鍵詞:幕府皇權大將軍

韋春喜,趙永江

(中國海洋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目前,學界對幕府制度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及其以后各時期。事實上,自西漢昭帝以后,幕府制度已經(jīng)形成,幕府類型較為多樣。其中,以大將軍為代表的將軍幕府是很值得研究的。很多士子文人為了個人的仕進而入幕,并由此形成了相關的幕府文學集團。雖然個別學者對該問題已有所關注,但總體而言,成果相對偏少(1)主要論文有劉德杰《論東漢外戚幕府文學的興起與繁榮》(《安徽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吳從祥《論漢代幕府文人集團及其文學活動》(《廣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11期)、田瑞文《東漢幕府與文人群體的地域走向》(《文藝評論》2014年第6期)等。,且尚未涉及此時期將軍幕府文學集團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為此,本文試圖從政治制度角度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一 漢代將軍幕府的性質(zhì)轉(zhuǎn)變與幕府文學集團的形成

兩漢幕府類型比較豐富,主要有公府、太傅、將軍、郡守等幕府。對此,《冊府元龜·幕府部·才學》云:“兩漢而下,公府將幕,咸得以辟署賓佐,咨其策畫焉。故士之懷才者,莫不愿伸于知己,而效其所長者矣?!盵1]8279《辟署》云:“漢氏公卿郡守,皆得自舉其屬,中興之后,辟召尤盛,故當時幕府,彬彬然多賢才焉。”[1]8356其中,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幕府尤其受士子文人關注。就較著名的幕府而言,西漢有霍光、史高、王鳳、王音等幕府,東漢有劉蒼、竇憲、鄧騭、梁商、梁冀、竇武、何進等幕府。另外,王莽新朝、更始時期,一些將軍也具有開府辟署的權力與資格,像王莽新朝更始將軍廉丹,更始時期尚書仆射、行大將軍事鮑永等。

這些將軍幕府都聚集了較多的士子文人,并由此形成了相關的幕府文學集團。據(jù)筆者考辨,西漢霍光幕府主要有楊敞、蔡義、田延年、杜延年、丙吉、公孫遺、王仲翁等成員;王鳳幕府有杜欽、陳咸、陳湯、蕭育、班伯等成員;王音幕府有谷永、揚雄、杜鄴、毌將隆等成員;東漢竇憲幕府有班固、傅毅、崔骃、廉范、鄧騭、梁諷、吳汜、張林、鄧疊、王調(diào)、徐齮等成員;鄧騭幕府有楊震、朱寵、陳禪、龐參、李充、張晧、馬融等成員;梁商幕府有李固、周舉、陳龜、巨覽、王暢、馬融、楊倫、董尚等成員;梁冀幕府有吳祐、崔寔、趙岐、應奉、馬融、朱穆、劉寬、周景、楊賜、張奐、劉矩、崔琦、袁成、種暠、欒巴等成員;何進幕府有袁紹、邊讓、陳琳、孔融、王朗、荀爽、王允、王謙、劉表等成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士子文人入仕幕府,從而形成了將軍幕府文學集團?我們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將軍幕府及其性質(zhì)轉(zhuǎn)變。

將軍本為高級將領的統(tǒng)稱。它最早見于《左傳》,在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四“將軍”條有較詳細的說明[2]852。戰(zhàn)國時期已有大將軍、上將軍、裨將軍之號。至秦漢時期,將軍的名目稱號日漸繁多,主要有大、驃騎、前、后、左、右等將軍稱號?!稘h書·百官公卿表》云:“前后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盵3]726《后漢書·百官志》云:“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wèi)將軍。又有前、后、左、右將軍?!崩钯t等注引蔡質(zhì)《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wèi)將軍、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wèi),四夷屯警。”[4]3563各類將軍之選往往由統(tǒng)治者根據(jù)戰(zhàn)事與形勢發(fā)展需要進行確定。

將軍的主要職任是處理軍務與負責戰(zhàn)事。為此,他需要一批人員為其出謀劃策、參贊軍事,進而形成一個軍務處理與軍事指揮中心。這個中心就是幕府,其性質(zhì)主要是軍事性的。在漢昭帝之前,幕府僚佐成員大多根據(jù)統(tǒng)治者或?qū)④姷囊箅S時征調(diào)。如,因匈奴入侵,邊境告急,武帝再次啟用李廣鎮(zhèn)守右北平。李廣利用這次機會,“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上書自陳謝罪”[3]2443。再如蘇建,“以校尉從大將軍(衛(wèi))青擊匈奴,封平陵侯”,“后以衛(wèi)尉為游擊將軍,從大將軍出朔方”[3]2459。無論是霸陵尉,還是先后任職校尉、衛(wèi)尉的蘇建都是被征調(diào)的。一旦戰(zhàn)事結(jié)束,皇帝便會解除將軍的軍事指揮權,讓其回歸原屬職所。像武帝時期的衛(wèi)青、霍去病,雖多次遠征匈奴,戰(zhàn)功赫赫,但每次戰(zhàn)事結(jié)束,就立即罷遣部隊,上交軍權。在此制度下,幕府自然也就解散了。這種征調(diào)與戰(zhàn)后即罷的體制,決定了當時入幕仕進的士人應當是較少的。

將軍本來純粹是軍事性的稱號,但為了加強皇權,武帝重用外戚衛(wèi)青、霍去病,以其為內(nèi)政之助,不斷推尊其名號,特別是強化其權力秩次。元朔五年(前124),在衛(wèi)青取得與匈奴作戰(zhàn)的巨大勝利后,“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為大將軍,諸將皆以兵屬,立號而歸”[3]2475?!稘h書·百官公卿表》云:“元狩四年(前119)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鳖亷煿抛⒃疲骸肮谡撸佑谄渖瞎矠橐还僖??!盵3]725《通典》卷二九《職官》云:“初,武帝以衛(wèi)青數(shù)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崇之,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盵5]798《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云:“乃置大司馬位,大將軍、票騎將軍皆為大司馬。定令,令票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盵3]2488在衛(wèi)青、霍去病之前,“前將軍李廣,后將軍曹襄,右將軍趙食其,左將軍公孫賀、荀彘,《表》皆不書者,出征暫置,非京師掌兵之職故也”[6]1401。由這些史料可見,漢武帝為了強化皇權與內(nèi)朝,不斷提升衛(wèi)青、霍去病的地位,使“將軍”這一在武帝之前為高級將領的一種稱號,變成了具有實秩實祿、握有軍事實權的高級官職。這為提升以大將軍為代表的軍事將領在中外朝的地位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后元二年(前87),武帝在去世之前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佐少主為政?!耙允讨蟹钴嚩嘉净艄鉃榇笏抉R大將軍,受遺詔輔少主?!盵3]217“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nèi)床下,受遺詔輔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昭皇帝。帝年八歲,政事一決于光?!盵3]2932在此之前,衛(wèi)青、霍去病等雖為將軍,并加大司馬,親貴無比,但未曾被授予國家行政之權,從不干涉或過問行政事務。《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贊云:“蘇建嘗說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士大夫無稱焉,愿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者,勉之哉!’青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待士大夫,招賢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票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盵3]2493面對蘇建的說責之辭,衛(wèi)青認為招賢是人主之柄(招選賢人為國家行政主要事務),臣下重在奉職守法,絕不可攬持此事。衛(wèi)青所言既反映了他與其甥霍去病的性格比較謹慎自守,也說明武帝并未給予二人在行政方面的權力。錢大昕《三史拾遺》云:“衛(wèi)青、霍去病雖貴幸,亦未干丞相御史職事。至昭、宣之世,大將軍權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將軍在內(nèi)朝預聞政事,……俱自托為腹心之臣矣。此西京朝局之變?!盵6]1434霍光以大將軍身份輔政之事是西漢政局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的關鍵,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錢氏所論深刻總結(jié)了這一點。事實上,若進一步詳論,這意味著大將軍幕府在性質(zhì)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即它從臨時的軍事、軍務場所轉(zhuǎn)變?yōu)橐孕姓聞諡橹?、兼及軍事的實權主體與機構(gòu),而這種轉(zhuǎn)變是決定“西京朝局之變”的重要因素。

為賦予以大將軍為代表的幕主所具有的統(tǒng)政效力與合法性,武帝之后,漢代確立了幕主領(錄、平)尚書事的制度。所謂領(錄、平)尚書事是指兼管或參與決議尚書眾事,總攬尚書職權。在武帝之前,尚書是皇帝與丞相之間負責文書傳達的權秩較低的機構(gòu)。武帝以后,為強化皇權,統(tǒng)治者開始大力加強中朝權力運作體系建設。尚書是近侍,自然頗受青睞,其職權因之日漸擴大,地位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到了東漢時期,尚書正式成為國家政務的中心。對此,《唐六典》云:“初,秦變周法,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置尚書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漢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光武親總吏職,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令為端揆之官?!盵7]6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以大將軍為代表的幕主在輔政時一般多領(錄、平)尚書事,此制始于霍光輔政期間。據(jù)《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會昭帝崩,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亂,定國上書諫。后王廢,宣帝立,大將軍光領尚書事,條奏群臣諫昌邑王者皆超遷?!盵3]3042又據(jù)《魏相丙吉傳》:“又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fā)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3]3135這里所說當是指霍光領尚書時的故事。從昭帝時期開始,霍光在與政敵斗爭、統(tǒng)政輔政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控制尚書所具有的作用,因此領尚書事,從制度上保證了自己的統(tǒng)政效力與合法性,并為后來者所效法。成帝時期,大司馬、大將軍王鳳也是如此?!稘h書·元后傳》載:“元帝崩,太子立,是為孝成帝。尊皇后為皇太后,以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盵3]4017東漢時期,梁冀、竇武、何進等均以大將軍身份錄、平尚書事?!逗鬂h書·梁統(tǒng)列傳》載:“(梁冀)十日一入,平尚書事。宣布天下,為萬世法?!盵4]1183《孝靈帝紀》載:“建寧元年春正月壬午,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脑▽?。以前太尉陳蕃為太傅,與竇武及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盵4]328《竇何列傳》載:“何太后臨朝,(何)進與太傅袁隗輔政,錄尚書事?!盵4]2248通過領(錄、平)尚書事的方式,大將軍才能真正地執(zhí)政、輔政,操控國家大權,否則,縱使秩級、待遇再高,他也不過是徒有虛名的閑員而已。

除了大將軍外,其他高級將軍,如車騎將軍也可以通過領(錄、平)尚書事,成為執(zhí)政大臣。地節(jié)三年(前67),宣帝將對自己有策立之功的張安世“拜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3]2648。黃龍元年(前49),“宣帝疾病,拜(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3]3375。陽朔三年(前22),“(王)鳳病困,薦從弟御史大夫音以自代。上從之,以音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3]3455。車騎將軍的地位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負責掌管宮衛(wèi),領禁兵,在東漢時位比三公,也具有領尚書事的資質(zhì)。

總之,自西漢武帝之后,將軍幕府的性質(zhì)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扒刂秘┫啵傤I萬機。漢武之末,越以大將軍統(tǒng)政?!盵8]3036它從單純的軍政場所轉(zhuǎn)變?yōu)檐娬c行政兼具的機構(gòu),掌握輔政治事的大權,自然也就具備了行政職能。同時,為保證以大將軍為代表的幕主的統(tǒng)政效力與合法性,漢代又實施了幕主領(錄、平)尚書事的制度。這種性質(zhì)轉(zhuǎn)變與制度規(guī)定為士子文人入仕于此,為幕府文學集團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礎。

二 將軍幕府的員額、職位與幕府文學集團的形成

士子群趨性地入幕,本質(zhì)上反映了漢代仕進制度下入仕之途的選擇問題。就仕進途徑而言,當時主要有賢良文學、秀(茂)才、孝廉、明經(jīng)等科目。其中,孝廉作為歲舉常科,其員額應是仕進諸科中最多的。但按諸實際,員額是相當有限的。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朝廷開始正式選拔孝廉,各郡國的舉薦名額一般為一人。其后,至東漢和帝時,朝廷對孝廉員額略作擴充,各郡國大致可歲舉二人。由于各郡人口數(shù)量不一,按每郡歲舉兩人進行選舉,容易產(chǎn)生員額不均的問題。因此,永元年間,朝廷制定了按人口比例分配孝廉員額的辦法?!锻ǖ洹みx舉》載:“舊制,大郡口五六十萬舉孝亷二人,小郡二十萬并有蠻夷者亦舉二人。和帝以為不均,下公卿會議。司徒丁鴻、司空劉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階品,蠻夷雜錯,不得為數(shù)。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亷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帝從之。又制:‘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亷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一人?!盵5]315-316可見,就人口比例而言,內(nèi)郡孝廉選舉集中在二十萬選一的比例上;因邊郡文化水平較低,朝廷為倡行風化,對其有一定的政策傾斜,比例稍微大一些。

賢良文學屬于特科,始于漢文帝時期。該科往往視當時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求、問題而定,沒有固定的選舉時間。據(jù)《文獻通考》《西漢會要》《東漢會要》等可知,西漢舉賢良共19科次,東漢15科次。總體上,各科次之間時間跨度較大;且西漢景帝,東漢明帝、靈帝、獻帝等時期沒有進行賢良選拔活動。在員額上,各郡國一般可推薦一名,每次舉數(shù)多集中在百名左右,少則數(shù)十人(2)關于漢代賢良文學一科的相關情況,可參看拙文《漢代對策文芻議》(《文學遺產(chǎn)》2012年第6期)。。這些因素都會對士子文人入仕產(chǎn)生較大限制。秀(茂)才一科,在西漢時為特科,員額極少,到東漢后,變?yōu)槌?疲~稍有增加。據(jù)《后漢書·百官志》李賢等注引《漢官目錄》:“建武十二年(36)八月乙未詔書,三公舉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祿歲舉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歲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農(nóng)各二人;將兵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監(jiān)察御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4]3559即三公舉三人,光祿勛一人,十三部司隸、州牧舉十三人(3)元封五年(前106),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察,“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741頁),設冀州、兗州、朔方、交阯等十三個刺史部[關于具體部名,可參見汪清《漢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辨析》(《史學月刊》2000年第3期)]。其后,由于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統(tǒng)”(《漢書》卷八三《朱博傳》,第3406頁),其職能、性質(zhì)發(fā)生變化,于是綏和元年(前8),朝廷更名為“牧”,但“州牧”所轄仍為十三個州部。平帝元始五年(5),王莽當政,進行州制改革,“以經(jīng)義正十二州名分界”(《漢書》卷九九上《王莽傳》,第4077頁),確立了十二州部。東漢建立后,光武帝雖曾對州部數(shù)量進行調(diào)整,增加朔方牧,恢復十三州制,但至建武十一年(35),“省朔方牧,并并州”(《后漢書》卷一下《光武紀》,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58頁),又恢復了十二州制。特別是建武十八年(42),光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州牧勢力過強,“復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后漢書·百官五》,第3617頁),自此之后,東漢州部總體上延續(xù)元始之制,幾無變化,若加上司隸一部,故有十三部之數(shù)。,共計十七人??梢?,縱使在增加之后,秀(茂)才的名額也極為有限。

同時,上述科目均實行舉薦制,因缺乏健全的監(jiān)督機制,很容易產(chǎn)生察舉不實的弊端。特別是東漢中后期,察舉往往“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貴仕,請謁繁興”[4]2042,選舉之權為朝廷權貴、地方世家大族壟斷,一般士子文人很難獲得被舉薦的機會。對此,時人已有較深刻的認識。王充《論衡·累害篇》云:“位少人眾,仕者爭進,進者爭位,見將相毀?!盵9]11這已指出了國家所能提供的職位數(shù)量與眾多士子文人的仕進需求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必然會導致士子去尋求其他仕進途徑。

伴隨著將軍輔政制度的推行,以大將軍為代表的幕府僚屬員額呈現(xiàn)出逐漸增多的趨勢,至東漢時尤其顯著,有時倍于公府。據(jù)《后漢書·光武十王列傳》:“(劉)蒼少好經(jīng)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須髯,要(腰)帶八圍,顯宗甚愛重之。及即位,拜為驃騎將軍,置長史掾史員四十人,位在三公上。”李賢等注云:“四府掾史皆無四十人,今特置以優(yōu)之也?!盵4]1433《竇憲傳》云:“舊大將軍位在三公下,置官屬依太尉。憲威權震朝庭,公卿希旨,奏憲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長史、司馬秩中二千石,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自下各有增。振旅還京師。于是大開倉府,勞賜士吏,其所將諸郡二千石子弟從征者,悉除太子舍人?!崩钯t等注云:“《續(xù)漢志》,太尉長史千石,掾?qū)俣娜?,令史及御屬二十二人也?!盵4]818《梁統(tǒng)列傳》載:“建和元年,益封冀萬三千戶,增大將軍府舉高第茂才,官屬倍于三公?!崩钯t等注引《漢官儀》云:“三公府有長史一人,司徒府掾?qū)偃蝗?,令史及御屬三十六人也?!盵4]1179可見,劉蒼的長史、掾史有四十人,已超過公府;竇憲的長史掾?qū)?、令史御屬等至少在四十七人以上;由“官屬倍于三公”等句可知,梁冀幕府的員額當在一百三十六人以上。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是長史、令史系統(tǒng)人員情況。事實上,這類人員僅為幕府的一部分。據(jù)《后漢書·百官志》,將軍幕府人員主要有:“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職參謀議。掾?qū)俣湃恕A钍芳坝鶎偃蝗?。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官騎三十人,及鼓吹。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為副貳。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門有門候?!盵4]3564由此可見,除長史、令史外,將軍幕府還有司馬、校尉、軍候等人員,如果把這些人員都考慮在內(nèi)的話,其員額確實是比較多的。

這些屬官與幕僚一般分為兩類,一為作戰(zhàn)指揮與參謀人員,一為軍事、行政助理人員。前者主要有司馬、校尉、都尉、軍司馬、軍候、別部司馬、軍正、軍監(jiān)、軍史等。這些都屬于軍職,主要負責參與謀劃軍事事宜,統(tǒng)屬各部軍隊,督軍作戰(zhàn),管理武庫軍需,調(diào)撥軍用物資等。后者主要有長史、從事中郎、主簿、諸曹掾?qū)?、令史、史等,主要負責一般性的軍事庶務,參贊軍務,?jù)軍律議定功過賞罰,接收皇帝詔令,撰寫各類軍情、政務文書。對此,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中有較好的介紹。也恰如安氏、熊氏所言,將軍幕府組織“其屬官名目、員額也多有變化,無法詳考”[10]259。一方面,一些幕職可能僅是作為類別,類別之下可能又有更具體的職稱;另一方面,伴隨著相關文物的出土,一些新的幕職不斷被發(fā)現(xiàn)。這在出土的印章實物中有較充分的體現(xiàn)。如羅福頤主編的《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中輯存“強弩司馬”“騎司馬印”“軍稟司馬”等印章[11]22、24,這些官稱似是“司馬”幕職的具體分類;“軍司空丞”“軍武庫丞”“監(jiān)史之印”“軍中馬丞”[11]26、27等印所涉及的官稱在《史記》《漢書》等史籍中也很少見到。可見,幕府職位是比較多的,能較充分地滿足才能各異的士子文人的謀職需求。

戰(zhàn)國之前,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條件的制約,天子之國與各諸侯國均是軍政不分,卿將合一。執(zhí)政者在平時處理全國政務,戰(zhàn)時則成為戰(zhàn)場指揮官,參加戰(zhàn)爭。這種制度導致了當時的學習與教育內(nèi)容比較廣泛,文武并重,很多士人亦文亦武。如孔子以“禮”“樂”“射”“御”等六藝教授門生;孫武既能領兵作戰(zhàn),也能著述兵法,此類教授內(nèi)容與士子主體特征就是這種社會文化的反映。

戰(zhàn)國之后,特別是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體制的完善,職業(yè)化、專門化的人才培養(yǎng)與官僚選拔趨勢已逐步體現(xiàn)出來。但此時去古未遠,源于先秦時期所習廣泛、文武不分、崇尚武事的社會文化習俗與觀念仍然普遍存在。據(jù)《漢書·東方朔傳》,東方朔上書武帝曰:“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zhàn)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盵3]2841《司馬相如傳》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名犬子。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也,更名相如。以訾為郎,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盵3]2529《后漢書·班梁列傳》載,班超“有口辯,而涉獵書傳”,嘗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其后,他跟隨竇固出擊匈奴,任假司馬,“將兵別擊伊吾,戰(zhàn)于蒲類海,多斬首虜而還”[4]1571-1572?!痘矢︶灾炜×袀鳌份d:“(皇甫)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詩》《書》,習弓馬。初舉孝廉、茂才。”[4]2299《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載:“(公孫)瓚還郡,舉孝廉,除遼東屬國長史。嘗從數(shù)十騎出行塞下,卒逢鮮卑數(shù)百騎?!俗猿謨扇忻Y出沖賊,殺傷數(shù)十人,瓚左右亦亡其半,遂得免?!盵4]2358由這些史料可見,漢代士人往往文武兼?zhèn)?,具有鮮明的尚武精神,體現(xiàn)出比較全面的才能。這種人格特征與才能素質(zhì)是科舉時代純粹以文事為業(yè)的士子文人所不具備的。

正是基于這種人格特征與才能素養(yǎng),漢代士人在通過孝廉、明經(jīng)等仕進科目的選拔后,往往被統(tǒng)治者拜為“掌守門戶,出充車騎”[3]727的郎官。但因受限于孝廉、賢良、明經(jīng)等科目員額,很多士人往往無法獲得被舉薦的機會。與這些科目相比較,以大將軍為主體的幕府因掌握軍事與輔政之權,涉及各類事務的處理,所設員額、職位較多,對軍事、文事等各類人才的需求量大,能夠為才能各異或文武兼?zhèn)涞氖咳颂峁└娴氖诉M空間與機會。如,蔡義(?-前71年),擅長《韓詩》,“以明經(jīng)給事大將軍(霍光)莫府”[3]2898。崔骃“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同時齊名”[4]1708,竇憲為車騎將軍后,被辟為幕掾。張奐為東漢中后期名將,文武才能兼?zhèn)?,“少游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歐陽尚書》?!蟊俅髮④娏杭礁盵4]2138。這些士人之所以能仕進于幕府,其根本原因在于幕府能夠為文士提供較多的職任員額與較好的發(fā)展空間。這種因素很容易導致士子文人以幕主為核心,形成將軍幕府文學集團。

三 幕主的身份、權力與幕府文學集團的形成

在身份特征上,漢代以大將軍為代表的幕主絕大部分為外戚。像霍光為漢武帝皇后衛(wèi)子夫的姨甥、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王鳳為元帝皇后王政君之兄;竇憲為章帝章德皇后之兄;梁冀為順帝順烈皇后之兄。外戚這種身份特征對漢代幕府文學集團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要把握這一點,必須了解當時的皇權政治制度建設。自秦始皇以皇帝為號,建立皇權政體后,如何強化皇權自然成為統(tǒng)治者最關心的問題。漢武帝建立中朝權力系統(tǒng),防范以丞相為代表的外朝,就是這種意識的典型體現(xiàn)。自此之后,以皇權主義為權力運作基本理念的帝國政治制度逐漸建立起來。但皇帝不等同于皇權,皇帝是皇權主義社會的權力運作與操控的核心,而皇權則是以皇帝為運作與操控核心的一套權力系統(tǒng)。對于皇帝而言,確定皇權系統(tǒng)人員,建構(gòu)皇權運作體系與操控平臺,必然成為其面臨與思考的根本問題。為穩(wěn)固統(tǒng)治,漢初統(tǒng)治者曾實行封建制,大封同姓子弟以為外助,但七國之亂等事實證明了重用本宗親族根本達不到維護皇權統(tǒng)治的目的。因此,除了東漢初年東平王、驃騎將軍劉蒼以“至親輔政”外,武帝之后的統(tǒng)治者絕少以同宗親族輔政。在此情況下,充分利用自己的母族、妻族,即外戚集團輔政以達到維護皇權的目的,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當然,一旦外戚集團過度觸犯皇權利益,一些皇帝又會借助其他政治力量,特別是身邊的宦官集團予以剪除。這種狀況在東漢和帝之后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皇權政治形態(tài)下,漢代外戚集團本身就是皇權運作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皇帝年幼無知、無法理政,或皇帝精力、體力有限,無心于政事的情況下,輔政外戚既憑借、利用皇權以自存,同時往往代表著皇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皇權統(tǒng)治。西漢成帝時,大將軍王鳳輔政。京兆尹王章封事彈劾,并推薦瑯邪太守馮野王以代之。對于此事,《漢書·元后傳》載:“上少而親倚鳳,弗忍廢,乃報鳳曰:‘朕秉事不明,政事多闕,故天變婁臻,咸在朕躬。將軍乃深引過自予,欲乞骸骨而退,則朕將何向焉!《書》不云乎?“公毋困我。”務專精神,安心自持,期于亟瘳,稱朕意焉?!谑区P起視事?!盵3]4023成帝即位之時已十八歲,具有理政能力,但耽于酒色,對理政沒有特別強烈的興趣,在保證自己充分掌握皇權的情況下,重用外戚王鳳,以維系皇權運作。在王鳳遭受彈劾的情況下,成帝仍然重用他,使其視事如初。這說明王鳳已成為成帝維系皇權政治運作的代理人。東漢和帝時,“太后臨朝,(竇)憲以侍中,內(nèi)干機密,出宣誥命。肅宗遺詔以篤為虎賁中郎將,篤弟景、瓌并中常侍,于是兄弟皆在親要之地。憲以前太尉鄧彪有義讓,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隨,故尊崇之,以為太傅,令百官總己以聽。其所施為,輒外令彪奏,內(nèi)白太后,事無不從”[4]813。和帝幼弱,竇太后重用竇憲、竇篤等人,形成了竇氏外戚集團,主控朝局。竇氏外戚集團控制朝政的根本方式是通過控制和帝以便充分利用皇權,操控皇權運作系統(tǒng)。此時,竇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皇權。自秦代以來,皇權是中國古代權力場域的核心,會對士人的仕進與發(fā)展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能夠服務、躋身于皇權系統(tǒng)之中,則是眾多士子文人的人生理想與價值追求。由于輔政的將軍幕主多是外戚,具有鮮明的代表皇權的身份特征,是皇權操控系統(tǒng)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士人們自然會仕進于其幕府之中,以更好地謀求仕途發(fā)展,獲得更多的升遷機會。

除辟除權外,以大將軍為代表的幕主還有相當大的人才薦舉權。漢代仕進制度的鮮明特點是薦舉制,即由公卿、將軍、御史、太常、司隸、州牧、郡守等根據(jù)朝廷下達的詔令,依據(jù)賢良文學、孝廉等相關科目的選拔要求、規(guī)定,進行人才薦舉。其中,將軍是相當重要的舉主。但在昭帝之前,由于將軍主要負責軍務與戰(zhàn)事,不承擔行政職能,因此也就沒有薦舉權。昭帝之后,以霍光為代表的輔政將軍因擁有了全面處理行政事務的權力,也理應具有薦舉權?!稘h書·霍光傳》載:“(霍)光內(nèi)不自安。郎有上書言……言合光意。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擢郎為九江太守?!盵3]2937《雋疏于薛平彭傳》載:“后王廢,宣帝立,大將軍光領尚書事,條奏群臣諫昌邑王者皆超遷。”[3]3042《張湯傳》載,張安世以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嘗有所薦,其人來謝,安世大恨,以為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絕勿復為通”[3]2650。這些材料反映的是將軍在官吏職務晉升方面的薦舉權。

至于在相關仕進科目方面,幕府將軍獲有薦舉權至遲始于成帝建始三年(前30)?!稘h書·成帝紀》載:“(建始三年)冬十二月戊申朔……詔曰:‘蓋聞天生眾民,不能相治,為之立君以統(tǒng)理之?!┫?、御史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及內(nèi)郡國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詣公車,朕將覽焉?!盵3]307關于將軍在相關仕進科目方面的薦舉權,這是我們目前見到的比較早的記載。又據(jù)《哀帝紀》,建平元年(前6),哀帝詔曰:“蓋聞圣王之治,以得賢為首。其與大司馬、列侯、將軍、中二千石、州牧、守、相舉孝弟惇厚能直言通政事,延于側(cè)陋可親民者,各一人?!盵3]338元壽元年(前2),其又詔曰:“朕獲保宗廟,不明不敏,宿夜憂勞,未皇寧息。……公卿大夫其各悉心勉帥百寮,敦任仁人,黜遠殘賊,期于安民。陳朕之過失,無有所諱。其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舉賢良方正能直言者各一人。大赦天下?!盵3]343由這些史料可知,在制度上,自成帝以后,將軍已成為相關仕進科目很重要的舉主。

東漢時期,將軍的薦舉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逗鬂h書·孝順孝沖孝質(zhì)帝紀》載:“(永和三年)丙戌,令大將軍、三公各舉故刺史、二千石及見令、長、郎、謁者、四府掾?qū)賱傄阄涿陀兄\謨?nèi)螌浾吒鞫?,特進、卿、校尉各一人?!盵4]268“(漢安元年)二月丙辰,詔大將軍、公、卿舉賢良方正、能探賾索隱者各一人?!盵4]272《孝桓帝紀》載:“(建和元年)夏四月庚寅,京師地震。詔大將軍、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衷t大將軍、公、卿、郡、國舉至孝篤行之士各一人?!盵4]289“(建和三年)六月庚子,詔大將軍、三公、特進、侯,其與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4]294中國古代極其講究政治禮秩,在書寫相關官員序列時一般按照其政治地位或官職秩級依次排列。由上引史料可見,在薦舉人才方面,西漢時大將軍的位序在公、卿之后,而到了東漢時則居于首位,由位序變化即可看出大將軍的薦舉權日漸強化的趨勢。

基于上述情況,獲得以大將軍為代表的幕主薦舉,必然能對士人的仕進產(chǎn)生相當重要的影響?!稘h書·匡張孔馬傳》載,元帝時,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聽從長安令楊興的薦言,“辟衡為議曹史,薦衡于上,上以為郎中,遷博士,給事中”[3]3332?!对髠鳌份d:“自是公卿見鳳,側(cè)目而視,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盵3]4023《后漢書·鄧寇列傳》載:“(鄧)騭等崇節(jié)儉,罷力役,推進天下賢士何熙、祋諷、羊浸、李郃、陶敦等列于朝廷。”[4]614《竇融列傳》載:“(竇)憲既平匈奴,威名大盛,……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門。”[4]819這些史料充分說明了大將軍在士人仕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士子文人而言,入仕將軍幕府要比其他仕進途徑更容易獲得升遷的機會。

綜上所述,漢武帝之后,以大將軍為代表的將軍幕府的性質(zhì)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即它從單純的軍政場所轉(zhuǎn)變?yōu)檐娬c行政兼具的機構(gòu),握有輔政治事的大權。同時,漢代又實施了幕主領(錄、平)尚書事制度。因科目規(guī)定與名額限制,漢代相關察舉科目無法滿足士人的仕進需求。與之相比,將軍幕府員額較多,幕職多樣,能夠為士人提供良好的仕進空間與機會。特別是由于輔政將軍多是外戚,具有代表皇權的特征,是皇權操控系統(tǒng)中的重要力量,且手握辟署、薦舉權。在此政治制度下,士子文人為了仕途發(fā)展而入仕幕府,必然成為當時的一種風氣。就職事而言,幕主征辟、召請士人入幕的目的,主要是讓其協(xié)助處理軍政、行政事務,出謀劃策,“職參謀議”,發(fā)揮智囊作用;同時,“典文章”[4]819,負責幕府文書事宜。在此情況下,士子文人立足于幕主的軍事、政治等方面的需求,發(fā)揮文學特長,參與文事活動,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也就成為其主要任務。這自然導致了幕府文學集團的形成。像竇憲幕府,在當時“文章之盛,冠于當世”[4]2613,已成為當時重要的文學創(chuàng)作場域與中心,形成了典型的幕府文學形態(tài)。

猜你喜歡
幕府皇權大將軍
畢沅幕府與清中葉駢文復興
君臣互動與漢代皇權倫理政治特征——以身體及親緣關系比擬為視角
“彭大將軍”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設計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大將軍搬磚
制度:理解歷史變遷的關鍵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沈明臣在胡宗憲幕府中活動研究
天無二日國有二君
威猛“大將軍”
建瓯市| 高平市| 筠连县| 定远县| 徐汇区| 乳源| 宣化县| 嘉鱼县| 日照市| 滦平县| 西平县| 盐亭县| 耿马| 抚顺市| 张家界市| 平凉市| 宜兴市| 光山县| 休宁县| 金华市| 开原市| 保亭| 平度市| 全州县| 武穴市| 额尔古纳市| 南城县| 沧州市| 普宁市| 永吉县| 纳雍县| 兴化市| 正安县| 长丰县| 资兴市| 津市市| 南宁市| 南阳市| 龙泉市| 秀山|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