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 李偉剛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恰當使用,有助于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明確自身疑難問題,并在教師引導下聚焦學習難點,進行深度探究和針對性練習,從而實現(xiàn)深度學習,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
一、自主探究,找到疑難問題
教師應提供充足的學習素材和學習支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精準、高效的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圓的周長》之前,筆者先利用教材上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求出圓桌和圓形菜板邊緣所箍鐵皮的長度,并讓學生準備一些圓形的學具,自己動手試一試。學生嘗試后,匯報了多種方法。對于“滾”的方法,筆者提示:要先在圓形物體的邊緣確定一個起點,且滾的時候不要滑動。對于“繞”的方法,筆者提示:盡量貼緊一些,繞準一些。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圓周長的概念。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周長求解方法進行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都是將一個曲線圖形一周的長度轉(zhuǎn)化為可以直接測量的線段的長度,即都是運用“化曲為直”的轉(zhuǎn)化思想方法。
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引導學生尋求一般化的求圓周長的方法,筆者引導學生討論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guān)。學生一致認為圓的半徑越長,周長就越長。在此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遇到的問題進行簡單的記錄,并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問題和障礙作出綜合判斷。
二、制訂方案,促進深度探究
教師要了解學生真實的思維困惑,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適合學生主動建構(gòu)的數(shù)學問題,在點撥解題思路的同時,驅(qū)動學生深入思考、探究?;诖耍處熆梢詾椴煌愋秃筒煌y度的問題,制訂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教學《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少)百分之幾》時,筆者提問:“一個造林小組原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你能根據(jù)這兩個信息提出一些數(shù)學問題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后,筆者將其整理出來:①原計劃造林面積是實際的幾分之幾?②實際造林面積是原計劃的幾分之幾?③實際造林面積比原計劃多幾分之幾?④原計劃造林面積比實際少幾分之幾?⑤原計劃造林面積是實際面積的百分之幾?⑥實際造林面積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⑦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⑧原計劃造林面積比實際少百分之幾?然后,筆者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并交流分類情況。學生在解答完問題①~④后,筆者質(zhì)疑:“實際造林面積比原計劃多[16],而原計劃造林面積比實際少[17]。為什么是少[17]而不是少[16]呢?”學生討論得出:由于單位“1”不同,所以“分率”不同。最后,筆者引導:“你能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解答問題⑤~⑧嗎?”這樣教學,學生自然地把解答方法遷移到問題⑤~⑧的解決中,有效突破了難點。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步步深入、螺旋上升。
三、課后深化,實施針對性練習
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問題后,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如采用課后線上學習的方式,利用云平臺作為鞏固練習的載體。
以《圓柱與圓錐》的練習為例。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可能會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由于對立體幾何知識結(jié)構(gòu)的認識模糊,導致學習中遇到困難;二是在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中出現(xiàn)計算錯誤,有可能是公式使用錯誤,也有可能是計算方法錯誤。為此,筆者出示強化練習題:“一臺壓路機的前輪是圓柱形,輪寬1.5米,直徑1.2米。(1)壓路機前輪轉(zhuǎn)動一周,前進了多少米?(2)如果壓路機每分鐘滾動15周,壓過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對于這道題,筆者覺得學生理解起來不難,因此指定一名學生回答“第(1)小題求的是什么?”(底面圓的周長);“第(2)小題求的是什么?”(圓柱的側(cè)面積),并沒有思考學生是否真的理解題意,結(jié)果這類題的出錯率仍然較高。筆者講評時,拿起一本數(shù)學書,將其當做壓路機,演示壓路機前輪滾動的情況,邊演示邊提問:“前進了多少米”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長?壓路的面積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面積?通過形象直觀的演示,學生很容易地接受并正確理解了題意。
(作者單位:襄陽市南漳縣城關(guān)鎮(zhèn)胡家營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