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內容摘要:《我與地壇》作為史鐵生的名篇散文,是史鐵生最早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作品,其教學價值一直倍受當前教育學界的重視,對其進行文本細讀,抓住文章的關鍵處,探究其文本的深層內涵,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其思想感情,感悟人生哲理,能使教學由表層走入里層,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關鍵詞:史鐵生 《我與地壇》 文本細讀 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要引導學生閱讀不同體裁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進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1]。抒情類散文是承載著作者諸多的人生體驗和真情實感,作為作者情緒傾泄口的一種存在,通過學習這類散文,能夠使學生學會真正親近文章,體會作者感情,感受心靈對話,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而如何引導學生對此類文章進行細致認真的分析和學習,張錦程在研究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時指出:只有在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才能達成深度教學;才能提升審美要求;才能實現三方對話[2]。因此,筆者認為,將文本細讀理論應用于當前的散文教學,能幫助教師突破當前教學的困境,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段遗c地壇》(節(jié)選)(以下簡稱《我與地壇》)是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的定篇之作,是史鐵生的悟道書,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能使學生對生命價值進行深度思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一.細讀語言
(一)著眼關鍵字詞,深挖文本內涵
古人云:“窺一斑可知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是指可以從觀察到的部分即推知事物的全貌,孫紹振先生也曾在其著作《名作細讀》中用關鍵詞分析法解讀魯迅先生的經典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見解促進了中學語文教師作品分析水平的提高。由此可知,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找出重點字詞,并對其含義進行分析解讀,對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含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我與地壇》的分析,通過閱讀可知,本文的關鍵詞為“我”“地壇”“母親”,“我”是一個20多歲卻突遇人生大變,失去雙腿,前途渺茫,對人生意義充滿懷疑甚至忽略了母親感受的一個不算合格的兒子。“母親”是一個對于兒子遭受痛苦恨不能以身相替,理解兒子內心痛苦,時刻擔憂兒子安危甚至忽略了自身健康的堅韌偉大的母親?!暗貕笔怯羞^輝煌歷史,如今雖顯荒蕪卻不衰敗的一個公園,同時,地壇對于我與母親均有特殊的含義,我在地壇思考,汲取地壇的力量獲得生命的意義以及生活下去的勇氣,母親在地壇無數次的偷偷找我,找到后又悄然離去,地壇見證了母親的堅韌,也見證了母親對我的深厚的愛意。
教師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運用提問策略,從“我”“母親”“地壇”三條主線出發(fā),引導學生通過細讀文本提出問題,教師通過對學生提出疑問和解答疑問的過程進行合理的引導,啟發(fā)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這種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的將課堂交還給學生,通過對關鍵詞的把控和分析,挖掘其深刻內涵,使學生精準理解文本內容,找到文章表達的重點,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學習,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使學生學會學習,愛上語文,提升語文學習的素養(yǎng)。
(二)分析重點句子,揣摩言語味道
重點句子即文章中的關鍵句,指的是作者在文章描寫中傾注了諸多心血的句子,這類句子有的是文本結構的重要反映,有的是作者情感的象征表達,抓住此類句子,就觸摸到了文章解讀的靈魂,對激活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教會他們閱讀方法。[3]因此對關鍵句的正確理解,是解讀整篇文章的鑰匙,抓住了此類句子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理解文章深層次的含義,對于文章閱讀難點的解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我與地壇》是充滿了作者哲思的一篇散文,語言凝練生動,充滿詩意,體味關鍵語句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盵4]感受作者與地壇的共同之處,地壇的外貌遭到侵蝕損壞,作者的雙腿也遭遇了殘疾,此時作者與地壇頗有共情之感,是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又因為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祈禱一回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盵4]在這句的描寫中,作者用了諸多擬人的修辭手法,展現了各類生物競相生長的不同姿態(tài),體現出了生命的活力,此時園中景物的活力是作者內心生命力的體現,園中的景色荒蕪但不衰敗正是作者此時人生態(tài)度的體現,生命雖然已近絕路卻也并非完全無路可走,此時作者對生命又燃起了希望?!笆迥曛?,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盵4]作者在接下來的描寫中舉了六個“譬如”的例子,表達了他認識到了雖然時光荏苒,但生命內部的力量會是永恒的道理,此時的作者堅定了面對生活的磨難絕不服輸,勇敢活下去的信念。這三處描寫,是作者生命態(tài)度變化的充分體現。細品這幾句的描寫,讓學生感受作者情感之變,感悟作者對于生命的理解,促使其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體味表達母親之愛的關鍵句如:“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 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 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盵4]這是文章的結尾句,表達了作者經過多年以后,愈漸深刻的體會到母親對于自己的愛意,此時的“我”“地壇”“母親”更加深刻的聯(lián)系到了一起,我在地壇深思創(chuàng)作,使生命重新煥發(fā)了光彩,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母親的陪伴,三者已然是不可分離的存在。
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此類重點句子進行細致的分析,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朗讀方法,銜接以小組討論進行分析,感受關鍵句對于文章描寫的作用,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寫的妙處,體會作者從對生命由絕望再到重新燃起希望的過程,同時認識作者描寫母親這一形象的作用,感受母親對于苦難的態(tài)度對作者人生觀的巨大影響,讓學生認識到母愛的偉大,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以及面對困難堅定前行的勇氣。
二.語境分析
(一)體味語篇語境,整體理解文本
語篇語境即某些詞句放在特定文章內的特殊含義,某些詞句不僅具有表層含義,還因為作者超高的寫作智慧,在具體的文章內有更深一層的特殊含義,如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中寫道自己對保姆阿長講的迷信故事“深信不疑”,此時若僅以“深信不疑”的表面意思理解為魯迅先生的思想具有封建迷信的傾向,顯然是錯誤的理解了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通過通讀全文我們就會知道實際上魯迅先生表達的是對社會下層人民阿長愚昧思想的同情,整篇文章表達的思想是魯迅先生對阿長真切的想念以及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懷念。因此,在對文章進行學習時,我們不能孤立的去解釋某個詞語或句子,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對其進行準確理解,體會作者獨具匠心的措辭安排,從而觸摸到文本解讀的深層意蘊。
《我與地壇》中作者在最后所寫到的“車轍”,按照通俗的解釋,車轍是車輛在路面上行駛后留下的車輪的壓痕,本文的車轍指的是作者搖著輪椅去地壇輪椅的輪子經過地壇所留下的印跡,然而若將其孤立的解釋,僅僅將其理解為輪子留下的印跡,便不能理解作者的深意,通過閱讀文章聯(lián)系語篇我們就知道作者經常搖著輪椅去地壇看書或思考,車轍在地下留下了壓痕,而作者在地壇的觀察及看書思考所得,也在作者的生命里留下了重重的壓痕,車轍不僅代表輪椅的壓痕,更重要的是作者多年在地壇思考,參透人生意義的心路歷程成長的象征。
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文章去讀懂文章,從整體的語篇出發(fā)聯(lián)系全文對文章的詞語及句子進行準確理解,避免看到一小節(jié)文章就斷章取義,解讀文本要合乎文本的規(guī)定性語境,教師可以就某些特殊的詞句設計小組討論,請同學們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集思廣益的去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同時鍛煉自己在寫作中運用高級技法寫作的意識。
(二)了解認知語境,搭建溝通橋梁
文本解讀是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的過程,然而學生自身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解讀的深度,只有學生充分了解作者,才能使解讀的結果更加貼近作者本身的表達意圖。因此,在課堂閱讀教學進行中,教師應向學生補充更多與作者和文本相關的知識,在學生認知與作者情感之間搭建助力溝通的橋梁,促成互文性解讀,既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對于學生精準把握文章的內涵也有很大助力。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先生的代表作,在學習本篇文章之前,我們還學習過他的散文《秋天的懷念》,此文章是作者在1981年創(chuàng)作的,表達的主題思想是作者對已故母親的深深的想念,文章內容短小,語言凝練、樸實,表達出作者的真情實感。在學習本文時,可以將《秋天的懷念》的引入課堂進行類比閱讀,了解史鐵生的語言風格,感受他的散文祥和、安靜、寬厚的文學力量和人道力量。知曉學習史鐵生的文章重在體會他對于語言高超的駕馭技術和他安靜對抗生命的不公,頑強活下去的不屈意志。
教師可以引入《秋天的懷念》,通過讓學生回顧其內容,分析其寫作的語言特點,同時與本文相比較,歸納出《我與地壇》凝練生動的語言特點,讓學生感受作者超然絕群的寫作技藝,同時可以邀請同學自己改寫文章第五段,通過改寫能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作者在第五段中所描寫的生命生生不息的景象,以閱讀帶動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實現讀寫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
三.關注情感
(一)學習知人論世,領會作者情感
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需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解讀課文應重視對作者情感的探討,實現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建構一種“對話式”課堂。[5]目前語文教學體驗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即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讓學生了解作者,代入作者,設身處地的去體驗作者的情感變化過程,從而體驗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對文章情感形成自己的獨特感受,豐富學生人格的發(fā)展。
《我與地壇》作為史鐵生在1989所寫的表達多年人生思考所得的抒情散文,要細致入微的體會他的感情,我們需要先了解他本人的經歷,他生于1951年,1969年作為“知青”被安排到陜西延安的農村“插隊”,1972年的時候因為生病導致了他的雙腿癱瘓,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一下失去了對生活的全部希望,這時的作者的感情是最絕望的,而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時間距離作者最開始的生病時間已經過了近15年,此時作者已經領悟了生命的意義,并以積極堅定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本文的內容便是作者15年后回顧自己從一開始因生病踏入地壇直到成為一個知名作家的心路變化歷程,作者從一開始對生命絕望再到領悟生命意義并以寫作為自己的人生碰撞出了新的一條路,是從絕望再到重新燃起希望的過程,同時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過世,作者懷著對母親的思念回想母親這些年來對他的愛的付出,更感母愛偉大,感傷之情也愈漸濃厚。
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悟本文作者感情時,應當向學生補充史鐵生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從作者的人生經歷入手,將自己代入作者的人生,將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感受融合在一起,還原作者的情感邏輯,貼近作者的生活,由自身生發(fā)出情感,使學生對作者的感情體驗更加真切,更好的體會到文本中蘊藏的情感,使學生既能體會到本文的歷史價值,又能立足于當下的生活中,領悟本文的時代價值。
(二)品味文本哲理,感悟生活道路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浸潤式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了解文章傳遞的作者的人生經驗,并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相關聯(lián),從而使閱讀達到豐富和拓展學生自身的人生經驗的目的,進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1]選入教材的文學作品都是經典作品,不僅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而且能讓讀者更加眀事達理,因此通過學習這些經典作品,讓學生學有所得,使學生的世界觀、精神觀、價值觀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培養(yǎng)有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所談到的生與死的問題以及對于母愛的描述都足以引起讀者深刻的思考,所關注的欲望和生活的選擇等主題也充分體現了他的思想的深度與高度。[6]他所談到的對生命的結束順其自然,對于人生大變堅持積極生活的態(tài)度都足以給讀者深深的啟迪,讓學生學會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勇敢堅持下去,不輕易放棄。閱讀第二部分作者對母親的描述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學會推己及人,回想生活中母親對自己的付出,學會體諒母親,同時培養(yǎng)對世界的感恩之心。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互動討論,請同學們結合生活情境互相表述自己在這篇文章中的學習所得,讓學生們取長補短,迸發(fā)思維的火花,產生創(chuàng)造性理解,引導學生加深學習所得,布置實踐作業(yè),如對母親表達感謝和愛意等,從而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雙重成長。
《我與地壇》作為當代抒情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凝聚了作者對于人生百態(tài)和命運的感悟,對幫助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和生命價值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對其進行文本細讀,充分發(fā)掘其教育價值,能使教學不再浮于表面,真正對“育人”起到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張錦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18-20.
[3]劉翠松,王升東.閱讀教學切入四法[J].語文建設,2006,(03):37.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一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李雯宇.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fā)解讀課文——以鄭桂華老師教授史鐵生《我與地壇》為例[J].亞太教育,2016(18):64.
[6]曾婷.從《我與地壇》看史鐵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J].語文建設,2018,(3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