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進陽
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國與家之間的關系,就必須把家國情懷融入歷史教學中,讓學生明白個人是構成國家的重要元素。個人的良好發(fā)展促進了中國夢的實現,而個人發(fā)展的前提是國家繁榮富強。
一、家國情懷在歷史文化中的體現
1.家國情懷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體現。
在以家族、血緣關系為社會單位組成的古代家庭,以及君權至上的國家單位中,傳統(tǒng)文化中的“行孝”“盡忠”受愚昧思想的桎梏,家國觀念是缺乏民族性的,狹隘不可取的。但這些忠君愛國、重視孝悌的事跡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2.家國情懷在當代社會的體現。
當代社會的家國情懷更注重家庭的互敬互愛、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這樣的文化氛圍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和諧,也保障國家穩(wěn)定。家國情懷在當代社會的另一體現,則是在有外敵入侵時,在保衛(wèi)國家安寧和捍衛(wèi)國家尊嚴時的同心同德。
二、將家國情懷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1.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三觀”。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應抓住高中階段這一關鍵時期。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中提到的林覺民、林則徐等人物事跡,無一不體現出強烈的家國觀念和民族意識。通過學習歷史人物生平事跡,可以樹立明晰的家國概念。
2.更有效地開展高中德育工作。
在高中階段開展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而將家國情懷融入高中歷史教學,正是踐行新課標的要求。
3.加深學生對國家歷史和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高中歷史課中,不僅要教導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歷史,還要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家國情懷,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家國的歸屬感和使命感。
三、將家國情懷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方法
1.更新教學理念。
歷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16課《抗日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式教學等方式,帶領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探討疑難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引導學生深切領悟革命先烈捍衛(wèi)祖國的家國情懷,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高中生對民族、家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豐富教學模式。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更有利于將家國情懷理念滲透在教學中。仍以《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為例。教師不能只依托課本或相關文獻進行教學,可以帶領學生觀看抗日紀錄片,給學生帶來多層面、多角度的熏陶和感染。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和民族意識的理解和領悟,激發(fā)愛國之情,強化愛國之志。
3.通過巧設疑問融入家國情懷教育。
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更新教學觀念,采用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必修1第10課《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通過兩個問題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1.鴉片戰(zhàn)爭是如何改變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的?2.為什么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又是近代史的開端?教師通過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通過對歷史人物高尚情操和優(yōu)秀品質的學習,培養(yǎng)家國情懷。
4.結合實際生活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因為歷史事件距今較為久遠,加之古今時代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歷史教材內容的理解。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生活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學校的歷史陳列室、參觀留存的歷史遺跡和歷史博物館。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教師將家國情懷教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參觀歷史遺跡和歷史博物館中直觀感受歷史人物的感人事跡、博大情懷和優(yōu)秀品質,激發(fā)學生對家國的歸屬感和使命感。
簡而言之,高中歷史教師將家國情懷融入日常歷史教學中,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民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