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安 唐嘉儀
【內容提要】以互聯(lián)網平臺競爭為主要特征的網絡話語競爭已經成為中美關系新一輪互動的競爭領域之一。在現(xiàn)狀層面上,以中美兩國為首的平臺競爭格局在整體上錨定了全球輿論場國際傳播的內容生態(tài)。在效應層面上,中美平臺競爭背景下算法技術在中國國際傳播工作中存在多元的影響效應,算法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可以幫助中國面對全球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開展更具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國際傳播信息生產活動,且由算法技術推動的機器生產信息方式可以突破個體在多語種能力方面的限制,大幅度提升中美平臺競爭背景下中方所能發(fā)出的聲量。然而,算法技術存在的信息繭房問題一旦無法消除和解決,全球傳播圈層化的問題將會進一步加劇,中美之間的意見極化現(xiàn)象可能加劇,而如何利用算法技術使用平臺用戶信息的問題,則可能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際傳播在安全、人權等方面的議題風險。在應用層面上,未來中國至少可以通過釋放算法價值、突破信息繭房、智能識別風險、培養(yǎng)后備人才等四個方面提升和增強中美平臺競爭背景下的中國國際傳播力。
【關鍵詞】算法應用 國際傳播 平臺治理 中美競爭
一、研究緣起
“算法”(algorithm)是指通過對用戶行為進行收集和分析,挖掘用戶對信息內容的偏好特征,構建用戶畫像,從而實現(xiàn)針對用戶的精準化信息投放的智能傳播技術。算法推薦對網絡傳播產生直接而復雜的影響,正面影響體現(xiàn)在滿足用戶個性需求、高效生成分發(fā)信息、提升智能傳播水平等,負面隱憂則包括可能導致信息繭房、弱化傳統(tǒng)編輯的審核把關作用、受限于商業(yè)利益操控等。近年來,伴隨著算法與國際社交網絡平臺的興起,圍繞平臺話語競爭的國際傳播議題備受關注。算法傳播已經成為當前國際信息傳播的新范式。①
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從傳播方向來看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由內而外的傳播,即把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向國際社會傳遞;二是由外而內的傳播,即國際社會將重要事件、信息、觀念等內容向國內民眾進行傳播。從國際傳播和輿論博弈的角度來看,算法技術的生產分發(fā)邏輯越來越深刻影響著國際傳播場域下的話語角力格局,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已經逐漸發(fā)展成為各國之間的算法技術博弈,算法技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在國際話語競爭中的重要軟實力。同時,由于國際傳播包含的信息傳遞方向是雙向的,即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國際傳播的問題不僅在于考察如何更好地向國際社會進行國家形象的推廣和話語的建構,同時也要注意和警惕其他國家通過國際傳播的手段和方式對本國國內的民眾產生意識形態(tài)層面上的影響。
當前,以互聯(lián)網平臺競爭為主要特征的網絡話語競爭已經成為中美關系新一輪互動的競爭領域之一。本文從算法與平臺話語競爭、算法對國際傳播的影響、如何通過算法技術進一步增強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等三個方面著眼,圍繞中美平臺競爭比較的現(xiàn)實語境下如何進一步通過開發(fā)和利用算法技術來提升中國國際傳播力的問題展開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算法治理與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路徑。
二、現(xiàn)狀:算法技術驅動中的中美互聯(lián)網平臺競爭格局
有學者研究指出,算法邏輯和技術轉移顛覆了國際傳播的格局,并且推動國際傳播高地向扁平化的格局發(fā)展。②技術驅動作為全球傳播生態(tài)的焦點特征之一,其突出影響是以數(shù)據和算法作為智能傳播的核心力量,并呈現(xiàn)出“顛覆以美國作為絕對領導的西方中心傳播格局潛能”③??偟膩碚f,結合當前全球傳播輿論場的權力話語分配格局和現(xiàn)狀特征,以中美兩國為代表的平臺競爭格局,在整體上錨定了全球輿論場國際傳播的內容生態(tài),中美兩國在國際網絡輿論場的話語和傳播競爭逐漸向平臺治理下的算法技術競爭轉移。在這一過程中,中美兩國的互聯(lián)網平臺國際傳播格局具有三個特征:
一是全球傳播的網絡輿論場形成了“美國體系”和“中國體系”共存和競爭的平臺發(fā)展局面??偟膩碚f,在算法技術的發(fā)展水平方面,美國依然具有比較明顯的競爭領先優(yōu)勢,以臉書(已改名Meta)、谷歌、推特、亞馬遜、照片墻等為代表的美國主導的超級跨國數(shù)字平臺在數(shù)據收集和算法分析領域占據領先優(yōu)勢,以數(shù)字化的方式驅動美國當前的網絡國際傳播活動。而中國憑借以抖音國際版為代表的平臺在全球用戶中的影響力,在國際傳播算法技術的競爭中也形成了較強的追趕優(yōu)勢,在國際輿論上關于“中國聲音”的網絡傳播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偟膩碚f,以中美兩國為代表的社交平臺已經整體形塑了國際網絡傳播的新生態(tài),也意味著中美兩國在平臺場域下的國際傳播活動在整體上決定了全球網絡國際傳播的新格局,同時也將左右著未來全球網絡國際傳播的發(fā)展態(tài)勢。
二是中美兩國的國際傳播話語主陣地向網絡平臺轉移,而算法技術則成為中美兩國平臺競爭的技術焦點。算法正在深層次地改變當前全球社交平臺的格局,同時也降低了傳統(tǒng)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格局中的絕對影響力,誰能掌握算法技術的優(yōu)勢,誰就更能在網絡國際傳播的空間中建立起競爭優(yōu)勢。在傳統(tǒng)的國際傳播格局里,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為代表的美國媒體對國際輿論的影響作用尤為突出,但是進入智能算法驅動的傳播時代,普通大眾更多地參與到國際網絡傳播活動中,作為個體節(jié)點的平臺用戶在國際輿論場的話語影響力越來越顯著,而這些“個體”不一定是真人,也可能是由人工智能和算法技術促成的社交媒體機器人。自2022年以來,以社交媒體機器人生產的平臺信息就在北京冬奧會、俄烏沖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多個全球性事件中產生重要的輿論影響力。通過數(shù)據捕獲進行智能化傳播,以算法驅動實踐國際傳播,在競爭活動中建立大數(shù)據和人工智能優(yōu)勢,是當前中美兩國需要直面的挑戰(zhàn)。
三是算法技術的變革和發(fā)展格局帶來了國際傳播格局和秩序的重塑,中國在面對美國的國際輿論話語爭奪博弈中迎來了新的機遇。在傳統(tǒng)的國際話語權力分配格局下,“西強東弱”“美強中弱”是一個長期存在的事實,而國際互聯(lián)網社交平臺的流行和興起則賦予了中國一次參與爭奪國際話語權的機會,使國際話語權力的博弈過程進入由技術競爭、技術驅動的全新賽道。在一些重大的國際議題中,中國可以通過算法技術,提高國際傳播內容生產的效率,在國際社交平臺上釋放出更大的聲量,在相對扁平化的互聯(lián)網傳播場域下爭取更大的國際傳播話語權,并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產生更大的輿論影響力。
三、效應:算法技術對中美平臺競爭背景下中國國際傳播的影響
由多元主體參與、算法技術推動的網絡傳播已經成為國際傳播的新潮流。以算法技術作為信息生產主要邏輯的國際平臺重塑了當前國際傳播的新格局,也促發(fā)了一個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意義——如何利用算法技術幫助和促進中國在中美互聯(lián)網平臺競爭的國際輿論場域下獲得更大的傳播話語權。
有學者研究指出,“多元化的傳播主體、扁平的內容產銷機制、去中心化的規(guī)制轉型、基于連接的個體參與文化”是算法技術介入下數(shù)字平臺國際傳播的主要特征。④從目前的發(fā)展和應用水平來看,基于算法的互聯(lián)網平臺治理模式對中美平臺競爭背景下的中國國際傳播產生復雜且多面的影響,為此,我們需要辯證看待和理性把握。
第一,對國家政府來說,加強對算法技術的應用有利于中國面對全球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的用戶開展更具針對性和個性化的網絡國際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有學者認為,“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精準點態(tài)國際傳播模式能夠有效解決‘瞄得準的問題”。⑤在“人機共生”的國際傳播格局下,算法技術驅動的平臺國際傳播活動可以突破傳統(tǒng)時代以“人”作為絕對主導的傳播困境和弊端,實現(xiàn)分眾化、區(qū)域化、甚至“一國一策”的國際傳播內容生產和投放,確保特定目標受眾接收到的信息和內容更加精準。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在由英美主流媒體主導的西方輿論場里,一些西方國家民眾對中國天然地存在制度差異和意識形態(tài)的刻板印象,但具體到不同國家的民眾,他們對中國的認知和態(tài)度又具有內在的差別。如果能夠利用算法技術拓展中國在超級網絡平臺下的國際傳播向智能化、個性化、精準化發(fā)展,挖掘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民眾關于中國的印象特質和興趣點,那么將能夠使中國更好地開展基于國際社交平臺的國際傳播,以爭取擴大中國的國際傳播話語權。
第二,受到語言、文化和連接等因素限制,大部分中國網民未能通過在全球社交平臺上用英語發(fā)出“中國的聲音”(Voice from China),以官方主流媒體或相關機構、個人作為主導的社交平臺的國際傳播效果尚不盡如人意,且在話語特征上未能擺脫傳統(tǒng)的官方話語和符號特征,導致難以真正地將聲音客觀、真實、全面?zhèn)鬟f到全球傳播輿論場上。
而在算法技術的介入和幫助下,“機器寫作”“人機協(xié)同”的內容編輯和生產模式實現(xiàn)了國際傳播內容的高速和智能生產模式。在自動化算法程序技術、寫作機器人、社交機器人等智能傳播技術的介入下,網絡平臺上的信息和內容生產數(shù)量和速度都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提升。在國際新聞寫作和國際傳播活動中,憑借著這些算法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中國可以快速地面向世界不同區(qū)域、國家的民眾實現(xiàn)更高頻率、更大范圍的信息投放,而且由算法技術推動的機器生產信息的方式還可以突破個體在語言能力約束方面的不足,大幅度提升中美平臺競爭背景下的中國聲量。值得一提的是,機器生產新聞仍需注重真實、準確等專業(yè)倫理原則,以可信內容增進西方民眾對中國發(fā)展的可親感受。
第三,算法技術存在的信息繭房問題如果不能真正消除,全球傳播圈層化的問題將會進一步加劇,無論是中方還是美方在網絡平臺上開展的國際傳播工作都將難以促成對話、理解、共識的生成,反而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意見極化。
算法不是獨立和超越于人類主體的一種技術,恰恰相反的是,算法本身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文化習慣、意識偏見、思想差異。受到算法技術推薦影響的國際傳播將會進一步強化某一種意識形態(tài)偏見的信息傳播,算法的“不可見性”導致了信息傳播的非公平性和不真實性。在這樣的傳播生態(tài)下,不同圈層、立場的受眾之間更難開展有效的溝通和互動,意見極化的趨勢將會加速。對中國來說,在特定的算法推薦機制影響下,跨文化平臺“信息繭房”的存在則意味著要面向那些原本對中國持有消極和刻板印象的國際民眾開展有效的國際傳播活動,這實際上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第四,關于個人信息隱私和信息安全的問題在全球網絡輿論場都備受關注,而對于如何使用平臺用戶信息的問題和隱憂,容易成為國際傳播中的風險議題。在一部分西方民眾的刻板印象里,中國的信息公開和言論自由問題長期受到攻擊和指責,而近年來所謂“中國威脅論”論調又不斷被炒作,試圖在國際社會中產生對“中國強大”“中國發(fā)展”和“中國霸權”的誤解。由于算法不透明性問題的存在,一旦我國通過大規(guī)模開發(fā)和推廣算法技術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的廣泛和深入應用,則可能由于“算法黑箱”的輿論印象而生成針對中國信息安全、“霸權”、甚至人權等敏感話題方面的國際壓力。
四、應用:以優(yōu)化算法治理和應用來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
如上文所述,算法技術對中美平臺競爭下中國進一步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存在復雜影響,但恰如有學者所提出的,“算法是一種促進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義工具”,⑥如果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算法技術,在全平臺治理全球視野下思考國際傳播的路徑和策略,將對我國的網絡國際傳播帶來一定的促進作用。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在中美平臺競爭格局下的國際傳播能力,本文提出四個方面的路徑和建議。
(一)進一步釋放算法價值,重視算法開發(fā)對中美平臺競爭的影響效應
在智能媒體技術賦能下,中國要更好地在中美平臺競爭中贏得先機和機遇,必須重視開發(fā)先進算法的作用和重要性,敏感預知風險,高效、精準地生產、分發(fā)國際信息,最大化地實現(xiàn)算法技術對國際傳播活動產生的潛在價值。在這一過程中,結合當前中美平臺競爭的現(xiàn)狀特征,算法的應用價值至少在兩個方面得到體現(xiàn):一是結合大數(shù)據的算法技術,通過數(shù)據挖掘和數(shù)據分析,研判美西方國家和民眾最關注的“中國議題”,了解當前美西方國家民眾意識觀念中對中國的“認知繭房”,通過算法演進的方式尋找和制定可以起到最佳效果的傳播議題;二是結合算法技術,快速發(fā)現(xiàn)、處理國際輿論場上的涉華網絡輿情,尤其是通過有效的算法治理,對美西方國家主流媒體數(shù)據庫進行實時監(jiān)測和智能研判,提高國際涉華輿情的處置效率,最大程度地避免國際涉華輿情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在算法的應用和推廣過程中,堅守“網絡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理念,體現(xiàn)中國作為網絡建設推動者的責任和形象
針對國際社會和部分西方民眾對于算法風險存在的憂慮和關注,中國應在互聯(lián)網平臺國際傳播活動中堅守和推廣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理念,發(fā)揮智能算法技術的積極效能,在國際傳播活動中彰顯“公平”和“正義”的話語意義屬性,積極推進平臺國際傳播話語權倫理生態(tài)的優(yōu)化和改善。要持續(xù)推進網絡平臺國際傳播話語權的規(guī)范性競爭,利用算法技術凸顯自身在平臺國際傳播活動中對謀求全球利益而非單純維護中國自身利益的大國責任感,以有效化解“中國威脅”和“中國霸權”等負面標簽的輿論攻擊。
(三)通過智能算法計算和計算機語義分析,提高識別西方風險賬號的能力
早在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風波中,以臉譜(Facebook)為代表的超級網絡平臺就通過算法計算和智能識別的方式,對一大批我方賬戶進行封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的發(fā)聲范圍和傳播力度,弱化了我方在該事件中的話語博弈效果。因此,我方也應該加強算法技術在社交平臺風險賬戶識別和智能封鎖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應結合算法技術對國際網絡平臺上美國的風險賬號進行智能識別和分析,在國際議題和涉華輿論中,對一些惡意中傷、虛構事實、抹黑中國的賬戶進行精準識別和輿論反制,不斷提升我方的話語博弈能力。
(四)利用算法技術挖掘和分析網絡平臺輿論場上能夠引導受眾情緒的話語風格,拉近我方網絡國際傳播與西方民眾之間的距離
要結合重大國際議題、涉華網絡議題、中美博弈議題等案例和內容的大數(shù)據文本分析,利用算法開發(fā)、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和大數(shù)據技術,對大量涉華網絡信息進行數(shù)據分析,以了解那些獲得廣泛關注度和輿論影響力的信息特征和語言風格,有針對性地總結不足、改進缺點,開發(fā)出更多有助于突破西方話語限制的傳播信息、文本和視覺產品。
本文系“2021年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專項課題(21TZYB11)成果之一。
張志安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外文局中山大學粵港澳大灣區(qū)國際傳播研究中心聯(lián)席主任;唐嘉儀系中山大學粵港澳發(fā)展研究院、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注釋」
①羅昕、張夢:《算法傳播的信息地緣政治與全球風險治理》,《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年第7期,第68-72頁。
②張洪忠、任吳炯、斗維紅:《人工智能技術視角下的國際傳播新特征分析》,《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111-118頁。
③方興東、鐘祥銘:《國際傳播新格局下的中國戰(zhàn)略選擇——技術演進趨勢下的范式轉變和對策研究》,《社會科學輯刊》2022年第1期,第70-81頁。
④鐘新、蔣賢成、王雅墨:《國家形象的跨文化共情傳播:北京冬奧會國際傳播策略及效果分析》,《新聞與寫作》2022年第5期,第25-34頁。
⑤賴風、鄭欣:《人工智能算法與精準國際傳播的實現(xiàn)路徑》,《閱江學刊》2021年第6期,第77-87頁。
⑥陳昌鳳、師文:《人臉分析算法審美觀的規(guī)訓與偏向: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智能價值觀實證研究》,《國際新聞界》2022第3期,第6-33頁。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