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宇翔
華為和大疆就像是一對雙胞胎,無論是性格還是經歷都太相似了。
它們都在深圳成立,團隊大多都是理工男、大廠出身,都在國外打出了名堂,也都因為所謂的“安全”問題被美國制裁。為了找增量,它們又幾乎同時跨入了汽車這條賽道,雖考慮過造車,但最后都把邊界先定在了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內,只不過實現路徑大相徑庭。
華為選擇高舉高打,一出現就和極狐、阿維塔這樣的高端品牌合作,一出手就是高難度的城區(qū)點對點自動駕駛功能。而大疆合作的第一款量產車是售價不到10萬元的寶駿KIWIEV,沒有高算力,也沒有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像個外貌平平但功力深厚的武林大俠。
不過,搭載在KIWIEV上的這套系統驚艷了不少同行,畢竟能讓魚眼鏡頭參與行車感知,并能準確識別側方車輛的,在量產輔助駕駛系統中屬實罕見。
在這之前,所有車企在宣傳輔助駕駛能力時,清一色都會強調傳感器數量和芯片算力,導致的結果就是“貴”,愿意買單的消費者寥寥無幾。而大疆卻是為數不多做減法的,據傳和寶駿合作的這套L2+系統價格低至約1萬元。
作為中國制造的兩個標桿品牌,大疆和華為過去在業(yè)務上并無交集,但隨著兩家公司在同一條賽道會師,未來針鋒相對的場合只會越來越多。
做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華為由于在芯片、算法、通信、光學等領域的深厚沉淀,更像是智能電動車領域里面的大商超,商品琳瑯滿目,就是有點貴;而大疆更像是一個專營小賣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圍繞兩者之間的差異化競爭,本文將主要回答3個問題:為什么大疆會做自動駕駛?大疆為什么會和寶駿合作?為什么大疆的方案這么便宜?
眾所周知,大疆是無人機之王,通過極強的垂直整合能力,壟斷了該市場全球八成的市場份額。但航拍無人機和專業(yè)攝像器材都太過小眾,增速放緩是遲早的事。
大疆創(chuàng)始人汪滔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早在2016年,他就判斷大疆(無人機)收入200億元就算到頭了。而在這之前,他就瞄準了自動駕駛,2015年挖來了特斯拉負責開發(fā)Autopilot(自動駕駛系統)的工程總監(jiān)Darren Liccardon(戴倫·里卡多),次年,大疆內部成立了一個小團隊,開始研究自動駕駛。
對普通人來說,無人機和汽車,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看似毫無關聯;但對工程師來說,無論是無人機,還是無人駕駛汽車,它們都屬于“自由移動的機器人”,需要的能力是類似的,比如看清前方道路和障礙物。
而讓大疆真正下定決心搞車,是因為雙目視覺方案的成熟。
2016年3月,大疆精靈4橫空出世,它是第一個搭載了雙目視覺解決方案的無人機,通過三對雙目系統,可以精準感知到前方、后方以及下方的障礙物,通過算法可以實時構建出3D地圖,從而做到定位、導航和路線規(guī)劃。
這種避障能力是通過傳統的傳感器和測距方式無法實現的,只有激光雷達可以做到。但在6年前,激光雷達還是奢侈品,而且體積大、功耗高,不適合消費無人機。
在某種意義上,雙目視覺可以被看作是一個低成本的激光雷達,可以根據圖像視差生成融合點云。但在汽車自動駕駛領域,雙目立體一直是個小眾路線,只有斯巴魯等少數車企采用,主要原因在于技術和成本都有些高不可攀。
在硬件上,2個攝像頭要做到盡可能一樣,如果2個攝像頭每個都有5%的誤差,那么對于后期調教的算法,難度就會增大許多,而且汽車的行駛環(huán)境比無人機飛行要復雜得多,無論是熱脹冷縮還是劇烈抖動都會對系統造成不小的干擾,從而產生誤判。
在軟件上,雙目系統要同時處理2個攝像頭的圖像數據,需要復雜的并行處理算法,對芯片算力和算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重因素下,導致雙目立體感知方案成本居高不下。因此,絕大部分公司都選擇了技術門檻更低的單目和多目解決方案,比如自動駕駛領域的鼻祖Mobileye、特斯拉以及蔚來等國內新勢力。
但基于單目的純視覺感知方案并不完美,因為它過于依賴深度學習,需要對海量數據進行標注和訓練。換言之,如果系統識別不出前方為何物,那么它就會認為前方沒有東西,會導致車輛直接撞上去。
相比之下,雙目立體方案雖然識別不出物體的性質,但優(yōu)點在于不用學習就能察覺到障礙物的存在,并及時作出反應。
當時的大疆或許沒有意識到,精靈4的誕生會為公司進入自動駕駛領域贏得一張入場券。隨著量產經驗的積累和算法能力的提升,大疆終于得到了整車廠的青睞,只不過,這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故事。
對大疆這樣的跨界選手來說,如果能在一開始就獲得大廠的背書,那絕對是夢幻般的開局。但實際上的入局之路有些一波三折。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大眾中國的一個輔助駕駛項目對外招標,大疆、華為以及國內一家自動駕駛創(chuàng)業(yè)公司進入了最后一輪,最后大疆贏了,“不知是因為技術還是其他原因,合作一直沒有落地,所以出現了今年年初大眾收購華為自動駕駛部門的傳聞。”
這段往事說明,大疆在技術、成本控制和量產能力上的確有兩把刷子,但也說明,像大疆這樣的新面孔想打入傳統大廠的供應鏈實際并不容易。
長久以來,整車廠是整個汽車產業(yè)鏈的主導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但隨著自動駕駛等技術的成熟,新的供應商開始出現,新的供應關系開始形成,在新的領域,“主導權歸誰”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去年,上汽董事長陳虹表示,和華為合作會被偷走“靈魂”。而今年8月,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在行業(yè)論壇上公開喊話,“華為是大牌供應商”,與華為合作“基本上沒有議價能力”。
對于華為和大疆這樣比較強勢的增量零部件供應商來說,想要避免這樣的爭執(zhí),最好的辦法是選擇比較弱勢的車企或與新公司合作。事實上,他們也是這么做的,華為自動駕駛全家桶第一個搭載的車型是北汽極狐旗下的阿爾法S,而大疆選擇了曾經的爆款制造機—寶駿。
寶駿屬于上汽通用五菱,背靠上汽和通用兩大豪門,2017年銷量突破100萬輛,當年的風光程度不亞于現在的比亞迪。但此后,寶駿因為質量和品牌等問題開始走下坡路,今年上半年銷量只有區(qū)區(qū)6萬多輛,不到比亞迪1個月的1/3。
去年,寶駿推出了一款電動小車KIWIEV,售價6.98萬元/輛起,在競爭白熱化、薄利多銷的A00級市場中并不突出,每月平均銷量只有2 000輛,相當于同門兄弟五菱MINIEV的零頭。為了改變這種低迷的現狀,寶駿決定在新款的KIWI上搭載大疆的靈犀系統。
對大疆來說,寶駿的知名度和銷量雖然不及大眾,但作為曾經的國民品牌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一方面,通過產品的大規(guī)模落地,大疆可以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數據,從而訓練模型和優(yōu)化算法;另一方面,大疆在車載領域已經默默投入了5~6年時間,團隊人數近1 000人,如果新款KIWIEV大賣,大疆成為智能駕駛供應商的道路會越走越寬廣。
在無人機領域,大疆被稱為“價格屠夫”,靠性價比贏了不少同行,但大疆仍然有讓同行艷羨的利潤率。今年年初,日本一家公司拆了一臺大疆無人機Mavic Air 2,發(fā)現材料成本只有售價的20%,低于智能手機的30%~35%,而這種花小錢辦大事的能力也被大疆用到了汽車領域。
具體到寶駿KIWIEV上,大疆又是如何實現極致性價比的呢?簡單來說,就是3點:極簡傳感器+低算力平臺+垂直一體化。
寶駿KIWIEV搭載的是大疆靈犀D80方案,這也是大疆4套智能駕駛系統中最基礎、最廉價的一個,包括1套200萬像素的雙目攝像頭,1個高精度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4個環(huán)視攝像頭,僅此而已。
這樣的硬件配置無論是和與華為合作的阿爾法S HI版相比,還是與吉利星越L這樣的大眾車型相比,都顯得有些寒酸。比如阿爾法S HI版搭載了3個激光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13個高清攝像頭。
最值得一提的是,寶駿KIWI大疆版上沒有側視攝像頭,而是被魚眼鏡頭所取代。按照行業(yè)常識,由于魚眼鏡頭存在比較嚴重的邊緣畸變,通常只會參與泊車時的感知;而大疆通過一套獨特的像差修正和3D物體檢測算法可以識別出行車過程中的側方車輛,從而實現LCC(車道居中輔助)、打燈變道等功能。
在芯片選擇上,大疆和寶駿沒有選擇英偉達Orin(價格高達400美元/顆)這樣的SoC(系統級芯片)或者是華為MDC 810(算力高達400TOPS)這樣的計算平臺,而是選擇了2枚制程更成熟、價格更親民的德儀TDA4(單顆算力只有8TOPS)。
大疆創(chuàng)新公關總監(jiān)謝闐地在接受采訪時說,智能駕駛的4座大山是傳感器、算力、算法和數據,硬件能提高一套系統性能的下限,而數據和算法才能決定這套系統的天花板,對大疆來說,即便是16TOPS的算力也足夠支撐一個好用的L2+輔助駕駛系統。
和其他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供應商相比,大疆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強大的算法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成熟的量產經驗,而這是整車廠在挑選合作伙伴時非常看重的,尤其是對于生產要求極為苛刻的雙目系統。大疆在2019年就自建了智能工廠,由于自產攝像頭模組與域控制器,一方面節(jié)約成本,另一方面則是保證品控。
從目前來看,由于切入場景不同,華為和大疆暫時沒有直接競爭。但實際上,大疆除了有D80這樣的基礎套餐之外,還有更高級別的D130+方案。往后看,兩家公司想必避免不了一場惡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