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碧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認為,要加強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師的講解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只有多讀書,才能增強語文理解能力,不斷提高語文素養(yǎng)。那么,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在實踐中,筆者嘗試從增加閱讀量、增強指導力、搭建展示臺三個方面,拓寬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途徑。
一、增加閱讀量
“雙減”背景下,小學生少了作業(yè)量,低年級學生更是沒有布置紙質作業(yè)。學生課余有時間了,這是增加閱讀量的好機會。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閱讀應以興趣為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推薦合適的圖書,然后逐步推薦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圖書,拓寬學生的閱讀面,適當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除了可以選擇一年級教科書里“和大人一起讀”推薦的課外閱讀內(nèi)容,以及二年級教科書里“快樂讀書吧”推薦的課外閱讀內(nèi)容外,還可以延伸到注音版的繪本、百科讀物,以及一兩百頁的童話書,這樣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步感知文字之美。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閱讀指導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梢愿鶕?jù)低年級學生特點,從不同維度為學生設計推薦書單,如“我愛科學”“必讀話本”“童話我最愛”等不同類型的書單;還可以結合學校閱讀類校本課程,如經(jīng)典誦讀、古詩背誦等,開展不同形式的閱讀活動。除了學校為班級配備的共讀必讀的書目外,還可以發(fā)動學生,有計劃地為班級圖書角捐書,豐富圖書的數(shù)量和類型,從而有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二、增強指導力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相對較少,閱讀能力還處于起步階段,教師要增強閱讀指導力,盡量多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主動閱讀,讓學生把讀書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 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要把握好教學時機,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筆者在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先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誰是挖井人?為什么挖井?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大致內(nèi)容。這樣,以后學生每看到一篇課文的題目,自然而然地就會質疑聯(lián)想,從而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另外,閱讀必然要以學會識字為先決條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識字的途徑越來越多,教材要求教學的生字,對學生來說并不一定都是生字了。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對生字教學要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學《動物兒歌》一課時,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前,筆者先提出要求:自由讀兒歌,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認識的字做上記號。在學生自學之后,可以先借助拼音和圖片,重點認讀不會的生字,接著去掉拼音,“開火車”讀,再以“闖關”的形式,檢查學生生字的掌握情況。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提高了學生的認讀能力,又促進了學生識字的興趣。
2. 讀音與識字相結合。大部分低年級學生在閱讀時,由于識字量不足,常常習慣只看拼音不看文字,所以閱讀量有時看似挺多,但識字量卻沒有怎么增加。因此,在閱讀指導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一邊看拼音,一邊指著生字認讀的習慣,從而讓學生在閱讀時,不知不覺地增加識字量。
3. 看圖與讀文相結合。在閱讀指導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插圖和閱讀文字相結合的習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例如,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三篇課文中,只有《棉花姑娘》一課有注音,其余兩篇《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都沒有注音,這對于學習成績中等及中下的學生來說,閱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課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圖,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共有六幅圖。于是筆者就結合插圖與文字,指導學生先看懂每一幅圖的圖意,然后再運用圖文相結合的方式,讀每一段文字,實在不認識的字,可以猜讀或跳讀。這樣,學生就沒有畏難情緒了。
4. 讀書與思考相結合。大部分低年級學生在讀書時喜歡放聲朗讀,常常有口無心,因而對文章內(nèi)容常常缺乏理解。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針對文章內(nèi)容提出一些問題,引導他們學會思考。例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筆者總結完第一課時的學習內(nèi)容后,提出問題并布置任務:小壁虎分別向誰借尾巴?最后它借到尾巴了嗎?課文中小動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用處?帶著這些問題,去文中找答案吧,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課文。只有引導學生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
三、搭建展示臺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種評選、交流活動,為學生搭建閱讀成果展示平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加閱讀的興趣。
1. 創(chuàng)設閱讀空間。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空間,讓學生能時時沉浸在濃厚的閱讀氛圍中,這樣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要加強班級閱讀環(huán)境建設,布置好班級圖書角,組織讀書分享會,等等,創(chuàng)造出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2. 豐富讀書記錄方式。每周布置學生在家讀兩三篇課外讀物,形式可以多樣。例如,可以進行親子閱讀比賽。首先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接著孩子獨立讀給家長聽,家長給予指導和鼓勵;然后再要求家長和孩子在微信“小管家”里自行打卡;最后讓孩子完成閱讀卡或圖文卡,家長檢查和修改后,第二天讓孩子帶來交給教師。教師在班級進行展示、點評和獎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3. 開展閱讀小達人評選。教師可以經(jīng)常開展各類“閱讀小達人”評選活動,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持久的閱讀興趣,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例如,讓學生在家設立“小管家”讀書打卡時間,教師第二天統(tǒng)計學生的讀書打卡次數(shù)、讀書時間長短,評選出“閱讀小達人”,并及時進行獎勵。學生獲得表揚后,更會堅持閱讀,這樣班級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學生也就會慢慢地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4. 豐富讀書活動形式??梢岳贸孔x或午讀的時間,讓學生互相交換書籍閱讀,也可以組織學生上臺演、講故事,等等。每周安排一次的“讀后感小講堂”,是最受學生喜歡的讀書活動之一。學生先以四人為一個小組,共讀一本書,并交流讀后感;然后小組合作制作邀請函,可以邀請其他組的人員參加本小組的讀書活動,也可以邀請同年段其他班級的學生參與本小組的讀書活動。這樣,學生在準備“小講堂”的過程中,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培養(yǎng)了合作能力。
總之,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做好“加法”,拓寬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途徑,使學生的閱讀變成“悅讀”。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濱海學校 ? ?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