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明艷
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漫長的貶官生涯中依然充滿對生活的熱情;他以豪放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詩詞。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人——蘇軾。一起來讀他的詞作《定風波》: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蘇軾與蘇轍兄弟倆離開了故鄉(xiāng)眉州,三人一同前往汴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考官是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在閱卷時,歐陽修看到了一篇文風質樸、立意深刻的文章,忍不住拍案叫絕,打算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一。但由于北宋科考采用的是“糊名制”(考官看不到考生的名字),歐陽修誤以為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便將此文評為第二。當歐陽修最終得知文章出自蘇軾之手時,不禁對蘇軾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p>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開始推行“熙寧變法”。蘇軾認為,這場變法太過急于求成,還不夠完善,于是上書宋神宗。這做法顯然觸怒了時任宰相的王安石,蘇軾被貶為杭州通判。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寫下了狂放豪邁的“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江城子·密州出獵》)。此后,他又在多地任地方官。他治理水患,捕殺蝗蟲,實實在在地為百姓造福,得到了宋神宗的嘉獎,但也引來了一些朝廷官員的嫉妒。一些御史臺的官員認為,蘇軾的那一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就這樣,蘇軾不幸被打入牢獄。由于北宋的御史臺經常有烏鴉飛來飛去,御史臺也稱“烏臺”,蘇軾被捕入獄便是北宋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
挺身為蘇軾說情的人很多,其中就有王安石。最終,在關押了一百三十天后,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這首《定風波》就是蘇軾在黃州的第三個春天寫的。三月初七,詞人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同行的人都在雨中奔跑,覺得很狼狽,而蘇軾卻不以為然。雨過天晴,他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詞。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歌唱,一邊在雨中悠然前行。輕快的竹杖和草鞋勝過駿馬,這點兒雨怕什么!這一身蓑衣仿佛能擋住一生的風雨。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令人感到有些寒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在迎接著他。一路走來回頭望,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就這樣一直向前走吧!
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一路風塵的蘇軾在黃州的東坡開荒種地,自號“東坡居士”。黃州,讓蘇軾成為了蘇東坡。黃州的歲月是蘇軾一生中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但他笑對人生,無畏風雨,面對逆境,反而變得更加坦然,正是在這里,蘇軾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赤壁賦》。
蘇州曾用“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來概括自己的一生,他用曠達超脫的胸襟,讓自己的精神與文學都獲得了極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