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丑
都說百丈漈空靈,有仙跡,不是空穴來風,是有文獻記載的,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大清一統(tǒng)志》巻二百三十六曰:
百丈漈橋,在青田縣南一百六十里南田水口,其漈去橋一里,高峻百余丈,半際有石柱,激流飛瀑,其聲如雷,旁有石室,舊傳為仙跡。
又如《欽定四庫全書·浙江通志》卷三十八云:
百丈漈橋,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南田水口”,崇禎《處州府志》:“其漈去橋里許,高峻百余丈,半漈有大石柱,瀑流飛激,其聲如雷,傍有石室,故老云:‘陶真人煉丹于此?!?/p>
兩則記載看似在寫百丈漈橋,但更多的卻是對百丈漈瀑布的描寫。當然,筆者的興趣是“仙跡”和“陶真人煉丹”等字眼。這里的“仙跡”不是神話和傳說里的神仙痕跡,而是類似于陶弘景一樣的著名道士游歷百丈漈留下的足跡。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謚號貞白先生,今江蘇南京人,南朝著名道士、煉丹家、醫(yī)藥學家,世稱陶真人、山中宰相等。
其實,歷史上在百丈漈留下仙跡的得道高士,遠不止陶弘景一人,南宋金丹派南宗道教實際創(chuàng)教人白玉蟾道長就是其中的一位。
2020年8月16日,筆者與徐世槐老先生在南田張坳采訪元末忠勇義士徐伯龍及其妻子節(jié)烈女夏淑榮的相關事跡時,無意間在乾隆庚子年刊刻的《南田徐氏宗譜》卷之六里發(fā)現(xiàn)了南宋道士白玉蟾的百丈漈仙跡——詩歌《百丈垂瀑》。品讀之下,頗具特色,與文人詩歌不同,給人以一種體驗百丈漈的感覺,但知者甚少,今摘錄如下:
飛流百道散西東,捫石扳蘿一徑通。千尺孤高天際出,振衣如在白云中。
通讀全詩,是一個體驗百丈漈的全過程。首句“飛流百道散西東”,是說在南宋時的一個非汛期的天氣晴朗的日子里,白玉蟾踏至文成篁莊山,與百丈漈悄然際遇,先是遠看,瀑布清晰可見,篁莊河從漈頭飛泄峽谷,撞舂懸崖,擊發(fā)出“百道”飛流,散落了下來,形成了“散西東”的垂瀑。二句“捫石扳蘿一徑通”,則是受到了視覺的誘惑,逐漸向未有通徑的瀑布前移,一路上攀石拉蘿,爬至谷底。抬頭仰觀,近200米的瀑布很有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質感,于是寫下了“千尺孤高天際出”的詩句。最后“振衣如在白云中”句,顯然是一個道長的個性,和其他文人不一樣,他解開長衫,張開雙臂,迎著撲面而來的飛濺水霧,衣袖飄飄,宛如白云里的飄逸神仙。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長庚,字白叟、又字如晦、眾甫等,號海瓊子、海蟾、瓊山道人等,世稱紫清先生,今海南省??谑协偵絽^(qū)人,南宋著名道士、內丹理論家、詩人、畫家、書法家。白玉蟾自幼聰慧,7歲能詩作賦。12歲因童子科落第,放棄科舉。紹興十九年(1149),云游全國,求師問道,后拜道教南宗四世祖陳楠門下,道術大成,并創(chuàng)立了金丹派南宗。嘉定年間(約1208-1225之間),入太乙宮講道,封紫清明道真人。之后游歷名山,行蹤莫定。紹定二年,仙逝于江西汝水,另有一說仙逝于海南定安縣。著有《海瓊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海瓊白真人語錄》《羅浮山志》《海瓊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注有《道德寶章》(又稱《老子注》,編入《四庫全書》)。
出于做文獻的習慣,筆者相繼走訪了篁莊、九都、張坳、梁奧、馬堡、三灘、西里、西段等南田山村莊,又先后翻閱了明正統(tǒng)七年刻本《海瓊白玉蟾先生文集》、明萬歷三十一年刻本《續(xù)處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刻本《處州府志》、清光緒元年刻本《青田縣志》、洪武十三年刻本《自怡集》、明初刻本《易齋稿》、明永樂刻本《盤谷集》、民國二十二年刻本《南田山談》、清嘉慶五年《青田永嘉郡劉氏宗譜》、一九九三年刻本《梁奧梁氏家譜》、二零一二年刻本《馬堡期思蔣氏宗譜》等文獻,可惜都沒有找到白玉蟾游覽百丈漈的確鑿記述,但幸運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白玉蟾的南田山文化遺存。
《南田徐氏宗譜》卷之六記載,白玉蟾在南田山創(chuàng)作了一組題名為《南田八景》的詩歌,詩歌共八首,其中就包括《百丈垂瀑》,其它七首分別描寫三疊巖、仙人巖、盤谷、亢五峰、搖動巖、石圃山、降龍庵等七個南田山景點,為便于大家欣賞,不妨摘抄如下:
《三疊古洞》:累累如珠貫石林,遠觀危勢若森森。黃云白霧時吞吐,敢擬魚波佈六陰。
《仙人被包》:遙傳翠岫筑仙壇,欲叩仙蹤事已難。空擲一囊留幻跡,特遺奇賞在人間。
《盤谷春暉》:山抱溪流村抱花,春深處處綠楊斜。提壺挈馌供南畝,谷里多居隱士家。
《亢五高峰》:夭嬌游龍勢已窮,敢夸群玉一般同。若將五姥峰移到,極目寒云天地空。
《搖動怪石》:傳聞此地有仙山,怪石妝奇見兩問。一羽萬鈞焉可擬,巨靈神跡若為珊。
《石圃朝暾》:一上孤岑萬慮清,松濤鳥語雜溪聲。須知瑤圃千山外,欲種青芝是處行。
《降龍禪院》:山僧攜得白云歸,竹杖橫拖出翠微。猶恐毒龍降不住,故持缽扣莫教飛。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詩歌,南田還有一處白玉蟾在南田山留下了金丹派南宗道觀遺跡。據(jù)劉基研究專家劉日澤先生介紹,縣文保單位劉耀東故居左側現(xiàn)存的一小段土石殘墻,是白玉蟾建設南田金丹派南宗道觀——“白城”的城墻遺跡。南宋時,金丹派南宗道教宗師白玉蟾道長帶數(shù)十位弟子前來南田山傳教,游歷南田山后,發(fā)現(xiàn)華蓋山南麓地理位置向陽,溫和宜居,是傳教的風水寶地,于是在這里修建了南田金丹派南宗道教道觀。為了確保道士的人身安全,他在道觀的周圍加修了土石城墻。由于道觀是白玉蟾主持修建,又以城堡的形式面世,所以南田人稱“白城”,又因道觀地處華蓋山南麓,也稱“華陽”。遺憾的是道觀建成不久,白玉蟾便仙逝而去,因此他的金丹派南宗道教在南田山沒有剛剛開始傳教就急劇衰落下來。當然,現(xiàn)今能保存一段殘墻,已是不幸之幸了。
如果白玉蟾真的有在南田山活動的話,百丈漈作為南田山最好的景點,他應該是不會錯過的。至于何時體驗百丈漈和創(chuàng)作詩歌《百丈垂瀑》,尚待有心之士進一步考據(jù)。
——選自西部散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