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寧
基于“人”的不同層面,對于“學生究竟是誰”這個問題的認識似乎已經(jīng)得到了教師廣泛的認同。這方面的認識可大致歸納為三點:
第一,學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圈養(yǎng)的動物,更不是石頭或機器。對于這些有肉有靈的學生,教師首先應當考慮其作為人的需要,承認其作為人的權利,維護其作為人的尊嚴,尊重其作為人的人格。第二,學生是“處于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未成年人”,而不是身心發(fā)展已經(jīng)定型的成人。對于這些正在成長、渴望成長的學生,教師必須考慮其年齡階段特征,教育中應當循序漸進。第三,學生是在稟賦、個性及文化特性等方面有著自身特點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整體。對于這些千差萬別的學生,教師必須根據(jù)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當然,雖說上述認識得到教師廣泛認同,并不意味著教師總是能基于這一認識去設計、實施并評價教育活動。
與此同時,從學生的某些基本特性出發(fā),也能對學生究竟是誰的問題獲得相應認識。譬如,有人認為,學生同時存在著“向師性”和“獨立性”這兩重性。所謂向師性,是說學生都希望受益于教師,希望遇到好教師,期望得到教師的關注。所謂獨立性,是說學生都有獨立的傾向和要求,如果能自己解決問題,就不會向教師求助;教師無法代替學生去學習和思考,即便教師想教給學生什么,也必須經(jīng)由學生自己的獨立學習才能領會、掌握;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有其自身規(guī)律,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也就是說,學生既是依存之人,又是獨立之人。當然,隨著年齡階段的升高,學生的向師性和獨立性會發(fā)生此消彼長的變化?;趯W生的這種兩重性,教師一方面應當“該出手時就出手”,對學生給予及時雨般的關心、指導和幫助,另一方面則應當是“該放手時就放手”,把原本屬于學生的權利和機會、時間和空間還給他們。
……
此外,從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這一基本事實出發(fā),同樣有助于認識學生究竟是誰。在這方面,筆者有過探討,認為“學生是教師的雙重有恩之人”。一方面,學生不只是教師的教育對象,也是教師的學習對象,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尤其如此;教師不只是幫助學生“成人”,也在這種幫助過程中使自身不斷“成人”。因此,學生是教師的成長之師、有恩之人。另一方面,如同沒有教師就沒有學生一樣,沒有學生也就沒有教師。假如沒有學生可教,老師豈不要待崗乃至失業(yè)?沒有學生可教,學校的舉辦者(國家也好、私人也罷)又憑什么要聘用教師?因此,即便在教師養(yǎng)家糊口的經(jīng)濟層面,學生也是教師的有恩之人。意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教師不再一味地自視為“蠟燭”與“園丁”,并因此而以學生的有恩之人自居,而是感到學生對于自己也不可或缺,自己對學生也要有感恩之心。這種感恩之心也可成為教師對學生予以關心、指導及幫助的一種力量源泉。
……
當然,筆者也要申明:此處適宜一事一議。所謂“沒有教師就沒有學生,沒有學生也就沒有教師”這一邏輯雖然符合事實,基于這一邏輯提出的教師對學生也要有感恩之心,這一觀點雖然并無大謬,但這一邏輯顯然不可無條件地沿用于認識其他某些類型的人際依存關系,諸如醫(yī)生與病人、看守與囚犯等 ,那將會推導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來。
(摘自《呼喚教育回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