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俞
讀后續(xù)寫題,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根據事情的發(fā)展規(guī)律,把故事補充完整的寫作題型。作為一個新興的高考題型,讀后續(xù)寫題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項新的挑戰(zhàn)。如何讓學生在讀后續(xù)寫這個開放的語境中,較好地完成寫作任務并提升語言能力,值得每一個教師思考。本文將以筆者自己的一堂讀后續(xù)寫課為例,探析讀后續(xù)寫的教學策略。
一、以問促思,激活學生興趣
在選擇續(xù)寫材料時,教師考慮到高二學生現(xiàn)有的英語水平,選擇了一篇難度適中且比較貼近青少年生活的素材。原文的大致情節(jié)如下:夏日的一天,我和父親開啟了一場從未有過的旅行,我們來到了父親的朋友保羅叔叔家,在這里與叔叔的家人們喂雞、放羊,度過了非常悠閑且有趣的時光,我覺得父親和叔叔騎馬的樣子很酷,便請求同父親一起騎馬前往山里,保羅叔叔囑咐我們要沿著足跡走并且早點回來。接下來的故事內容需要學生續(xù)寫。
教師先與學生一起列出這篇記敘文的五個 W——who(我、爸爸、保羅叔叔一家)、where(保羅叔叔家以及山里)、when(夏日的一個下午)、what(我和爸爸去度假、騎馬)、why(爸爸想帶我體驗一個不一樣的假期)。理清了文本脈絡結構后,結合所需續(xù)寫的兩個段首句,教師可用幾個相關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激活他們對續(xù)寫下文的興趣。
根據段首句1 (突然,一只小兔子跳到我的馬前面)及時間線索詞 Suddenly,再根據文章最后一段的伏筆 Uncle Paul cried,“Don't be late for supper and keep to the track so that you don't get lost!”,請學生試回答以下問題獲取寫作要點:
① How? did? the? rabbit? react? when? it? suddenly jumped in front of my horse?
② How did my father react?
③ What happened next?
根據段首句2 (我們不知道在哪里,天漸漸黑了) 及時間線索詞 it was getting dark,并結合該句的迷路狀況可知,本段要續(xù)寫尋路過程,設想以下問題:
① How did I feel and what did Dad react?
② How did we find the way out?
③ Who may come to our rescue?
④ How could this paragraph be ended reasonably and creatively?
以上述問題為導向,給學生設置懸念,激活他們的思維,在思考中獲取更為合情合理的情節(jié)設計,也能激發(fā)學生更強烈的寫作動機。
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代入,尋找潛在線索
如果說教師是一部戲的“導演”,那么學生自己就是“演員”。教師可以賦予學生一個特定的角色,從這個角色出發(fā)進行代入,去體驗故事的發(fā)展與高潮及尋找潛在的線索。仍以此題為例,教師可賦予學生文中“我”的角色,讓他們探討故事的隱藏線索。
比如,學生 A 說從原文第三小節(jié)“My dad and I spent the night ...and water rolling down the river near- by.”可知保羅叔叔的小屋附近有一條小河,可以給下文“尋找歸途”提供伏筆。學生 B 發(fā)現(xiàn)第四小節(jié)“So, my dad and I put on our new cowboy hats, got on our horses...towards the mountains.”從這里的“horses”可以看出,“我”和父親是分別騎的馬,而不是同一匹,后面的續(xù)寫內容不可以與之相矛盾。
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并站在“我”的角度,續(xù)寫材料應采用什么樣的基調?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學生暢所欲言:“我”性格比較開朗,愛好冒險,所以下文續(xù)寫的基調應該是 adventurous、comfortable and exciting 。人物的情感變化應該是從 cheerful,de- lighted 變化為 worried 再到 frightened,最后解決問題后又變?yōu)?relaxed and happy。
在這個“角色代入”的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閱讀,搜索各種鋪墊和伏筆,尋求最合理的方式展開故事的情節(jié),課堂氛圍相當活躍。
三、引導學生打磨語言,培養(yǎng)遷移能力
一篇作文出不出彩,不僅僅依靠情節(jié),句式的豐富生動也很重要。教師可以列舉一些例子,帶領學生一起修改潤色,以達到增添亮點的效果。
比如,教師展示出一個中文句子“它毛茸茸的,有一身漂亮的棕色毛發(fā)”,學生A 將它譯成“It was furryand it had brown hair.”這時,教師提問:有沒有更好的譯法呢?學生 B:“該句可以使用 with 結構,變成 It was furry with a coat of gorgeous brown hair.使之讀起來不空洞乏味,更加生動?!?/p>
再如“盡管我們努力嘗試,但兔子最終還是不見了。”這句話,學生經過探討,把原先的譯文“Even though we tried our best, the rabbit escaped in the end.”改為“Even though we tried desperately, the rabbit was nowhere to be seen in the end.”使讀者更加有畫面感。
同樣,像“我嚇壞了,盯著爸爸,試圖從他那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句話,一開始被譯為“I am scared , and I stared at Dad, trying to seek a solution for the trouble from him.”句中應用了非謂語動詞,不失為一個好句子。但通過探討,學生覺得還可以進一步潤色,把它改寫為“Frightened, I stared at Dad, trying to seek a solution for the trouble from him.”這種長短句的交錯,使句子不繁冗拖沓,可讀性更強。
平時多進行句子潤色的訓練,會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模仿高級的句型和用法,在寫作時能活學活用非謂語動詞、with結構、倒裝句、強調句等,不僅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而且能給作文增添不少亮點。
總之,在讀后續(xù)寫的訓練中,教師作為“主導者”,應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激發(fā)學生的續(xù)寫興趣。教師還可采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幫助他們梳理結構、厘清人物關系并幫助他們融入相關角色,提升其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模仿優(yōu)美、地道的語句,從創(chuàng)作角度引導學生逐步把模仿語句內化為自發(fā)輸出。教師和學生都應當重視讀后續(xù)寫這種自主寫作模式,努力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體會到自己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提升他們在語言學習上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