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炳樂
中學物理是科學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它對人們了解客觀世界、學習探索世界的方法、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與責任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镀胀ǜ咧形锢碚n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將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素養(yǎng)劃為了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茖W態(tài)度與責任素養(yǎng),既是物理教學價值的深層次體現,也是物理學習的高層次追求。基于《標準》的指導,本研究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入手,分析了高中物理對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培養(yǎng)的現狀,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幾點策略,以期對深入推進高中物理課程改革、做好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培養(yǎng)提供一定指引。
一、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概念界定
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素養(yǎng)是物理學習的高層次追求,為明確其意涵,本文結合《標準》,從科學本質、科學態(tài)度、社會責任這三個方面進行界定。就科學本質而言,物理學科教育要反映科學的本質,在物理學科領域,對科學本質教育的開展與行進已有數十年歷史,科學本質也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當下,它已成為物理學科教師必須學習、探討,學生必須理解、掌握的內容之一。就科學態(tài)度說,可分為三種,一是研究物理及相關內容時表現出的情感,二是對物理研究時原有的認知成分,三是對待與物理相關的知識、實驗所作的反應、持有的態(tài)度,當前的物理學科教育較為重視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對態(tài)度缺乏一定的關注。就社會責任說,它是人在學習物理時必須承擔起的責任,包括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提高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等。
(二)高中物理中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作為《標準》中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高中物理中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正日益受到重視,并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其意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學生對科學本質有明確的認知,如知道科學知識建構以觀察和經驗為基礎、明確科學知識不是絕對真理等,在有了正確科學觀的基礎上,客觀地進行科學探究;其次,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踐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如節(jié)約資源、愛護環(huán)境、熱愛生命等。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融合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意涵,優(yōu)化課程標準、改善課程內容,提出行之有效的培養(yǎng)策略,以應對當下學生高中物理學習中面臨的相關問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高中物理對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培養(yǎng)的現狀
(一)學生方面
不同階段的高中生對物理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是不同的,其中,高二年級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水平略強于高一年級,原因在于學生經過一年的物理及其他學科的“熏陶”,對科學的認知更加深化,態(tài)度更加積極。相比之下,高三年級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水平呈下降趨勢,原因在于高三年級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課業(yè)任務繁重。學生自相對輕松的高一、高二升入高三,一方面要面臨更多的課業(yè)安排,如刷題、考試、模擬等,另一方面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會搶占學生的自習和課余時間,與物理學科相關的科學探究活動、物理實驗活動被大大壓縮,并轉化為了“在書桌前學習”,導致學生以疲憊甚至消極的情感去應付物理學科的科學探究活動、物理實驗活動。物理學科的科學性較強,需要借助科學思維、通過科學探究來解決問題,而上述活動的消失以及學生的消極情緒,都不利于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培育。
(二)教師方面
教師作為物理學科的傳授者,對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認知、落實,都會對學生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在認知上,好的物理教育應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責任擔當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讓學生擁有健全人格,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當下,高中物理教師普遍重視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教育,認為這樣能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并愿意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相關理念。但也存在一部分教師辨不清主次,優(yōu)先關注物理觀念、科學思維,最后關注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在落實上,真正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絕非易事,目前,大部分教師都在積極落實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教育,并能引入“說一說”“做一做”等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但也存在一部分教師缺乏合理方法,不能充分利用各類活動或閱讀材料,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
三、高中物理對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培養(yǎng)的策略
(一)做好榜樣示范
在對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培養(yǎng)中,教師做好榜樣示范功不可沒。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引路人,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被學生看到、被學生效仿,因此,在對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培養(yǎng)中,榜樣示范可以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為此,高中物理教師首先應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要意識到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對自身教學的實際意義,在教學中要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采取積極的教學手段,不斷滲透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教育。例如,在講授“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時,教師不能采用“單純教授+板書”的形式,而應準備好實驗器材,做好實驗規(guī)劃,扎扎實實做好實驗教學,與學生一起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特別是在使用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點時,要注意換上新紙帶,重復操作兩次,這樣學生就會注意到教師這一重復的動作,并分析其背后的物理理論和實驗知識。
其次,要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明確分數不是第一位的,物理學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通過加強師生溝通、積極聯系社會熱點等方式,激起學生對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教育的興趣與思考。例如,在講授“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時,就可以利用提問與溝通,先提問“汽車和火車同向行駛,速度都在增加,但速度增加的快慢不一樣,這是為什么?”來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再讓學生舉一些例子,說明“速度大”“速度變化大”“速度變化得快”描述的是三種不同的情況,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什么是“加速度”。
此外,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教師應利用自身的人格去感染學生,物理教師的知識越豐富、教學態(tài)度越嚴謹,就越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養(yǎng)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例如,教師在幫助學生解答有關電場、磁場的應用題時,也可能出現解錯的情況,這可能是存在推理上的錯誤,也可能是題目本身有問題。對此,教師應主動承認這一錯誤,并及時糾正,讓學生真正看到教師對物理、對知識及對學生的尊重。
(二)深化物理學史
高中物理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考能力要求很高,面對復雜的推理、繁多的公式,學生很容易產生枯燥無味之感,從而漸漸失去對物理的興趣,更不用提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培養(yǎng)了。對此,教師應利用好物理學史。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物理學史是人類探索物理世界的歷程,展示著物理學思想的發(fā)展和演進,能讓學生沉浸其中,感受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背景,理解物理學探究過程的有趣、特色與艱難,并逐漸認識科學的本質。教師應首先確定選題、選擇承載科學本質教育的物理學科教學內容,繼而檢索梳理相關物理學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再結合《標準》和學生實際、建構授課內容。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實施路徑后,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還要讓學生去觀察科學探究的過程,感受科學探究的多樣性,從而促進科學本質的教育。
以“天文學”為例,作為各門科學發(fā)展之始,在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之后,天文學的下一大步是由神圣羅馬帝國的開普勒(1571—1630年)邁出的,他的見解同哥白尼相同,并提出了著名的開普勒三大定律;接下來是意大利人伽利略(1564—1642年),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科學家,對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定律提出了質疑,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實驗。教師應向學生講述這一過程,指出物理學發(fā)展的艱難以及“一步一個腳印”,每一個后人的物理學發(fā)現就是在前人探索出的真相上實現的,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真實的物理,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進行科學本質教育。
(三)聯系社會生活
高中物理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培育應以回歸生活為目的。如果進行了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培育之后,學生不能將此運用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那么,此前的培養(yǎng)目的、培育方式方法都需要進行反思。在物理課堂滲透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時,教師除了要介紹相關的物理知識、前沿知識,還要有意地與生活聯系起來,培育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意識。如在講述“牛頓力學”時,可以用現實生活中的交通安全問題舉例,包括超速、不系安全帶、追尾等,這些不僅蘊含有豐富的力學知識,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還能讓學生從心底樹立起不超速、不酒駕、系好安全帶等安全意識,提高綜合素養(yǎng)。
而在遇到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或現象時,就應主動與物理學聯系起來,如《民法典》規(guī)定的嚴禁高空拋物,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思考一枚硬幣從18樓落下的問題,首先提問“硬幣是不是越落越快?”當學生經過爭論,達成一致后,再邀請一位學生回答“硬幣是越落越快,從哪里可以看出,硬幣剛離開18樓時幾乎是靜止的,落地前已經相當快”;待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再進行追問“只說硬幣越落越快,還不夠,誰能說出硬幣下落速度變化?”又有學生回答:“硬幣越落越快,就是它的速度正比于落下的距離。比如,它落下2米時的速度是落下1米時速度的兩倍?!逼渌麑W生接著回答:“我看是硬幣的速度正比于落下的時間,它下落2秒后的速度是下落1秒后速度的兩倍”緊接著,又有學生說“你們都說速度的變化,可是速度很難測量,還不如說落下的距離。比如,在第1秒內下落是距離是1,在第2秒內下落的距離就是2,在第3秒內下落的距離就是3,等等。我這個想法容易用實驗來檢驗。”學生熱烈討論,莫衷一是,最終由教師提議“明天在實驗室做實驗”,讓學生對速度、加速度、動能等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也讓學生進一步思考高空拋物對人可能造成的危險與傷害。
(四)強化科學實踐
物理學的發(fā)展,推動了工業(yè)、農業(yè)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的進步,引發(fā)了一次次的產業(yè)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技術的進步尤為物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更強大的手段,并引發(fā)人們對物理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從而反過來促進物理學的發(fā)展。實踐出真知,物理學作為實踐的科學,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強化物理實踐,讓學生課堂上進行真正的科學探究和深化科學的實質,學會用科學來解釋客觀事物??茖W實驗的具體流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一是學習核心知識,提升實踐能力??茖W實踐必須以知識為依托,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師要先夯實學生的物理學基礎,讓學生學會如何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從而能有準備、有方向地進行實踐。二是要界定探究問題,設計實踐方案。在進行科學實踐之前,教師要先把握好方向,讓學生知道自己要解決怎樣的問題,并對相關的實踐問題進行界定,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師也要給予適當的建議。三是進行實驗探究,分析實驗結果。在實驗探究中,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完成自己的任務,遇到不合理的實驗環(huán)節(jié)要及時調整,期間教師可在一旁觀察指導,對學生的實驗環(huán)節(jié)和數據進行分析指正。
例如,在講述“胡克定律”時,除了要講述相關的概念——物體在發(fā)生形變后,如果撤去作用力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就叫作彈性形變,實驗結果表明,彈簧發(fā)生彈性形變時,彈力F的大小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即“F=kx”,這個規(guī)律是由英國科學家胡克發(fā)現的,所以叫胡克定律。此次開展實驗過程如下:首先要準備好實驗器材,包括彈簧、鉤碼、試驗記錄表格、鐵架臺等,并向學生拋出問題“彈簧在彈性限度內,彈力大小與其伸長量有什么關系呢?”其次,進行實驗——將彈簧上端固定在鐵架臺的橫桿上,觀察彈簧自由下垂時下端所到達的刻度位置,然后在彈簧下端懸掛不同質量的鉤碼,設計實驗記錄表格,記錄彈簧在不同拉力下伸長的長度;再次,要求學生作出F-x圖像,以彈簧所受彈力F為縱坐標,以彈簧伸長x為橫坐標,建立直角坐標系,根據所得的實驗數據,在坐標紙上描點并作出圖像,并提問“由F-x圖像能得到什么結論?”通過這一實驗,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發(fā)展。
四、結語
總之,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是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對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論述了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教育的理論基礎與相關概念,分析了高中物理對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培養(yǎng)的現狀,提出應通過做好榜樣示范、深化物理學史、聯系社會生活、強化科學實踐,為做好高中物理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教育提供一定參考。
(劉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