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審美教育是指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讓學生可以對大自然、藝術(shù)文化以及社會生活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擁有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在語文的教學中,有很多關(guān)于美的素材,尤其是在語文古詩文的教學中更是將“美”的概念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古詩文教育對語文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在古詩文教學時引導學生領(lǐng)悟古詩文中的形象美、意象美和語言美。
(一)寫作背景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因參與范仲淹“慶歷新政”被貶謫至滁州做太守后次年而寫的一篇散文。當時,“西夏用兵,遼國欺凌,而冗兵、冗吏、冗費久成弊端”,由于朋黨之爭,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后來新政失敗,范仲淹等人先后被貶職。時歐陽修“知諫院”,為范仲淹等被貶慨然上疏,亦被左遷知制誥、知滁州?!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情此境,胸懷天下的歐陽修,縱使風光再美,滁州百姓安居樂業(yè),想到國家境況,他又不能夠真正的快樂起來,他的心境,就如《題滁州醉翁亭》所寫:“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山花徒能笑,不解與我言?!边@也正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失落感的呈現(xiàn)。
(二)寫作形象
歐陽修作《醉翁亭記》這篇文章時差不多40歲,但他在《醉翁亭記》中卻自號“醉翁”,展現(xiàn)的是個“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的老翁形象。作者為何要把自己刻畫得如此憔悴衰老?“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恰是“緣愁似個長”,明明未老卻號為“翁”,明明樂著而要謀醉,這樣的心跡,恰恰是難以言喻又隱藏不住的悲傷與無助,看似瀟灑豁達的風流姿態(tài)中,含蓄地流露出知己難覓的孤寂。在滁州城治理有成的那天,在春花絢麗、秋霜高潔的那年,想起國家前途、天下命運,太守與賓客觥籌交錯的熱鬧表象下,一絲隱隱的憂和冷,含蓄地隱現(xiàn)在字里行間。因此,從一個“醉”字,不應只看到歐陽修陶醉于山水、宴飲的表象,更應該體會作者更深層次的憂國憂民的悲壯情懷。而作為一位語文教師,也應當多一些對教材的探究精神,多一些對現(xiàn)成見解的質(zhì)疑精神,并在此基礎(chǔ)上來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教學。
(一)景物之描寫
通讀全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景物的角度是多變的:有全景,群山環(huán)繞滁州古城,諸峰青翠幽深,草豐樹茂;有特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醉翁亭“翼然臨于泉上”,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模糊到清晰,讀書的人就與寫文的人融合到一起去了。
景物描寫的對象是多樣的:有聲,山道盤旋,耳邊水聲潺潺作伴,哪兒還有疲勞,一個“漸”字寫盡水聲由隱約到澎湃的變化和游客急欲一睹芳容的渴望;有形,一個“瀉”字,賦予了水“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暗喻游客“山行六七里”之后見到如煙似雨、如龍似蛟的山瀑時的感情迸發(fā)。
(二)人事之敘述
歐陽修于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醉翁亭記》就寫于這一時期,而他作文時差不多40歲,根本談不上“翁”。那作者又為何要這么寫呢,其主要原因在《贈沈遵》詩中可以找到答案:“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痹瓉硎亲约号c朋友開的一個玩笑。不明就里的人讀“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往往會上他的“當”。
(三)情感之抒發(fā)
全文充滿了一種自信且自負的情調(diào)。“醉能同其樂”,我歐陽修喝喝酒,游游山,就能把滁州治理得安定團結(jié),國事就不在話下,不經(jīng)意地給排擠他的人一個反擊?!靶涯苁鲆晕摹?,酒后作文,照樣是驚世駭俗,也只有我歐陽修能寫出來。那得意洋洋,帶炫耀的樣子,別說“翁”,就是40歲的人也不該有。整個地將一個恃才傲世、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歐陽修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一)培養(yǎng)審美感知,品味古詩文中的語言美
語文課中的美是一種語言藝術(shù)的美,在培養(yǎng)學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的同時,更要教學生理解課文所用的精妙的語言藝術(shù)。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以生動優(yōu)美、精練含蓄的語言塑造深邃優(yōu)美的意境,尤其是古詩文,往往用有限的文字表達無限的內(nèi)容。美的語言可以給學生以美感。授課時要重視積累、感悟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要求學生對《醉翁亭記》加強朗讀,詩文語言鮮明的節(jié)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是詩文藝術(shù)不可或缺的審美要素。要讓學生有聲有色地朗讀,這樣才能渲染氣氛,激發(fā)情感,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又要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記憶、聯(lián)想和想象等能力,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要有意引導學生去品味清新、沖淡、沉郁、豪放、曠達、含蓄的不同語言,去感受不一樣的效果。
(二)培養(yǎng)審美想象,鑒賞古詩文中的意象美
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美育主要訴諸意象,因而要力求借助藝術(shù)形象來喚起學生的美感去欣賞美,古典詩文是中國文學中的瑰寶,受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影響,中國古典詩文總是傾向于把一切有形的事物和無形的意念,把空靈的意趣和復雜的情感寄托于可感的客觀物象之中,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所謂意象,就是文人以獨特的審美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出的具有雙重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耙狻笔俏娜酥饔^的一切意識活動,如情感、志向、認識、幻覺等;“象”是一切具有物理形態(tài)的客觀存在,常見的意象,如“花” “水”“月”“柳”等。而在《醉翁亭記》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要讓學生全面了解文中的意象和事物,來充分體會歐陽修所要抒發(fā)的真情實感。
(三)培養(yǎng)審美情感,感悟古詩文中的人格美
除了把學生帶進古詩文的美景中去,讓此情此景變?yōu)閷W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跳出教材,領(lǐng)會作者描繪意象的目的和課文的內(nèi)涵,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
如《醉翁亭記》中寓情于景的寫法,借助大自然的優(yōu)美景物寄托悲傷失落的心情,正是山水游記的傳統(tǒng)筆法。山水游記始于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是山水游記迅速發(fā)展的高峰期。作者真實的心理感受是被貶之后的幽憤不快。而對自然山水的游玩之樂,只是借以排遣孤獨寂寞的表象而已。深受柳宗元山水游記影響的歐陽修,寫《醉翁亭記》正是這種心理歷程的自然反映,只是在表達身世之感時,歐陽修更為含蓄,他對自己遭受不平待遇也很不滿,但這種不滿他從不直截了當?shù)乇磉_,而是通過對自己政績的肯定之中表達出來。
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要將“美”的概念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要將古詩文的審美教育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教師需要通過讓學生體會詩文中的音樂美、畫面美、情感美以及哲理美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念,通過我國優(yōu)秀的經(jīng)典詩文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最終升華學生的人格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