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億
為了提升詩句的表達效果,詩人常常會對其中的某一字進行精細且慎重的錘煉,使整首詩收到既簡練精美又富有創(chuàng)意、既生動形象又內(nèi)涵豐富的效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煉字”。
凝練是對詩歌語言的基本要求。古人作詩時,因字數(shù)受到限制,所以非常講究“字斟句酌”。無論是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還是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又或是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對于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也正是這種不肯將就、勤于打磨文字的精神,才使得那么多經(jīng)典佳句流傳于世,可供后人賞讀。
古人煉字,常常從以下幾個方向入手,我們來看——
1.抓景物特點。
抓住景物的特點來煉字,能夠準確表現(xiàn)出景物的特征。如《錢塘湖春行》中“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一個“亂”字描繪出早春時節(jié)春花初綻、欣欣向榮的景象,“淺”字則生動地展現(xiàn)出初春小草剛剛抽出嫩芽的情態(tài),突出了春草生機盎然的特點。這兩個字準確地將初春景物的特點描繪了出來:春花初綻,一片絢爛;綠草初生,似有若無。
2.巧用動詞和修辭手法。
詩人在煉字時,常常會選用動詞,以動寫靜或化靜為動,讓讀者眼前呈現(xiàn)動態(tài)的畫面。如《渡荊門送別》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繪出江水從蜀地進入楚地后一馬平川的特征。“隨”和“入”二字化靜為動,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描摹出一幅氣勢磅礴的畫面。
詩人有時也會借助修辭突出事物的特點。如《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爭”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早鶯人格化,幾只黃鸝在春日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和寶貴。“啄”字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燕子忙碌而興奮的模樣。這兩個動詞,描繪出一幅自然靈動的動態(tài)場景,生動地展現(xiàn)了早春的勃勃生機。
3.融入意境。
錘煉文字也可以融入意境,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意境優(yōu)美。清人黃培芳認為此句的妙處在于“‘直‘圓二字極錘煉,亦極自然”?!爸薄睂懗隽斯聼熤睕_云霄的勁拔,“圓”字寫出了落日在地平線的襯托下又大又圓的視覺感受。直的是煙,圓的是落日,和地平線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完美的大漠畫卷。一“直”一“圓”描繪出在蒼茫的大漠背景下,塞外壯麗獨特的景象,也體現(xiàn)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4.寄寓詩人的情感。
詩人的情感,有時就藏在某個字(詞)中,這個字(詞)有可能就是這首詩的“詩眼”。如《錢塘湖春行》一詩中,“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中的“不足”,就充分說明了詩人余興未盡,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抒發(fā)了對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愛與留戀之情。
除此之外,古人在煉字時,也會選擇形容詞、數(shù)量詞和色彩詞來表情達意。如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中的“千載”,讓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感受到歷史的縱深;而“空”字,則表達出一種孤獨寂寥的情感,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煉字是為了使表情達意更加準確傳神,但煉字不能脫離全詩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大家在進行詩歌鑒賞時,要做到“詩中煉句,句中煉字,字中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