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修龍
未到之境
唐代的岑參,有一首詩云:“田中開白室,林下閉玄關。卷跡人方處,無心云自閑。竹深喧暮鳥,花缺露春山。勝事那能說,王孫去未還?!庇岜菰?《詩境淺說》乙編這樣評價此詩: “嘉州詩筆壯健,此詩獨閑雅多姿。南方多竹處,日暮則棲雀爭枝,千群喧噪,詩用 ‘喧 字,較‘竹喧歸浣女之喧聲更為真切。凡詩用‘露字,如‘點點露數(shù)岫‘松際露微月‘寒塘露酒旂之類,皆有韻致。岑之‘花缺句,尤為秀俊。以之入畫,絕好之惠崇江南春也。”
當我讀到“花缺露春山”這一句唐詩,怎能不想到這年的新昌蟠龍山訪梅呢?
這年年底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下江南尋梅。
初下江南訪梅,是蓄謀已久的事情。有必要截一段我當時出發(fā)前的日記:“到杭州看梅花,早在數(shù)月前就計劃起來??嘤诿坊ㄩ_放的具體時間難于鎖定,不好定行期。一是今年閏九月,二是氣候多變,三是作為北方人的我,又不熟悉梅花詳細的生長規(guī)律。眼看大年趨近,寫《想見梅林》一篇,對今年就要看不到梅花訴說惋惜。但真到了年根兒臘月二十九,心里還惦著梅花,想來想去,便打電話給車前子兄,他說還在北京,沒回蘇州老家,因為身體有些小毛病。他說打探一下,然后給我消息。其實前一陣子電話里問過車先生,他說一時還不好講定,天氣變化無常的。后來又迫不及待地尋到在紹興新昌何國門的電話,打過去,何先生說,現(xiàn)在正是看梅花的好時候。我稍事考慮說,我可能要到初十前后去,他說那個時候來,梅就已經(jīng)過了盛期,看梅還是早來為好,有開有未開才好看,要是大半已開過,總是惋惜?!?/p>
這日是大年三十,九點許,早從京回到家鄉(xiāng)的我,便與夫人乘上了從邯鄲去往南京的唯一一趟火車。下午兩點四十九分開,次日凌晨四時到,車次K233。沒想到自己平生第一次在一年的年尾年頭要在外度過了。人們都在千里萬里地歸巢,我們卻是出行,這就有一些壯別的感覺在心里。
也是為了盡量不在節(jié)日里打擾朋友,我們先到超山、西湖、西溪尋梅,大年初四才去了新昌。
袁方勇先生真是雅人韻士,他的屋子獨立于田園之中,曰“蟠龍山居”。蟠龍山居有幾種菜蔬已在屋旁生長著,那邊又有麥田,一畦一畦,更在這四圍大山的懷抱里青蔥著,麥苗已要沒住老鴰,可以想見,這里的麥子會早于北方收割。
這里的一片梅林,一下車我就看到了,一片紅白的云在那里浮著,并不肯離去。梅林是在田邊的平臺上坡上。我們忙要去看。這個時候天欲晴不晴,空氣里透著絲絲清寒。剛剛雨止,地上是黃黃的泥巴,這里的泥巴卻是粘腳,走不了幾步就腳似榔頭,我們的步子開始沉重起來。何國門說:“我們這里的泥巴粘人,是不愿意讓客人離開的意思?!蔽骱臈盍诖猴L里,那千條萬條依依地拂著行人,有著無限留戀行人的情韻,這里的泥巴也真如這里的主人喜歡我們前來尋訪。這里的梅林,所不同者是幽靜,沒有游人。人道是“賞梅不問主人”,這里是賞梅不見游人。國門的夫人張斯鴻說:“現(xiàn)在是我們看梅花,以后發(fā)現(xiàn)的人多了,都來了,就成了梅花看人了。”這里的梅還有一個不同處,就是幾乎一色的江梅,也即野梅,又曰青梅,紅萼粉白的花瓣,梅子可以用來做酒。卻是未知何時便有了“青梅煮酒”的說法,“青梅煮酒”四字,無論聽起來或是看字面都是舒服,且有一些典雅滋味,典出何處呢?
梅園是清寂的,我們的到來是一種打破,也不知道這里的梅仙子們怎么看我們這些愛尋好事的人。這里的梅花,有的已繽紛飄落到地上去,這讓我有一些疼惜。大年是新的,梅的花朵竟有些耐心不夠。好在枝頭還有不少紅粒鼓脹著,給我們以希望。何國門說昨日去了天姥山,他吃過那里的梅花,有些甜滋滋的,說著竟歪頭唅住枝頭上的梅花又品嘗起來,并發(fā)表評論說,這里的有一絲絲青青的苦味。古人有沒有這個舉動以傳經(jīng)典?當年王羲之吃墨,今何國門啖梅,亦都是晉人風度。忽記起近看八大山人《致方士琯手札冊》,內(nèi)有“鹿村主人嚼得梅花”句。“嚼得梅花”之風雅,自八大已然,“嚼”字下得也好,其旁若無人狀,其陶陶然狀,大為可愛!
穿梅園,以下有坡又將梅林甩到山下去。對面是四明山,高入云端,山云罩住峰頂,看不到及天的路徑。
四明山,立在這里的梅坡上看,是在西北方向,就浙江而言,位置在浙江省東部的寧紹地區(qū),也稱金鐘山,跨越紹興的嵊州、上虞,寧波的余姚、海曙、奉化這五個縣市區(qū),主峰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境內(nèi)。據(jù)說有龍虎山的壯觀氣勢、兔耳嶺的怪石靈秀,有著“第二廬山”之稱,林深茂密,青山碧水,各種鳥獸出沒其間,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被譽為天然“氧吧”。唐代詩人李白、劉長卿、皮日休等曾為此地的山景美色縱情吟唱;明代詩人沈一貫有詩曰:“百年三萬六千日,古今圣賢皆詠畢。”
身在梅林的盡頭,在梅枝扶疏的缺露處,我看到了春山,這便是四明山。四明山我是不曾到過,那里的情形還沒有去體驗,沒有去認知。
身處之境,是花木之林,梅林。未到之境,是前方的春山,四明山。
當下之境,是今天。未來之境,是明天。四明山,是我期待的明天。
出處
宋人洪邁的《容齋隨筆》有一則:“王荊公集古胡笳詞一章云:‘欲問平安無使來,桃花依舊笑春風。后章云:‘春風似舊花仍笑,人生豈得長年少?二者貼合,如出一手,每嘆其精工。其上句蓋用崔護詩,后一句久不見其所出。近讀范文正公靈巖寺一篇云:‘春風似舊花猶笑。以‘仍為‘猶,乃此也。李義山又有絕句云:‘無賴夭桃面,平明露井東。春風為開了,卻擬笑春風。語意兩極其妙。”
這是在探尋一個“出處”的問題。王安石集過胡笳詞,其中有四句詩,一是“欲問平安無使來,桃花依舊笑春風”;一是“春風似舊花仍笑,人生豈得長年少”。這二者非一人之手,卻如出一轍,洪邁說前者當然是直接把唐人崔護“桃花依舊笑春風”那一句搬來,而后者一時未知出處。當洪邁讀到了本朝范仲淹靈巖寺中的一句“春風似舊花猶笑”,只是易了一個虛字,當然不是出處。后來好像是有了答案,亦可以追溯到唐人李商隱的“無賴夭桃面,平明露井東。春風為開了,卻擬笑春風”。這樣的答案是否確切呢?似乎還沒有更高明的解說。
1984年春節(ji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單位舉辦“迎春征聯(lián)”,其中有副巧嵌花木名的對聯(lián)斬獲一等獎,聯(lián)曰:“梅柳迎春,萬里東風綻桃李;椿萱含笑,一門和氣樂桑榆?!贝寺?lián)既要嵌入花木名稱,又要理達文通自然,殊為不易。而其中相對應的四個詞語皆尋典有自,此四者即“梅柳”“椿萱”“桃李”“桑榆”。
“梅柳”,典出唐人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巾。”
“椿萱”,語出《莊子·逍遙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币虼蟠婚L壽,古人用以比喻父親?!对娊?jīng)·衛(wèi)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薄爸X”同“萱”,“萱草”為忘憂之草,古人用以比喻母親。更見漢代牟融曾作詩《送徐浩》曰:“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
“桃李”,確切的要算典出漢朝《韓詩外傳》:“魏文侯之時,子質(zhì)仕而獲罪焉,去而北游。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得采其葉,秋得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后種也?!?/p>
這段話的大意是: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zhì)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人。后丟官只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fā)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yǎng)的人在他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后笑著對子質(zhì)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反倒要扎傷人。你過去培養(yǎng)、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yǎng)人才,就像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后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zhì)培養(yǎng)人才不當,是以后人就把培養(yǎng)人才叫“樹人”,把提拔培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叫“桃李”了。
“桑榆”,出自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p>
古語有云,英雄莫問出處,美人不問遲暮,出處,之于人,其實還是大可考究的。出生于平原的人,一生還是習慣于向著遠處望,這是因為,大平原地貌無遮無攔,自小生長于斯者,就長年習慣了極目遠眺,而易于遠思。生長于大山里的人,就習慣于向高處望,一山更被一山攔,他們也便習慣了一種精神,一種探求精神,探求未知,探求外面的世界。平原人,似多偏向習慣于沒有波瀾的生活狀態(tài);大山里的人,更愛搞出點兒動靜,更易于制造出一些壯懷偉業(yè)。
人,還是應該對于出處有所研究,有所重視,有所思考。就教育而言,數(shù)千年來,大多人才還是出在書香門第,有條件讀書,學而優(yōu)則仕,學成為官,干出一番事業(yè),于家于國,曰芝蘭玉樹,曰棟梁砥柱。
今日社會,于教育更是重視有加,從小抓起,參加這樣那樣的學習班,不止如此,每個孩子的家長也都被動員起來,積極配合老師,在家常年做起了“家庭教師”。國人這樣重視人才“出處”,亦是登峰造極,前所未有。
紡花織布
于靜夜閑看宋人洪邁的《容齋隨筆》,里面有一則詩話,說李賀的《羅浮山人與葛篇》“欲剪湘中一尺天 ,吳娥莫道吳刀澀”正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之句。我的思緒沒有停留在二者是否化用或是借用上,我在想,“并刀”的快利,是千年共識,用來形容一個人出手快,而且活兒做得又令人可圈可點是沒有問題的。杜詩是在贊一個人的山水作品畫得好,李詩是在詠一個人的布好衣也好。
于是,我想起了母親早年的紡花織布。
家里那臺織布機,好像是從奶奶手里接過來的。
這是我的判斷。因為那時候我還小,并不注意這些家里的事情。說是判斷,因為我伯母雙手關節(jié)有彎曲,大概是腱鞘炎吧,她自己不怎么織布,也都是幾個女兒織,后來幾個女兒都先后出嫁了,伯父又一直在外面工作,自己更不用織布了;而我們這院兒里,幾個男丁,更需要鞋襪衣裳,織布機分到我們這里便是順理成章的了。
母親年年要織布??棽嫉谝粋€工序是紡線,家里紡線的記憶,多是關于奶奶,因為我鬧不確切幾歲起就開始晚上住在奶奶家,第二天一早爬起來就匆匆上學去。夜里,我一邊寫作業(yè),一邊就聽奶奶在土炕后頭紡線,她左手里捏住一段兒花節(jié),右手就極嫻熟地搖紡車。我們冀南這里把紡車叫紡花車子,把紡線所用的棉花叫花節(jié)?;ü?jié)這名字現(xiàn)在想一想,也真是好聽,兩個字不論是分開還是合在一起,都是好聽,讓人無端就生出許多遐想,讓人想起春天,想起節(jié)日。花節(jié),是把彈好的棉花拿過來,放一個用高粱葶做的缸蓋,再弄來一根高粱葶,就一根一根地在上面搓花節(jié)。這也是技術活,沒有一定的功力是不行的,成手都是搓得又圓又勻?qū)?。女兒出嫁前都是要在娘家學會織布,伯母家的幾個姐妹就在奶奶這里首先練習搓花節(jié)。
我作為男孩子,就沒有義務學習這個,不過是出于好奇,就也在一旁觀看,看著看著,就情不自禁地要試一試,結(jié)果就惹得兩個姐姐一陣嘲笑,再看看我搓的花節(jié),有的地方露著個口子,有的就虛如薄紙。
我們這里稱紡棉花為紡花,這里省略一個字,我認為反倒是既簡約又好聽,也有一些詩意在里面。紡花也是需要技術的,我也試過,但不是把花節(jié)抽斷,就是把紡線擰成個粗繩子死在那里不動了,這還不算,常常右手里的紡車輪把轉(zhuǎn)了,左手里的花節(jié)還死死地捏在手心。奶奶不是這樣,隨著紡車輪子飛快地轉(zhuǎn)動,手里的花節(jié)會漸漸消失,鐵錠子上的穗子會越來越大。
母親紡線一般也在夜里。在忙了一天后,在家人的酣夢聲中,母親就開始了這項工作,因之我便目睹得少。
前些年,漂在北京,曾小住在宋莊畫家村,那里有一條街,多是手工產(chǎn)品,除民間的書畫外,農(nóng)家手工粗布以及用粗布做的衣裝也羅列其中。那一陣子,我離家鄉(xiāng)遠了,對粗布做的衣裝就愈發(fā)懷戀,買過那里的棉衣棉褲、單衣單褲,還專門買過幾丈漂亮的花色粗布收藏起來。那棉衣棉褲真保暖,那年比較冷,在雪天里,我卻渾身暖和。
經(jīng)過拐線、漿線、撈線、經(jīng)線、刷機子、掏繒、穿柱、綁機子這些步驟,就可以開始織布了??棽紵o非是經(jīng)緯的結(jié)合,上了機子的線叫經(jīng),還有一個緯,要放在梭子里,我們這里把梭子叫竄子。竄子在織布人的手里變魔術一樣,左右來回出沒,布便漸漸在人的身前誕生。
我們小孩子對漿線比較關注,原因是漿線要用白面漿水洗,洗下來的面筋,無論是過油煎炒,還是放在飯湯里煮,都是我們的最愛。
我們小孩子對經(jīng)線這一工作也是喜愛。愛的是那架勢,像打仗前,先把戰(zhàn)場擺開,要織多長的布,就會把線子拉多長,母親是主要的指戰(zhàn)員,也要有奶奶和鄰居來幫忙才能完成。戰(zhàn)場往往要擺到院外,有一次就擺到了胡同口,我們就會在戰(zhàn)場間隙追逐嬉鬧。這個時候,空氣中就會有一些清香的氣味兒彌漫著。這氣味兒其一就是麥香,大量的線子經(jīng)過麥面的漿洗,戶外的陽光一曬,麥香就會散發(fā)出來,彌漫在空氣里。這時候,我會停下腳步,小伙伴們也跟著停下腳步,不知是誰發(fā)出了一聲喊:“麥子的香氣!”大家就一齊喊起來:“麥香,麥香!”我的小腦袋里閃過那新夏的麥田,黃黃的麥田一望無際,有風吹動,麥香就向村莊里漫過來,于是,整個村子都無處不是麥香的天地。我們立足的那一瞬間,其實還有一種味道含混其間,那就是棗花的香氣。母親往往愛在棗花香的時節(jié)經(jīng)線上機子織布。
我喜歡看母親織布,竄子在母親的手里,像一條魚,在左右手間不停地過來過去,一雙腳也隨著雙手的節(jié)奏上下配合得很完美。前面的線輥在一天天變細 ,眼下的布軸在一天天變粗??棽紮C的聲響鏗鏘有力,就像莊稼人生活的節(jié)奏,堅定不移,一步一個腳印地重復不變,而又義無反顧。
這個時候,我的心緒會在母親手里的竄子聲中飄向遠方,飄到天上去,想起小時候母親給我講過牛郎織女的故事。
母親今年已八十五歲,不織布多少年了,就是能織布,也沒有人同意她上織布機了??棽紮C后來到了我的手里,傳給了她兒媳婦。村子里現(xiàn)在已很難聽到織布機的響聲了,我們家那臺機子,至今還被我遺棄于村莊里的房子中。唉,我那院子,西邊兒的房頂也開始塌了。
輕陰
張旭有詩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寫山居所見,城市中人,多不能明白。
也便想起早年的鄉(xiāng)居生活。
鄉(xiāng)間一年之中,天空是陰云的日子很多,春天就有不少這樣的日子。這個時候,天空就低了一些,潮潮的云氣漫在天際,有時候有風,有時候沒有風。漠漠麥田,一望無際,時而可以看到油菜花的影子,在某一處裝點著麥田。麥田的絕對規(guī)模與氣勢壓倒一切,只有樹木,在分割著麥田,像是在有意削弱麥田的霸氣似的。
這個時候,村子里的人,就在家里待不住了,一個兩個走出來,走在村路上向遠處望著,是望他家的田地,好久沒下地了,不知自家的田畝現(xiàn)在啥樣兒了。有時也向天空望一望,就覺得天際的陰云有一些濕意,也濕不到哪里去,倒是身邊的風有點清寒,那一點寒意讓人不由得就打冷戰(zhàn)。
有的麥田已經(jīng)澆過了,返青水上沒上過是很不一樣的,上過了的,麥苗就會支棱起來,一片片青盛,一夜兩夜之間就能見出高了那么一截兒,就像是人忽然得了什么鼓舞,精神立馬就不一般了。
這個時候,我也走在了村路上,肩上扛一把鐵锨,是一個十足的莊稼人。我家的麥子還沒有澆,我家常常比別人家的麥子澆得晚一些。而往往是,眼看就要去澆,雨就下來了,雖說春雨一般都不會大,但足以讓麥子接著長起來,就是上水,也是省水了。再說,春雨比井里的水好多了。
我走到了自家的麥地里,從這個地頭走到那個地頭,像一個沒事兒的人,把鐵锨插在田邊。鐵锨這個時候也沒有什么用處,僅僅是一個道具,僅僅為了成就一個莊稼人的形象似的,就如一個抽旱煙的人,煙袋總是要別在腰間。我家的麥子不好不壞,總之,麥子是返青了,入春新長上來的麥葉子是青生生的。
向東南望,那一片麥地,原有一處廢磚窯,不知多少年了,只剩下一個基座,基座就癱臥在一片破磚碎瓦間。小時候到那里玩過,遇到了蛇,我們就跑開了。聽大人們說,那里不遠處還有一座窯,是琉璃瓦窯,不知是哪個朝代的了,是我們韓家的一個本家的,也不知道叫什么。這個本家,在京城是一個官兒,修一條路,從北京一直通到村里來。父親說他小時候還走過這條路,就叫韓家路。“不走別人的路,不喝別人的水”,這是父親從老一輩兒那里傳給我的話。從京郊直到家鄉(xiāng),沿途打井,都叫韓家井,這會有幾口井呢?后來,磚窯也被鏟平了,那琉璃瓦窯我卻是從來沒有見過,問父親,他說也沒有見過?,F(xiàn)在早已什么都沒有了,只有一片片的麥田。
這時節(jié),天空的云氣更盛了,天空也好像更低了些,那濕意也好像又濃了,怕是要下雨了,忽然就想起張老師,他是我的初中老師,一個村兒的。這些天,他把我那本宋詞集子拿去了,好像是在學習填詞,反正春天里也沒有什么事情,不如回家喊他過來喝兩杯。
回家的路上,我才發(fā)現(xiàn)柳。這個時候,回望村子,柳把村莊喚醒了。這時節(jié),柳是村莊唯一的綠色,遠遠望著,村莊就被這綠霧裹著,整個村莊好像都在向上生長。這是柳樹們給我?guī)淼腻e覺,看來,春天的柳樹是有氣焰的,它們沒有聲音,只是向上生騰,然后就與天空融為一體。
天空暗了下來,雨正在形成。也便有一陣布谷的聲音從空中劃過。布谷聲不是只有春天才有,那些年,家里年年要在村后河邊種上一些瓜,什么瓜都有,那時我還在上學,放學了就幫家里去看守瓜園。剛下過雨的瓜園濕漉漉的,冷不丁,空中就傳來一聲又一聲布谷的叫聲,四下里尋,卻是不見蹤影。像是從前面的槐樹林里傳來,又像是從身后村莊里發(fā)出的聲音。大人都下地干活去了,只有我自己,守一個瓜園,我有些孤獨,這時,正好有布谷聲送來。
春天的雨,說不下就不下,還是有一個商量過程,不像夏天的雨,說來就來,招呼都來不及打一個,往往會把還在地里忙著沒有跑及的人們澆個透涼。待人從田里搖搖晃晃出來跑到半路,雨又止了。有一次,我去鋤一塊豆地,太陽毒辣辣的,沒有一絲風,汗水順著臉脖子往下流,這時候,北面天空上來一片暗云,這是我歇息時抬頭望見的,便覺得一絲絲清涼襲向心頭。我繼續(xù)低頭鋤起來,感到身邊慢慢就暗下來,當我再次望向那片天時,正有片片黑云涌上來,以已往的經(jīng)驗,會有大風大雨要來了。這時,遠處已有人已經(jīng)開始收工往回村的路上走,我也果斷扛起鋤頭往回趕。風,已經(jīng)在我們回村的路上刮起來,終于跑回了家,進了家門,我慶幸自己沒有被大雨淋到。
可是,大雨最終沒有下,連小雨也沒有下。我們被老天爺騙了一次,原來老天爺是一個大騙子。
肉是沒有的,炒一盤花生仁兒,春天里,韭菜是新鮮的,再炒盤韭菜雞蛋就可以下酒。這時,胡同里傳來一陣腳步聲,應該是張老師來了。回村時路過他家,已經(jīng)打過招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