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容
摘要:目的 探討肺康復護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氣管拔管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運用肺康復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jié)果 干預前,兩組的肺功能水平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FEV1/FVC、FEV1以及FV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ICU入住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干預前的血氣指標對比無區(qū)別(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氧合指數(shù)、PO2均高于對照組,且PCO2低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對氣管拔管后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運用肺康復護理模式,可以改善血氣指標,促進肺功能恢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值得推廣。
關(guān)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氣管拔管;肺康復
在呼吸系統(tǒng)中,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具有病程長、遷延不愈的特點,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據(jù)流行病學資料顯示,COPD在我國20歲及以上成人中的發(fā)病率為8.7%,其中年齡>60歲人群的發(fā)病率超過28%,已經(jīng)成為我國的一個重大疾病負擔[2]。在COPD患者中,呼吸衰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不僅加重患者病情,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前,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時,首選機械通氣。待穩(wěn)定病情后,則需要早期拔管,并且對護理有著較高的要求[3]。既往常規(guī)護理具有一定的被動性,無法滿足患者實際需求,護理效果較差。而肺康復能夠使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減輕,對病情進展進行控制,使COPD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運動能力提高,對促進患者康復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4]。因此,本研究對COPD患者氣管拔管后采用肺康復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如下報告。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年齡45~80歲,平均(62.4±9.6)歲;女性18例,男性23例。觀察組年齡46~82歲,平均(62.5±9.7)歲;女性16例,男性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COPD臨床診斷標準;均行氣管插管;無精神疾病;肢體功能和認知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失或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嚴重精神異?;蛘咭庾R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者;不符合相關(guān)標準。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即密切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指導患者嚴格按照醫(yī)囑要求服藥,對患者進行病房護理、環(huán)境護理以及健康護理指導等。
觀察組在上述護理的基礎(chǔ)上,行肺康復護理模式。(1)制定肺康復方案。根據(jù)GOLD指南要求,結(jié)合患者實際病情,制定針對性肺康復方案,包括社會心理支持、營養(yǎng)支持、健康教育、氧療以及運動訓練等多個方面內(nèi)容。
(2)實施肺康復方案。①心理支持。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全面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減輕患者負面情緒,運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給患者講解肺康復方案的相關(guān)知識,讓患者了解肺康復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使患者看到治療的希望,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②氧療。對于完成拔管的患者,立刻進行氧療處理,減少患者的再次插管率。同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血氣分析,給予患者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血氧飽和度,預防不良事件。③呼吸肌訓練:腹式呼吸。指導患者保持立位或坐位,一手在腹部放置,一手在胸前放置,保持胸部不動,腹部在呼氣時回縮,用力吸氣時對抗手壓,鼓起腹部。經(jīng)鼻深呼吸,利用縮唇動作進行緩慢呼氣,每次呼氣5 s,吸氣3 s,呼氣與吸氣比2:1??s唇呼吸。告知患者呼吸時閉口,利用縮唇做出吹口哨狀進行3~5 s呼氣,注意收腹,控制呼氣和吸氣時間比2:1,每次訓練20 min,每天4次。④行走訓練。每天在平地上步行5 min,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延長步行時間,一般為20 min,2次/d,并且在呼吸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下,加快步行速度。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肺功能,包括一秒率(FEV1/FVC)、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以及用力肺活量(FVC)。(2)對比血氣指標,包括氧合指數(shù)、血氧分壓(PO2)以及二氧化碳分壓(PCO2)。(3)對比兩組的住院時間、ICU入住時間、肺部陰影吸收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4)對比兩組患者經(jīng)過護理干預前后的SF-36指標改善情況,選擇生理機能、生理智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四個維度,每個維度0~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狀態(tài)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干預前的肺功能指標對比無區(qū)別(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FVC、FEV1以及FEV1/FV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后的住院時間指標比較
研究組ICU入住時間、肺部陰影吸收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指標對比(P<0.05)。見表2。
2.3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血氣指標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PCO2水平低于對照組,PO2和氧合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SF-36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生理機能、生理智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生理機能、生理智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COPD是具有破壞性的一種肺部疾病,其發(fā)展呈現(xiàn)出進行性特點,以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容易受到細菌、病毒感染而導致病情加重,對肺功能造成損害,影響患者預后[5]。肺康復干預在COPD中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開展科學、合理的肺康復訓練,滿足患者的通氣需求,增加毛細血管開放數(shù)目,增加肺血流量,加快肺循環(huán)血流速度,升高患者的氧合指數(shù)和PO2水平[6]。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改善患者的血流和通氣功能,可以增強氧交換能力和肺彌散功能,促進二氧化碳排出,從而促進肺通氣功能恢復。對比傳統(tǒng)的護理方式,肺康復措施強調(diào)病癥觀察和身心康復護理,滿足患者的機體改善的需求,可以鞏固臨床的療效,患者的康復效果理想。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的住院和ICU住院時間均較短,且肺功能和血氣指標改善明顯,說明肺康復護理模式的實施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結(jié)果表示觀察組患者的干預結(jié)果更好,患者的ICU、住院時間較短,這一原因是因為患者在良好的護理環(huán)境下得到了身體鍛煉,提升了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住院時間隨之縮短;臨床也能夠通過開展肺康復鍛煉,可以使患者的肌肉力量增加,患者呼吸肌肌力增強,降低PCO2水平,升高氧合指數(shù)和PO2水平,使患者的通氣功能得到改善,縮短住院時間,增強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改善社會功能和情感職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同時加強患者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指導,可以使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消除內(nèi)心的焦慮和恐慌,并且多關(guān)心和鼓勵患者,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但是肺康復護理開展時也要因人而異,需要調(diào)整頻率,預防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傷害。
綜上所述,給予氣管拔管后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護理模式,不僅能夠改善血氣指標,恢復肺功能,還可以使患者住院時間縮短,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崔麗華.肺康復護理對間質(zhì)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2,20(2):179-182.
[2] 葉丹,張虹霞,張選明.綜合康復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23):3557-3559.
[3] 李小俠,李靜,李欣.肺康復護理聯(lián)合分級運動肺康復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中的應(yīng)用[J].黑龍江醫(yī)學,2021,45(22):2362-2364.
[4] 張思圓,張琴,蔡宗鈺.時效性激勵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肺康復護理中的應(yīng)用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1,18(31):180-184.
[5] 徐亞琴.集束化肺康復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康復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分析[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21,27(20):3257-3260.
[6] 齊朝華,崔小艷.5E康復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yīng)用效果及對凝血功能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21,27(6):1042-1043,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