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財
閱讀訓練一
拔葵去織
公儀子①相魯,之②其家見織帛,怒而出③其妻;食于舍而茹④葵,慍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祿⑤,又奪園夫紅女⑥利乎!”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⑦其行而從其教民化⑧其廉而不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緩于誼而急于利,亡推讓之風而有爭田之訟。故詩人疾而刺之,曰:“節(jié)彼南山,惟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⑨?!睜柡谜x,則民鄉(xiāng)⑩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好邪而俗敗。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注釋
①公儀子:公儀休,春秋時期魯國人,官至宰相,因為清正廉潔、遵紀守法而流傳后世。②之:往,到。③出:遺棄;休棄。④茹:吃。⑤食祿:享受俸祿。⑥紅女:從事紡織、縫紉之類工作的女子。⑦高:尊崇,敬重。 ⑧化:感化,轉變人心。⑨民具爾瞻:人人都看著你, 表示地位顯赫,為眾人所仰望。具,通“俱”。瞻,瞧著。⑩鄉(xiāng):用作動詞,通“向”。
譯文
公儀子在魯國做宰相時,回到家里看見妻子織帛,非常生氣,休棄了他的妻子;在家里吃飯,吃到自家種的葵菜,氣憤地把園里的葵菜拔了,說:“我已經享受俸祿,還要爭奪種菜人和織布女的利益嗎?”古時候的賢人君子做官的都是這樣,因此百姓都尊敬他們的德行,聽從他們的教化,百姓受到他們廉潔的感化,就沒有貪婪卑鄙的行為。到了周朝末年,卿大夫就不大講求禮義而急于追求利益,失掉了謙讓的風氣而有爭田的訟事。所以詩人憎惡、諷刺他們說:“高高的那座南山啊,山石是那樣疊積;赫赫有名的師尹啊,百姓都在瞻望著您!”做官的人心向仁義,百姓自然就愛好仁義,風俗也就善良;做官的人愛好利益,百姓也就不正直,風俗就會敗壞。
【模擬演練】
(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之其家見織帛(? ? ? )
食于舍而茹葵(? ? ? )
故詩人疾而刺之(? ? ? )
民具爾瞻(? ? ? )
(2)請用“/”為文中畫線的語句斷句。
是 故 下 高 其 行 而 從 其 教 民 化 其 廉 而 不 貪 鄙。
(3)公儀休拔葵去織,向人們傳達一種什么樣的理念?
【參考答案】(1)往,到;吃;厭惡、憎恨;瞧著(2)是故下高其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鄙(3)為官者不與百姓爭利。
閱讀訓練二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③于道。居善地,心善淵④,與⑤善仁,言善信,正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道德經》
注釋
①上善若水:擁有最高修養(yǎng)的人就如同水。上,最。上善,即最善,喻指道家的“圣人”。老子崇尚水之德,此處以水的德行喻指“圣人”的德行。②所惡:厭惡的、不喜歡的,此處指不愿意居處的。③幾:接近。④淵:沉靜,深藏不露。⑤與:指與別人結交、相處。⑥政善治:為政善于治理國家并取得成效。⑦動善時:行動善于抓住有利的時機。⑧尤:責怪,怨恨。
譯文
擁有最高修養(yǎng)的人就如同水。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愿居處的地方,因此其境界很接近“道”。這類人,居處善于選擇卑下之地,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總能真誠、友愛、無私,言談總能恪守信用,為政總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正因為不與萬物相爭,也就不會引來責怪和怨恨。
【模擬演練】
(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上善若水(? ? ?)
故幾于道(? ? ?)
與善仁(? ? ?)
夫唯不爭,故無尤(? ? ?)
(2)請用“/”為文中畫線的語句斷句。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故 幾 于 道。
(3)老子認為最高修養(yǎng)的人應當具有怎樣的境界?你還想到哪些以水為喻的名言警句。
【參考答案】(1)最;接近;與別人結交、相處;責怪、怨恨(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3)擁有最高修養(yǎng)的人應該像水那樣,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妙筆點評】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英國作家瓦特·蘭德這首詩由楊絳先生翻譯,讓人過目難忘。要說不爭,老子和公儀休名列前茅,前者言高為師,后者行高為范,其言耐人回味,其行可圈可點。
不要以為公儀休拔葵去織有點小題大做,他確實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按常理來說,過日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沒毛病啊,應該傳為勤儉持家的美談才是,可身為宰相的夫人就不能想得太簡單,因為公儀休倡導“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當高官拿厚祿已得到大利益了,還要搶老百姓的小生意?大小通吃會導致極度的貧富不均,必然引發(fā)社會動蕩,歷史上多少農民起義都以“均貧富”為號召,天街踏盡公卿骨。不爭是居廟堂之上者的高尚修為,更是《道德經》里贊美的“上善”。老子以水為喻,說理淺顯如溪又深邃似海,讓“不爭”上升到一個哲學高度,生命智慧澤被后世。
古往今來,多少“不爭”之舉都留下良好的口碑——
樹前有不爭。北京109國道新線高速為繞開古樹群增修290米隧道,預算外增加的成本彰顯了一顆顆金子般的心。不與古樹爭路,才是對環(huán)境最實在的呵護。
巢下有不爭。河南新鄭一在建工地的基坑引來上萬只崖沙燕筑巢育雛,為保護燕子繁育,當地決定暫停施工,等雛鳥學會飛翔能外出覓食再說。不與小鳥爭,善舉引來一片喝彩聲——新鄭“是一座有愛的城”。
書中有不爭。一些愛惜自己羽毛的人“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隨心率性,本我如初,自在從容。比如《歸園田居》的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與朱元思書》的吳均窺谷忘返,《答謝中書書》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嶺上望云。山川太美,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路邊有不爭?!安AТ笸酢辈艿峦邪亦l(xiāng)3座收費站5年的經營權,2年內就回本,后3年可以凈賺1個億,結果他申請拆除——君子愛財不取之于道,不與百姓爭利。
電影《臥虎藏龍》里有句臺詞:握緊拳頭,手里什么都沒有;松開手,卻能擁有整個世界。有時候不爭并不意味著失去,反而是一種得到、一種成全。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少年有所爭有所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