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初中期,重舉業(yè),輕德性之風盛行,不良的社會風氣逐漸造成了當時童子“偷薄庸劣,日趨下流”的品行。王陽明基于社會大環(huán)境和自己的學說基礎,提出了獨特的童蒙教育思想。他注重童子的美育和德育,倡導通過歌詩、習禮、背書誦書等方式“宣其志”“存其心”“開其知覺”“涵養(yǎng)其方”,從而幫助童子走上自己的“格物致知”之路。在教學中,王陽明主張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個體差異,提出“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應該“隨人分限所及”。王陽明的童蒙教育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值得廣大教師探究。
【關鍵詞】童蒙教育;德育;美育;歌詩;習禮
作者簡介:穆栩樟(1990—),男,廣東省惠州市華潤小徑灣貝賽思國際學校。
我國自古重視兒童的家庭教育,古代的家庭教育方法與經驗通過家訓、教子文等形式流傳下來。如《誡子書》(孔臧)、《命子遷》(司馬談)、《顏氏家訓》(顏之推)等。隋唐以后,科舉制度以及學校教育體制進一步完善,此類訓蒙著作更是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各類童蒙教材相繼問世,如家喻戶曉的《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還有諸如《小學》(朱熹)、《名物蒙求》(方逢辰)等。發(fā)展到明代,童蒙教育已經打下了堅實的教育基礎和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同時出現了一些問題,當時的童蒙教育在內容上較為單調乏味,在教育方式上也不得其所。王陽明認為,學生上學“如囹獄而不肯入”,對待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為此,王陽明提出了自己的童蒙教育思想,分散在其論述的《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示憲兒》《教約》《教條示龍場諸生》《興舉社學牌》《牌行南寧府延師設教》等文章當中。
一、王陽明童蒙教育目標與教學原則
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的開頭,王陽明對童蒙教育的目標做了詳細的論述:“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yǎng)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fā)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王陽明認為,教育童子,是要教人倫道德,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專門的功課,把陶冶志意、養(yǎng)成德行、發(fā)展知覺等作為培養(yǎng)童子的具體方法。這與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王陽明看來,“致良知”是第一要義。對于兒童,可不必天天強迫其“記誦詞章”,要通過不同的課程來發(fā)其志,導其禮,開其智,涵養(yǎng)其“良知”,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這樣的教育目標設定與當時的教育背景息息相關。明代前中期,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明成祖朱棣大力推崇程朱理學,組織編纂了《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科舉“參考書目”,令在校生員人人誦習。不僅如此,在科舉的答題格式方面也做了嚴格的限制,科舉答題需用八股文,所答內容必須符合程朱理學對經典的解讀。在這樣的“應試”教育背景下,社會風氣出現了嚴重問題,“士皆馳騖于記誦辭章, 而功利得喪分惑其心,于是師之所教,弟子之所學者,遂不復知有明倫之意矣。”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忠信廉恥之風逐漸式微,人與人之間多猜忌,少信任,導致世風日下,教育被裹挾。若想改變這樣的現狀,從最容易改變的兒童開始無疑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從小培養(yǎng)兒童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德性,涵養(yǎng)其品行,其長大自然能品行端正,有禮有智。
在教學原則方面,王陽明充分認識到了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規(guī)律?!按蟮滞又椋瑯锋矣味鴳劸袡z,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眱和窍矚g嬉戲玩耍而不喜歡被束縛的,就像草木萌芽,如果能順其天性,草木便可茁壯生長,如果總是壓制摧毀,草木則會枯萎?!敖窠掏樱厥蛊溱呄蚬奈?,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鼓勵式的教育可以使兒童心生歡喜,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王陽明認為“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以適合兒童,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式進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時,王陽明還認識到每個兒童都存在著個體差異,于是他提出“隨人分限所及”的教學原則,符合現代教育學中的量力性原則,充分順應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兒童的性情和實際接受能力。
二、王陽明童蒙德育與美育思想
王陽明的童蒙德育思想非常注重兒童的心性訓練?!傲⒅尽痹谕蹶柮鞯牡掠枷胫惺欠旁诘谝晃坏?,他認為,“志立而學問之功已過半矣”,只要志向立下了,學習自然不愁。“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勞苦無成矣?!薄爸尽笔恰皩W”的根,沒有“志”的學習就像是沒有樹根的樹,任憑教師如何培養(yǎng)灌溉,終究都是勞無所成。王陽明對德育的重視可見一斑。除了“發(fā)其志意”的德育理念,在教學計劃中,王陽明還設置了“考德”的內容,即詢問了解對于德行的踐行情況,不僅讓他們知德,還讓他們行德。每天清晨在兒童行禮完畢之后,王陽明都要進行“考德”,依次詢問學生在家里是否長存“愛親敬長之心”,有沒有認真并不懈怠地去踐行;有沒有冷的時候讓父母溫暖,熱的時候讓父母涼快,夜里讓父母睡得安穩(wěn),早上向父母問安;在街衢行走的時候,有沒有保持禮節(jié)和風度;言行舉止有沒有欺騙,是否長存忠信篤敬之心?問完這些問題之后,每個學生都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并在接下來的課程部分針對學生沒有做好的德行進行強化的講解,這是王陽明將德育落實到生活中的體現,這也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童蒙德育方面的體現。
在童蒙美育方面,王陽明特別注重兒童的情感教育。首先,在課程設置上,王陽明提倡“歌詩”之教,即通過歌詩的方式讓兒童體驗情感,宣泄情感?!肮史舱T之歌詩者,非但發(fā)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滯于音節(jié)也。”在詠歌中疏導兒童憤怒或者壓抑的情緒,使兒童的內心始終保持歡喜與澄明。除了讓兒童宣泄消極的情緒,王陽明還提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多注意兒童的情感,順應兒童的情感來進行教學。王陽明要求教師在教育兒童的時候要“責善”,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喜好,用“婉曲”的方式進行教育,減少兒童在受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怒氣,讓兒童“有所感而無所怒”。如果教師一上來就指責痛斥,讓兒童無地自容,兒童就容易升起“愧恥憤恨之心”,雖然行為上可以做到改正,但心性上“使為惡矣”。王陽明提出:“前輩之于后進,無不欲其入于善,則其規(guī)切砥礪之間,亦容有直情過當者,卻恐后學未易承當得起;既不我德,反以我為仇矣,往往無益而有損;故莫若且就其力量之所可及者,誘掖獎勸之。”教師的理解可以讓兒童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錯誤,教師對兒童不能責之過度,應該根據其個人的情況適當給予一些鼓勵。如果不注重兒童的心理與情感狀態(tài),則很可能導致兒童對教師的反感和厭惡。F49E27F6-7601-41AE-9654-FB5951763E76
三、王陽明童蒙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
王陽明每天進行的第一項教學內容是“考德”,然后是“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痹谡n程設置方面,王陽明充分照顧到了兒童注意力不易持久和活潑好動的特點,不斷變換教學內容,將各個教學科目按照動靜的特點交叉進行。背書誦書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部分,王陽明認為讀書之教不但能“開其知覺”,同樣也能夠在反復誦讀當中培養(yǎng)兒童的性情,消解其性格中鄙吝粗頑的部分,涵養(yǎng)兒童的童心。對于讀書教學,王陽明認為對待兒童讀書,貴精不貴多,應該根據每個兒童不同的資質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學習兩百字的,不必教滿兩百字,要使兒童始終保持精神有余的狀態(tài),這樣他們就不會厭惡學習。在讀書的時候,教師需要要求兒童專心致志,口心一致,逐字逐句反復地讀,久而久之,兒童便自然能將讀書所學的知識內化,做到融會貫通。
背書誦書之后,教師要組織兒童習禮,“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蓖蹶柮髡J為,習禮之教不僅能夠整肅兒童的儀容儀表,而且作揖行禮還能讓兒童在屈伸的動作當中強健筋骨。習禮課也有其特定的要求:“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jié),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體貌習熟,德性堅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間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余皆就席,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四班遞習于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于書院?!痹诹暥Y的過程當中,兒童首先要保持嚴肅且平和的心態(tài),端正自己的儀容,從容不迫,不驕不躁,不拘謹也不放蕩。這樣久而久之,兒童自然會在體貌上有所改變。習禮還可以配合著讀書訓練兒童的德性,將知與行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兒童習禮課還有一項特殊的規(guī)則,即有人習,有人觀。這就保證了習禮的質量,在有人觀看的情況下,習禮的兒童自然會更加認真,與此同時,觀看的兒童也能通過觀看了解動作或者檢驗自己的動作是否符合規(guī)范。在每個班都學習完之后,每月的朔日和望日,兒童齊聚書院一起習禮,這也體現了王陽明童蒙教育的群育思想。
在習禮結束之后,兒童將繼續(xù)讀書,然后歌詩,歌詩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課程,也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tǒng),《左傳·襄公十六年》即有“歌詩必類”的記載。王陽明要求歌詩課程“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jié)調,勿躁而急,勿蕩而囂,勿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备柙姷臅r候,兒童同樣要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平心靜氣,清朗聲音,平衡好音調,不急不躁。通過歌詩兒童能夠精神宣暢,心平氣和。和習禮一樣,歌詩也是需要有人歌,有人觀,原理和習禮類似。
四、總結
王陽明的童蒙教育思想極其重視兒童的心性訓練,這與他個人一貫的思想主張是一致的,他認為兒童應該通過歌詩、習禮、背書誦書等方式“宣其志”“存其心”“開其知覺”“涵養(yǎng)其方”,從而走上“致良知”的道路。在王陽明看來,其他的知識積累,詩文學習的目的都是起輔助培養(yǎng)兒童心性的作用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順應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個體的差異,不要實施“填鴨式”教學,兒童能學兩百個字,就教他一百個字,要讓他們沒有心理負擔,始終保持愉悅,這樣才能達到培養(yǎng)兒童健康人格的目標。在教學重點上,王陽明特別重視童蒙的德育和美育,通過歌詩和習禮,“發(fā)其志意”,讓兒童宣泄情感,“德性堅定”。知與行在王陽明的童蒙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讀書與“考德”,讀書與習禮,這些課程的設置都是將知與行統(tǒng)一起來,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在課程設置方面,王陽明也做到了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注意到了他們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的特點,將動靜不同的課程穿插進行,讓兒童手腦并用。
王陽明的童蒙教育思想最大的特點是認識到了兒童的主體性,正如近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兒童智慧的起源》一書中提出,經驗的客觀性是調節(jié)作用和同化作用協(xié)調的成就。也就是說,經驗是主體的智慧活動結果,而不是原始材料從外界強加給主體的。王陽明的童蒙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與此是一致的,教師要把外界客觀的知識納入“良知”這個大的系統(tǒng)中來。總的來說,王陽明注重研究兒童心理特性與興趣的教學,以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他將兒童的德、智、體、美、群諸育有機結合起來,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分析和運用兒童教育的因素,對后世具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陽明.傳習錄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呂福松,盧劍.傳統(tǒng)與變革:王守仁兒童教學法剖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08):11-12,46.
[4]肖慶慶,馮文全.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對小學德育改革的啟示[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12(01):65-68.
[5]胥青云.王守仁兒童教育思想新探[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7:44-52.F49E27F6-7601-41AE-9654-FB5951763E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