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若星,李彥杰,張志鑫,秦合偉,趙 晶,任 錕,邵慶敏
(河南省中醫(yī)院康復科,河南 鄭州 450002)
腦卒中恢復期下肢痙攣是腦卒中后較為常見癥狀,同時伴有運動協(xié)調和控制能力障礙[1]。中醫(yī)認為,風中于經(jīng)則身體重著、步履艱難,風中于絡則肌肉麻痹、指趾麻木,治療當以養(yǎng)血祛風、通經(jīng)活血為主[2]。麥粒灸具有熱力深透的優(yōu)勢,能夠對患處形成持久溫和的刺激,從而達到溝通陰陽、激活經(jīng)氣的效用。養(yǎng)血柔肝湯具有養(yǎng)血補肝、活絡經(jīng)脈、溫經(jīng)解攣的效用。研究表明,養(yǎng)血柔肝湯具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運動神經(jīng)元康復,改善肌肉痙攣的作用[3]。本研究用麥粒灸聯(lián)合養(yǎng)血柔肝湯治療腦卒中恢復期下肢痙攣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共98例,均為河南省中醫(yī)院康復科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31例,女18例;年齡48~79歲,平均(60.2±10.6)歲;病程1~6個月,平均(5.3±2.4)個月;腦出血19例,腦梗死3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50~78歲,平均(59.5±11.4)歲;病程1~6個月,平均(5.2±2.5)個月;腦出血17例,腦梗死32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4],并經(jīng)臨床診斷為腦卒中恢復期下肢痙攣;②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中關于中風的診斷標準[5]。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全體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影響運動神經(jīng)功能和肌肉運動功能的疾?。虎诎橛袊乐匦母畏文I等臟器官疾??;③精神障礙。
兩組均用養(yǎng)血柔肝湯。白芍15g,熟地黃30g,枳殼10g,當歸15g,枸杞子15g,鹽女貞子15g,甘草5g。心情煩躁加梔子10g、桂枝10g,大便秘結加大黃10g,杏仁10g,肢體麻木加絲瓜絡10g,雞血藤10g,語言不利加石菖蒲8g,遠志10g。日1劑,水煎至400mL,分早晚2次飯后服用。連續(xù)服用4周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觀察組聯(lián)合麥粒灸治療。取三陰交、厲兌、涌泉、大敦、隱白、至陰、足竅陰,患者仰臥位,每次治療選取兩個井穴,選定穴位后,用少量萬花油涂抹穴位表面皮膚,以增加吸附作用。然后用優(yōu)質艾絨搓制成粗0.3cm、高0.3~0.4cm的圓錐形艾柱,放置于所選井穴之上,用線香點燃艾柱后,密切關注皮膚表面及表情反應,若出現(xiàn)明顯疼痛和高溫反應,則立即將艾柱取走,并再次為穴位表面涂抹少量萬花油,避免燙傷,每次艾灸每個穴位2~3回,日1次,1周5次,連續(xù)治療12周。
肢體痙攣程度評定:用改良Ashworth評分法進行下肢痙攣程度評定。共分5個級別。0級為沒有肌張力增高現(xiàn)象,不計分。1級為有輕微肌張力增高,受累部位的活動關節(jié)在做被動伸展和屈曲時,有“卡住”或“突然釋放”的感覺(計1分)。1+級為下肢肌張力稍有增高,活動時關節(jié)有輕微卡住感,在剩余活動關節(jié)范圍內往往伴有最小阻力(計2分)。2級為下肢肌張力明顯增高,受累部位被動活動已經(jīng)較為容易(計3分)。3級為下肢肌張力嚴重增高,被動活動十分困難(計4分)。4級為受累部位基本僵直,被動活動難以開展(計5分)。得分越高表示肢體痙攣程度越嚴重。
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ugl-Meyer量表評定肢體運動功能,包括下肢17項內容,共計34分,以滿分為運動功能正常,30~33分為輕度運動障礙,20~30分為中度運動障礙,14~20為明顯運動障礙,14分以下為嚴重運動障礙。
神經(jīng)缺損程度評定:采用CSS量表評定神經(jīng)缺損程度,共包括意識、語言、面癱、水平凝視功能、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六大項,總分30分,以0~10分為輕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10~20分為中度,20~30分為重度。
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shù)量表評定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穿衣、進食、洗澡、修飾、大小便控制、床椅轉移、如廁、平地行走、上下樓梯10個項目,總分100分,滿分表示生活能夠為完全自理,61~99分為輕度生活障礙,41~60分為中度生活能力障礙,40分以下為重度障礙。
用SPSS 23.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痙攣程度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痙攣程度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痙攣程度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9 2.35±0.36 1.41±0.34*對照組 49 2.37±0.38 1.85±0.32*t 0.267 5.960 P 0.79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9 17.22±2.58 26.51±5.11*對照組 49 17.36±2.62 22.78±4.65*t 0.267 3.414 P 0.790 0.001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比較 (分,±s)
注: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9 18.46±3.75 12.26±2.42*對照組 49 18.72±3.94 15.27±2.33*t 0.335 5.667 P 0.739 0.000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shù)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shù)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shù)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9 48.64±9.58 60.32±8.71*對照組 49 48.33±9.46 54.14±7.95*t 0.161 3.314 P 0.872 0.001
肢體痙攣屬中醫(yī)“痙證”“筋病”范疇。中風后氣血運行失調,筋脈受阻,虛邪偏客于半身,真氣去,邪氣存,邪氣阻于陰蹺脈或陽蹺脈,致使肢體內側或外側產(chǎn)生攣急[6]。養(yǎng)血柔肝湯方中白芍、熟地黃、鹽女貞子活血化瘀、柔養(yǎng)肝體,枸杞子、當歸養(yǎng)氣補血,枳殼通氣活絡,甘草調和諸藥。麥粒灸能夠通過刺激肢體穴位,達到活血通絡的目的,并有助于降低患側的肌張力,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麥粒灸聯(lián)合養(yǎng)血柔肝湯治療腦卒中恢復期下肢痙攣能有效改善肢體痙攣程度,提高肢體運動功能,減輕神經(jīng)缺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