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王林
“教學解讀”是一個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概念,它不同于文學研究中的“文本解讀”。“教學解讀”強調(diào)必須使學生的思維深度參與閱讀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力求在對課文的解讀中形成新的認知和建構(gòu),從而在閱讀中實現(xiàn)新的自我超越。正因為“教學解讀”把學生的“讀”和學生的“學”作為教學的關(guān)注對象,所以它強調(diào)對文本的解讀不是教師個人的解讀行為和視角,而是學生的解讀行為和解讀視角?;诖?,筆者將“教學解讀”解釋為:“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在共同的閱讀空間,以普遍的共同認知為基點,以課文的意義為對象,以通行的邏輯規(guī)則和教學方法為手段,以語文課程目標約定的范圍為解讀邊界,以積累學生閱讀經(jīng)驗,提升學生語感,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并進行文化傳承為目的的有效闡釋活動。”它強調(diào)解讀“以課文為對象,探尋課文中既有的自在意義,課文及其中的意義是解讀活動的對象和目標,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課文的語言、結(jié)構(gòu)、思想、情感、背景、手法、技巧、風格及作家等,通過對這些要素的分析,最終讀出課文的意義”?!逗商猎律肪幣旁诓烤幷Z文教材必修上的“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wù)群,從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看,學習這篇課文,首先要求學生能夠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對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shù)價值有獨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從而獲得真切的閱讀審美體驗。具體到《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學生作為第一次閱讀本文的讀者,首先必須讓他們讀出朱自清先生在這篇散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然后感受這篇課文的表現(xiàn)手法和文辭之美。對此,我們首先通過語言、結(jié)構(gòu)及寫作背景等路徑來探尋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即文章的主旨,然后實現(xiàn)其他閱讀目標。
文本是語言的編織物,而語言不僅是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習得的對象,它也是師生進入文本的唯一路徑。從教學的角度看,要讀懂《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文章開頭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理解課文的關(guān)鍵,它是文本的切入口。在行文思路上,這一句是夜游荷塘的緣由,作者因內(nèi)心“不寧靜”便產(chǎn)生了尋找寧靜的念頭,于是,他“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總該”,在這里有“必定”的意思,作者認為,今晚的荷塘在這皎潔的月光之下,不論怎么樣,必定有一種不同于往日的風貌,因此,“總該”表現(xiàn)出了作者對通過“另有一番樣子”來消除內(nèi)心“不寧靜”的期待。
在“幽僻的路”上,作者的心情顯然是輕松的,他覺得“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這句話其實是前后矛盾的,“月光也還是淡淡的”的“也還是”說明月光跟往常一樣。但“雖然”跟平日一樣,作者“卻”感覺“很好”,這表明作者為尋找寧靜已換了一種心境。他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背著手”和“踱”都是一種悠閑輕松的姿態(tài),從行為上看,作者的心態(tài)比較放松,處于閑適的狀態(tài)。于是,他覺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里,“到了另一個世界里”照應(yīng)了前文作者希望荷塘“另有一番樣子”;“好像”“也像”“覺”,這些主觀判斷性詞語,不一定是客觀真實的狀態(tài),他覺得那片天地屬于他,他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而身處另一個世界,是個自由的人,這都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鞍滋炖镆欢ㄒ龅氖?,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蹦切┳屓恕安粚庫o”的事“現(xiàn)在都可不理”,“不理”并不是沒有,而是暫時將其擱置,不去想它。同時,這里的“且”,既有“姑且、暫且”的意思,又有“將要、馬上”的意思,說明作者要暫且放下那些讓他煩心的事情,馬上享受眼前的荷香月色了。至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已經(jīng)為尋找寧靜做好了身心的準備。
文章的第四段,主要對荷花、荷葉進行描寫,這是一段非常經(jīng)典的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在這一段生動的文字中,我們通過“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微風過處”“一絲的顫動”“縷縷清香”等詞語,發(fā)現(xiàn)作者被荷塘的另“一番樣子”所吸引,觀察得非常仔細。花的形態(tài)被他看到了,微風吹過的細微變化被他捕捉到了,若有若無的香氣也被他聞到了。這說明作者此刻的內(nèi)心是平靜安寧的,因為只有安寧平靜的心才能感受到如此細微的變化。此時,作者已完全陶醉在眼前的荷塘美景之中,他不惜運用疊詞、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來極力描寫這美好的景色,這種不厭其煩地運用多種手法對荷塘進行描寫,正是作者放松心靈、沉醉其中的表現(xiàn)。從作者細致而生動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僅找到了寧靜,而且還流露出找到寧靜后淡淡的喜悅。
這一段是教師們在閱讀教學課堂上特別用力的一段,很多教師會幾乎用一堂課的時間來分析這一段,講修辭、語句、描寫等。其實,從文章的整體及對意義探究的角度來看,這一段并不是閱讀的關(guān)鍵。
到了第五段,作者繼續(xù)寫道: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一段被很多評論家和文學研究者詬病,認為作者的景物描寫很不和諧,給人雜亂的感覺。我們且從探尋意義的角度來對這一段和下文進行解讀。
這里,從“靜靜地瀉”“薄薄的青霧浮起”“像籠著輕紗的夢”可以看出,作者依然沉醉在荷塘的美景之中,他看見了月光“靜靜地瀉”,“瀉”的動態(tài)很細微;又看見了很薄的“青霧”緩慢地“浮起”;他很享受,有一種“夢”境般的感覺。此時,作者的內(nèi)心依然是寧靜的。
但在這優(yōu)美而舒緩的景物描寫中,作者忽然插入一句評論:“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但”字的轉(zhuǎn)折,打破了平靜的夢境,“我以為”是評價、判斷性的語言,這突兀的議論,把讀者從幽靜迷蒙的意境中喚醒,也表明作者從夢幻中清醒。接著,作者又繼續(xù)寫景,但在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中,突然又來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鬼”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的驚悸和波動??山又?,又是平靜的景物描寫。
教學中,這些看似與文章語言風格和所描寫的環(huán)境不和諧的語句,恰恰是觀察作者內(nèi)心情感波動的窗口,非常值得分析。這里,我們可以觀察到作者內(nèi)心里平靜中的不平靜,它不像第四段那樣完全處于沉醉的狀態(tài)。這兩次短暫的清醒,似乎是文章開頭那讓作者“不寧靜”的煩心事又在作祟。
到了第六段,文章的寫景已不是純粹的描寫性語言,而是把寫景和議論結(jié)合起來。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里,“都是樹”“楊柳最多”“特為”“乍看”“辨”“只有些大意罷了”“最”“數(shù)”等詞句,都帶有清晰的判斷和思考,作者已不是前文中的享受美景,而是在觀察評價美景,他處于完全清醒的精神狀態(tài),他一邊描寫一邊評論,以至于最后把自己的情感也加了進去:“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边@里的“熱鬧”是指“蟬”與“蛙”的活躍與愉快,而作者“什么也沒有”,有的只有落寞與“不寧靜”。
接下來的文字全是議論:“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
他由眼前的荷塘聯(lián)想起“采蓮”,由“采蓮”聯(lián)想起“江南的舊俗”,想到了“六朝”,引出了《采蓮賦》。不知不覺中,作者的思緒把眼前的荷塘與江南的荷塘聯(lián)系起來,把情感從北京轉(zhuǎn)移到了“江南”。
結(jié)尾的文字在文章中非常重要,它是理解課文主旨的關(guān)鍵部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這里,作者由《西洲曲》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一句的信息量很大!“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都值得品味。“這”指荷塘與采蓮之事,作者似乎在說:荷塘與采蓮的事讓“我”終究還是掛念起江南了??磥碜髡弑鞠氩惶帷敖稀保蛑缮彽氖?,“江南”又牽扯了出來?!啊@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這里的破折號,說明作者“想”得很多,“想”得時間很長。“猛”和“不覺”,說明作者“想”得很深,以至于他到了家門口都不知道,“江南”終又重新占據(jù)了作者的內(nèi)心。作者對“江南”“惦著”如此之深、之重,從文章的行文思路來看,這“惦著江南”似乎就是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那么,他究竟在“惦著江南”的什么呢?
要解決作者為什么“惦著江南”這個問題,我們要再回到文章的開頭:
……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這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特別留心“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孩子” “妻”和“閏兒”是文章里提到的人物,聯(lián)系到作者把描寫的場景從北京轉(zhuǎn)移到“江南”這一思路,再回到當時的歷史語境,我們可以推斷“不寧靜”的原因應(yīng)該與“惦著”的“江南”有關(guān),而“江南”應(yīng)該與“孩子”和“妻”有關(guān),因為那時,“江南”有他寄養(yǎng)在揚州老家的兩個孩子。
朱自清寫作《荷塘月色》時二十九歲,此時他有五個孩子,并且妻子武仲謙又有了身孕。當年他們來北京時,把兩個孩子——阿九和轉(zhuǎn)兒留在了揚州,由母親幫忙帶著。這兩個留守兒童也曾吵嚷著要到北京去,但因當時朱自清的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而未能成行,他答應(yīng)暑假來接他們,而現(xiàn)在武仲謙又因為放不下那兩個孩子“常常獨自暗中流淚”。
朱自清在發(fā)表于1928 年10 月10 日《小說月報》第19 卷第10 號上的《兒女》中寫道:“妻是一年來老放不下這兩個,常常獨自暗中流淚,但我有什么法子呢!想到‘只為家貧成聚散’一句無名的詩,不禁有些凄然。”這篇寫在《荷塘月色》一年之后的文章,在講述阿九和轉(zhuǎn)兒時,他說:
轉(zhuǎn)兒望望我,沒說什么,阿九是和祖母說什么去了。我回頭看了他們一眼,硬著頭皮走了。后來妻告訴我,阿九背地里向她說:“我知道爸爸歡喜小妹,不帶我上北京去?!逼鋵嵾@是冤枉的。他又曾和我們說:“暑假時一定來接我??!”我們當時答應(yīng)著;但現(xiàn)在已是第二個暑假了,他們還在迢迢的揚州待著。他們是恨著我們呢?還是惦著我們呢?妻是一年來老放不下這兩個,常常獨自暗中流淚;但我有什么法子呢!想到“只為家貧成聚散”一句無名的詩,不禁有些凄然。轉(zhuǎn)兒與我較生疏些。但去年離開白馬湖時,她也曾用了生硬的揚州話(那時她還沒有到過揚州呢),和那特別尖的小嗓子向著我:“我要到北京去?!彼龝缘檬裁幢本??只跟著大孩子們說罷了;但當時聽著,現(xiàn)在想著的我,卻真是抱歉呢。這兄妹倆離開我,原是常事,離開母親,雖也有過一回,這回可是太長了;小小的心兒,知道是怎樣忍耐那寂寞來著!
這段讓人凄然的文字,充滿父親對兒女深深的歉疚之意和濃濃的思念之情。聯(lián)系《荷塘月色》的開頭,在這樣的月夜偏偏聽見“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看著眼前的孩子,妻子思念兒女的眼淚和嘆息,自然會想起遠在揚州的兩個留守兒童。《兒女》中寫道:“去年父親來信,問起阿九,那時阿九還在白馬湖呢;信上說,‘我沒有耽誤你,你也不耽誤他才好?!覟檫@句話哭了一場;我為什么不像父親的仁慈?我不該忘記,父親怎樣待我們來著!”父親的責備,又到暑假,本該接孩子來身邊卻又不能兌現(xiàn)許諾,妻子思念兒女的眼淚,應(yīng)該是朱自清先生內(nèi)心“不寧靜”的原因。
確定了“不寧靜”的原因,我們就明白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明白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的巧妙結(jié)構(gòu),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在直接描寫月夜荷塘景色后為什么要引用《采蓮賦》和《西洲曲》兩首詩文。他身為古典文學學者,這里的引用絕不僅僅是為了增強文章的文學意味和歷史厚度,它們還有行文推進和情感轉(zhuǎn)移的作用。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接著,作者選取了《采蓮賦》里歡快的采蓮場景,議論說:“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照應(yīng)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一句。作者游荷塘,想采蓮,憶江南,用幾句話就把話語場景從北京的清華園轉(zhuǎn)移到了江南的揚州。我們知道,揚州雖在江北,但其文化及風物都與江南相同,所以在歷代文人的眼中,揚州就是江南。朱自清先生心之所系、情之所往,在行文中巧妙地實現(xiàn)了抒情場景的轉(zhuǎn)移。而《西洲曲》本是一首抒發(fā)相思戀情的詩歌,看似與本文的主題無關(guān),但其中的“蓮子”諧音“憐子”,“憐”本是憐愛之意,“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美稱,詩歌本身是采蓮女子對心上人表達的愛意,而朱自清在這篇文章中,用“憐子”直接表達了對寄養(yǎng)在揚州老家的阿九和轉(zhuǎn)兒的憐愛之意、思念之情。所以他在簡短的議論《西洲曲》之后,緊接著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結(jié)構(gòu)上的精心安排,行文中有兩條線索向前推進:一條是作者心緒的變化:從內(nèi)心的不寧靜,到渴望得到寧靜,到尋找到寧靜,再到間或不寧靜,到完全不寧靜,最后托出“不寧靜”的原因——“惦著江南了”;另一條是話語場景的變化:作者因內(nèi)心不寧靜而去游荷塘,由北京的荷塘聯(lián)想起江南的采蓮,再由江南的采蓮引出“蓮子”(憐子),最后直接說出“到底惦著江南了”。這里,兩條線并行且相互呼應(yīng),都直指文章的主旨。可見作者精巧的構(gòu)思和巧妙的行文思路。
至此,我們通過對《荷塘月色》的語言、背景、結(jié)構(gòu)的分析,讀出了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對兒女的思念之情。這種感情自在于文本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語言、背景和結(jié)構(gòu)的分析自己把它研讀出來。“教學解讀”是立足于文本本身的解讀,也是一種公眾化的解讀,它對課文的解讀結(jié)果要讓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接受和達到?!敖虒W解讀”不是私人化的閱讀行為,它不追求解讀結(jié)果的新奇和獨到,而是主張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來對文本進行解讀,要讓學生的思維與文本的內(nèi)容真實地發(fā)生能動的交互作用,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文本的建構(gòu)之中。所以,“教學解讀”在對課文進行解讀時,是以學生的視角來解讀課文的,讓學習者作為閱讀的當事人,在具體的閱讀情境中,觸碰語言,獲得新知,在真實的閱讀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超越。
①②王林:《再論語文的教學解讀》,《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 年第1 期。
③④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中國致公出版社2019 年版,第57 頁,第5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