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老年大學 徐廣偉
《險峰幽居圖》徐廣偉
退休后,我一直在老年大學學習寫意山水畫。近年來,自感進步較快,細究原因,除個人勤學苦練之外,更得益于亓均老師的悉心指導。亓老師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就是引導學員更好地從臨摹古畫中學習繪畫技術,通過觀察自然,從直臨、背臨、拼合到創(chuàng)新,循序漸進的提高。
所謂“直臨”,即照著古畫直接臨摹,一筆一畫,依樣畫葫蘆,盡量做到不走樣,在“逼真”上下功夫。
“直臨”三五遍之后,等印象深刻就開始“背臨”。即拋開原作,憑著記憶重畫一幅。在作畫過程中難免會加入個人想法,添加新的內容,這就向“拼合”邁進了一步。
所謂“拼合”,含意有二:一是將臨摹過的不同畫家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構思選擇可用部分拼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畫面;二是較大篇幅地加入個人元素。如此,便為“創(chuàng)新”打開了大門。
“創(chuàng)新”是臨古的目的,從而使自己的繪畫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我曾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的相近畫面,與自己在泰山的寫生內容拼合在一起,構成《險峰幽居圖》,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普遍好評。
幾年來,在臨摹古畫的過程中,我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只有努力學習古人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能力,才能掌握更多的繪畫素材。如古人外出多靠步行、騎驢或乘舟,行進雖然緩慢,卻有充裕的時間對沿途風景仔細觀賞,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盡收眼底,所以才有了王蒙的怪石嶙峋、龔賢的掛壁飛泉。我常想,杜甫之所以能寫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樣的詩句,與其細心觀察是分不開的?;诖耍以谔┥綄懮虐貢r,不再只是籠統(tǒng)地描繪樹杈分布和樹冠形態(tài),而是仔細地觀察和描繪樹干的紋路、樹瘤、樹皮裂隙、鱗葉分布等細節(jié)。作品完成后,果然使古柏形態(tài)更加生動有韻致。
《溪山行旅圖》(局部)北宋·范寬 絹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古人隱藏、會意式的構圖方式,糾正了我直白的繪畫思維模式。我曾試著去表現(xiàn)“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的畫面意境,常把人物放在突出位置,這樣一眼便能看出畫的含義,但往往毫無含蓄可言。直到臨摹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后,我才體會到古人繪畫多注重“藏”。從題目來看,此作應將“行旅”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表現(xiàn),山林只是陪襯,但作者卻把人物放在高山峻嶺掩映下的不起眼的角落,稍一粗心就會看不到他的存在。為什么要這樣布局呢?我認為,這不僅再現(xiàn)了山林和人物的比例關系,而且強調了高山茂林是為“行旅”服務的反襯思路,即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三、臨摹古畫,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山水畫歷史。北宋米芾評論范寬《溪山行旅圖》中的高山是“恒岱”的縮影,即東岳泰山與北岳恒山的融合,具有“國家”“天下”的隱喻。郭熙則將前朝各位畫家的山川歸納為東西南北四個方位,把五岳、武夷、峨眉、太行、長白等大山在空間上覆蓋天下,使“國家”觀念更加具體化。我深刻地體會到,學習山水畫不僅是學習一種藝術,還能練就描繪祖國錦繡河山的本領。我們應當飽含愛國情懷,把祖國的山水美景盡情通過畫面展現(xiàn)出來。唯有如此,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
古人在畫幅中喜歡以詩詞做題跋,詩人王維更是提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我一直在詩詞方面努力,當畫完《險峰幽居圖》時,我在畫側題詩一首:“險峰澗深居高人,少有塵囂煩心神。飛瀑流泉堪作伴,蒼松翠柏可為鄰。瑞草掩掩羊腸徑,仙石兀兀天臺群。世間誰個能似我,悠然長嘯半天云?!迸R摹古畫提高了我在詩詞方面的興趣,從而使詩畫都有了長足進步??傊?,臨摹古畫,受益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