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宏
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人們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一把篾刀,一把鋸,一雙手,一堆竹條,就能創(chuàng)造奇跡。
“兒啊,這手藝……”
“爸,這年頭沒人愿意弄這些竹子了。您年紀大了,就好好歇著吧……”
話還沒說完,他便被兒子打斷。他想把自己的手藝傳下去,可惜兒子不愿意學,眼看著就將在自己手里斷送了。
他那雙長滿老繭的手,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在他手中,平常的竹子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只見他把那些竹子用篾刀一劈兩半,先掰成四條,再剖成八條……碗口粗的竹子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上百條堅韌的竹絲。他不需要任何尺子,他的手就是最精密的測量儀器,他破的竹子長短粗細不差分毫。這些竹條被他用刮刀打磨掉了棱角,均勻而又光滑,擁有綢緞般的光澤和絲滑。抓住一端輕甩,竹條便流暢地上下擺動,一波接著一波,場面令人震撼,像是被風吹拂的海浪。晾曬干的竹條便可以用來編織了。編織的技法經(jīng)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有了上百種。在一挑一編、一重一疊之中,竹條翻動著、交織著,精巧的造型,精細的紋理,一絲一縷間透出秩序感,散發(fā)著清香的氣息。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編織著,不驕不躁,竹條起起落落間,穿過了歷史云月。
竹器的制作過程,旁人看著很輕松,其實很危險,一不留神就會被竹條劃傷。他的雙手早已被竹條磨沒了指紋,變得非常粗糙。但他沒有想過放棄,他的臉上總帶著淺淺的笑,使他飽經(jīng)滄桑的面容變得生動起來。竹子就是他的全部,也是他生命的意義。
山川歷歷,世事茫茫。曾經(jīng),村里人處處離不開竹制品,勤勞樸實的人們總是提著竹籃子下地攬菜,背著背籮去賣菜。如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這些質(zhì)樸的竹制品逐漸被塑料制品和不銹鋼制品取代,竹制工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被人們忽視、遺忘,落寞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伤嘈牛?jīng)過改良和創(chuàng)新的竹編工藝,總能在不斷發(fā)展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這段路很長,他會繼續(xù)往前走,愈行愈遠。
他用細細的竹條編織著器皿,編織著匠心,編織著文化,編織著生活。
【作者系山東省微山一中學生,指導老師:李田田】
點評
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是當下的社會熱點話題。文章中所寫的竹編就是一項傳統(tǒng)手藝。作者把“他”制作竹編的過程寫得細致入微,可見其敏銳細致的觀察力。作者選擇傳統(tǒng)手藝來寫,表達了自己對這門手藝前景的擔憂,也顯示出一種社會責任感,值得稱贊。最后將竹編這項傳統(tǒng)技藝存在與發(fā)展的意義進行了升華,揭示了傳統(tǒng)手藝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