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璐
提起情商,大多數(shù)人并不陌生。這個與智商相對的概念最早在心理學界引發(fā)熱議,如今已然進入人們的人際交往與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的技巧或許可以習得,但背后的情感真的能被“教會”嗎?
提起情商,大多數(shù)人并不陌生。這個與智商相對的概念最早在心理學界引發(fā)熱議,如今已然進入人們的人際交往與日常生活中。不過,與智商有所不同的是,情商一度被認為可以通過后天學習有所提升。
基于情商訓練的“社會情感學習”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話題,人際交往的技巧或許可以習得,但背后的情感真的能被“教會”嗎?
情感學習的多重困境
社會情感現(xiàn)階段的實踐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體系化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包括一系列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分級教材,會逐步講解什么是情緒,如何交友等;另一種是與其他課程或者主題相融合,比如我們熟悉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有關“同理心”主題的分享會等,老師帶著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講述各自的故事,這也是一種融合。
如今,我們的學校中并沒有一門叫“社會情感學習”的課程,但是一直以來有德育課的傳統(tǒng),包括自小學階段就設有《品德與社會》《道德與法治》這類課程,這是我們的社會情感學習,也承載著傳遞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
在西部省份的試點中,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情感問題引發(fā)關注。有關機構花了很多錢做了一個社會情感學習APP,但實際上這個APP的使用率很低。這些孩子平常很少和父母打電話,更何況微信之類的應用也很普及,并不需要“社會情感學習APP”。
南方科技大學袁長庚老師曾開設“死亡課”,幫助學生理解死亡。生死議題作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中小學也在嘗試引入課堂,但有家長擔心類似的主題對于中小學生而言是否較難理解。
其實,生死這樣的問題幾乎每天都在生活中發(fā)生。自然界中花草的生長凋零;動物的繁衍生息;新冠疫情每天在全世界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長沙坍塌的那棟樓房背后,又有多少家庭不得不面對生離死別……這些都是生死教育的時刻。
“科學育兒”背后的焦慮
說到情緒和情感問題,我們很難繞過“抑郁”這個話題,尤其是青少年的抑郁等心理危機近來受到廣泛關注。根據(jù)中科院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不等于抑郁癥)近四分之一。
孩子的心理狀況也引起許多家長的擔憂。當家長們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危機時,就會尋求一些外部引導或支持。去年,“新東方轉型培養(yǎng)父母”一度被推上熱搜,聲稱幫助父母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然而,從育兒日記、教養(yǎng)手冊到培訓父母,這些指南在引導父母關注兒童情感,培養(yǎng)“全人”的同時,卻也成為父母焦慮的另一個來源。
早上5:30起床,6:30洗漱、整理一天的活動規(guī)劃,上午安排看京劇,下午分別送兒子和女兒去學繪畫和舞蹈,晚上還要報名測試、帶孩子學滑板……不少父母的日程表幾乎精確到了分鐘。
教育學者劉湘燕認為,以引導之名的“科學育兒”同時也在制造焦慮。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情境,簡單地倡導“科學育兒”,需要想想這背后的主張到底是什么。這些父母普遍希望以此提升孩子們在應試之外的其他素質(zhì),但情感教育不是一種應試培養(yǎng),淪為說教的“言傳”未必比“身教”效果更好。從這個角度而言,劉湘燕覺得,教育是“做”出來的,社會情感教育更是如此。
如何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工作
有時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存在情感的冷漠,他們不僅對班集體漠不關心,就是對同學、老師也大都無感情可言。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睅熒P系是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教育的過程和結果有著最直接的影響。老師應該怎么做?如何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工作?
提高修養(yǎng),學會尊重自己 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一個人要想受到大眾的歡迎,就需要提高修養(yǎng),學會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尊嚴。而這個尊重自己,是建立在對尊重別人,互相諒解和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明白: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學會報答父母 父母對孩子有養(yǎng)育之恩,將來報答父母是對這種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要讓他們多通過工作、勞動體會父母對他們的關懷、愛護、期望,使他們明白要想報答父母,應當自強不息、努力奮斗。
喜歡老師,學好學業(yè) 老師應當讓自己的真實生活走進學生的視野,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老師、體諒老師,老師也應當更多地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在生活、學習上幫助學生。師生的感情更融洽,學生學習的勁頭也會更足。
通過活動,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 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感情,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的方法是多舉辦一些活動。比如在比賽中,學生們的搖旗吶喊、加油助威,以及為取得好成績異常興奮的時候,學生的自豪之情、集體的榮譽感會自然產(chǎn)生。讓學生明白:班榮我榮、班恥我恥,需要每一個人的付出和努力。
(《新京報》)7B0DB964-AA87-4C67-B050-1420BD67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