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薇
紫禁城御花園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明代多以“宮后苑”稱之。御花園中心為欽安殿,相傳永樂皇帝認為,靖難之役的成果得益于真武大帝的庇佑,故修此殿以祀神。圍繞著欽安殿和御花園內左右對稱分布著浮碧亭、澄瑞亭、金香亭、玉翠亭等建筑。日本學者岡大路在其《常瀛生譯中國宮苑園林史考》一書中稱御花園內“建筑物的配置,既對稱,又均整,設計是乎取了幾何學的”。①
御花園中最負盛名之處當屬堆秀山,其為御花園眾假山中占地面積最大者。堆秀山山勢峻拔,整體上體現了明代中晚期皇家園林堆山的手法與風格,細微之處也透露了清代帝王賞石的品味。養(yǎng)性齋區(qū)域假山依附于養(yǎng)性齋而存在,其歷史沿革最為復雜,展現了清代多位統治者的審美意趣。四神祠及承露臺附近的假山石歷史亦很悠久,其山石與建筑渾然一體,構思別具匠心。御花園西墻附近的假山看似比較凌亂,其實背后隱含著一場災難??梢?,御花園的假山雖然多,但各有故事,各具特色。
一、堆秀山
御花園內多設山石景觀,其中“堆秀山”可奪其魁首。堆秀山位于御花園北隅,與延暉閣相對。據《酌中志》記載,堆秀山原為觀花殿。觀花殿于萬歷十一年拆去,“壘垛石山子”而成,其“券門石扁名曰堆秀。上蓋亭一座,名曰御景亭”。⑦其山以玲瓏湖石為主,間以草木與“小山子”。其壘石多具象形,或肖動物,或肖仙人,意蘊之外富有意趣。明人《長物志》云“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因此,萬歷皇帝在興建堆秀山時,亦于其側下挖魚池,并名之浮碧,以使其與堆繡山相映成趣。
據清代內閣大庫所藏檔案記載,順治九年八月清帝入關后,曾為此處更換清、篆字匾額,曰堆秀。③在乾隆時期,堆秀山有過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改建工程。乾隆六年六月,因瀛臺水法做得甚好,乾隆皇帝曾下旨令人按照其款式“收拾找看”御花園堆秀山水法,并將堆秀山原有之“山子上人物俱各不要,看亭子房子并牌樓,酌量有應留之處留幾處”。?可見,乾隆六年之前的堆秀山上,除植有奇石古木外,還布有其他各式陳設。乾隆七年二月,司庫劉山久將做得的“御景亭水法山子樣一件”持進呈覽,經乾隆皇帝覽看后采用了“簾子水”式樣⑤。為保證水法的正常安置與運轉,同年三月初三日,司庫劉山久奉上諭:
山上小石子俱各拆去,漏水本山石甚好,其山上樹有款式者留下,無款式者去了,有應添樹之處添些松樹,將折下錫片并錫亭臺等,著劉山久镕化錫做管子用,其銅龍吸桶管子銅朦二件,交造辦處庫貯。再將拆出破壞琉璃亭子、搭牌樓磚城等件交器皿庫收貯。⑥
今堆秀山兩側各有石龍噴水,通水時水柱可達4米有余,十分壯觀。從其流水形式來看,似非檔案中劉山久設計的“簾子水”水法。究其年代,今所留文獻已不足征之。
堆秀山布石手法新穎,山石疊錯,山勢聳峙,巉巖中亦有曲徑。嘉慶皇帝曾作詩形容其山勢“假山復道相屬連,額懸堆秀石巖側。彎環(huán)百磴拂松蘿,移步登峰已造極”。⑦在山正面半山腰處,有一長達數米東西向的拱頂廊洞,是上山的必經之路;從堆秀山外看去,卻難發(fā)現其蛛絲馬跡。明計成《園冶》記有“理洞之法”,其中提到洞“上或堆土植樹,或作臺,或置亭屋,合宜可也”。堆秀山之巔設御景之亭,即為此道一蓋借山高而助游目騁懷之興。因其為御花園高點,視野遼闊,自建成之日起,堆秀山與御景亭便成為后妃重陽矚目登高之處(圖1)。?其景致范圍,并不囿于自身的嶙峋石山,而是囊括了堆秀山周圍的區(qū)域。乾隆皇帝詩云:
此詩名為《御花園花朝》,作于冰雪初融的初春時節(jié)。從詩中可以看到,色彩斑斕的水鳥、雕梁畫棟的建筑、立春所用的裝飾,①共同組成了堆秀山前的良辰美景一初春可賞“堆秀山前始華之桃”,?仲春可賞“堆繡山與絳雪軒”。
御景亭位于堆秀山之巔,嘉慶皇帝嘗云“方亭冠層岫”。此處曾陳設有“紅漆小馬柵寶座一座”?,為皇帝暫歇之用。目今亭子南側尚存設石桌一張(圖2),石桌造型古樸淳厚,桌面嵌有紋理生動的竹葉狀石灰?guī)r,應為堆秀山之舊物。
二、養(yǎng)性齋區(qū)域假山
御花園西側石景的形成歷史較為復雜,至少可分為乾隆、嘉慶、咸豐及同治四個時期。其中養(yǎng)性齋區(qū)域的石景觀規(guī)模較大。養(yǎng)性齋原為樂志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其前有曲流館,為皇帝修禊之處。樂志齋并未毀于明清鼎革的戰(zhàn)亂,順治皇帝入關后仍賦其“樂志齋”的清篆字匾額,?在康熙朝的《皇城宮殿衙署圖》中,樂志齋已改稱養(yǎng)性齋。此時的養(yǎng)性齋面闊三間,歇山式頂,周側并無石景,并有南北兩座配殿。
乾隆十七年,樂志齋改建轉角樓。據檔案記載,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乾隆皇帝下旨:
御花園養(yǎng)性齋改建樓座,成堆太湖石洞高峰,添做藥欄等項工程,照依奏準式樣詳細約估得建造轉角樓一座,計十三間,添做藥欄九堂,湊長九丈八尺,井亭內四面添安裝修四槽,以及油飾彩畫糊裱,成堆黃太湖石高峰石洞等項工程①
在此次改造中,乾隆皇帝將養(yǎng)性齋拆除重建,形成今日所見的“凹”形樓座,并于其周側施以假山石作為點景。其景致有嵯峨之峰,亦有隱匿之窟。乾隆時期修建花園所用太湖石,主要為房山所產的北太湖石。其曾作《文峰詩》云:“西山去京無百里,車載非關不脛走。洞庭湖石最稱珍,博大似茲能致否。宋家花石昔號綱,殃民耗物鑒貽后。豈如畿內挺秀質,弗動聲色待近?。▓D3)?!?表示自己與宋帝不同,不會因花石綱而耗費民力;而是采用了離京城不遠處的山石作為園林假山的石材。雖然在乾隆朝所修的園林中,也有一些從西苑挪來的南太湖石。但總體而言,乾隆皇帝對這種產自北方的太湖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稱其“萬鐘異石大房山,有奇必偶斯為伴”。
養(yǎng)性齋前原有流杯亭一皇帝為曲水流觴之所。嘉慶年間徹底廢棄,改鋪金磚:
(嘉慶二十年)六月總管內務府謹奏為工竣奏聞請旨,欽派大臣查驗收工事。竊奴才等遵照總理工程處奏準應修養(yǎng)性齋樓座計十三間…添做改做外檐裝修,流杯石槽改墁金磚,修做藥欄板墻藤蘿樹架,添堆拆堆,點景山石,外簷油飾等項工程俱照勘估丈尺做法修理完竣。⑧DB3C5DA0-053D-4195-A1E6-76518BF48BED
流杯石槽為流杯亭中流杯渠的構件,流杯亭位于養(yǎng)性齋之東。隨著流杯渠的消失,山石取而代之。養(yǎng)性齋東南側的山石,即為此時加建布景。
同治年間,養(yǎng)性齋區(qū)域再添山石,據檔案記載,同治三年“勘得花園養(yǎng)性齋藥欄內北面堆碼太湖石山石高峰一座,面闊二丈三尺,進深一丈二尺,折高一丈二尺”,即今寬736、進深384、折高384厘米;①并配安“水法錫里水箱一個,水海一個,錫鈷三個,紅銅水管十一個,安砌泄水石溝一道”。此次工程買辦物料及雇覓匠夫共耗實銀二千六百二十二兩九錢二分七厘。?從現存位于養(yǎng)性齋東北區(qū)域的假山遺存來看,同治年間所壘砌假山位于養(yǎng)性齋東北側,依舊采用了顏色黃黑、孔洞多密的北太湖石。從其堆石的方式來看,與堆秀山聳立峻拔的手法相迥,而是山勢平緩注重新意一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圖4)。
三、其他區(qū)域之假山
除堆秀山周圍及養(yǎng)性齋周側外,四神祠區(qū)域的假山同樣較有代表性。乾隆朝,御花園內多設藥欄,四神祠及其周側假山位于養(yǎng)性齋區(qū)域的藥欄之外,自成規(guī)模。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十二月禁御圖》繪制于乾隆十三年,在其中余省所繪的《大呂回星》圖軸中可清晰看到四神祠及其北側承露臺在當時的原貌:石景由太湖石疊壘而成,從南向北環(huán)抱四神祠,并止于四神祠抱廈兩側;同時,向南延伸,在通往承露臺的階梯前造如屏風之疊嶂,又于另一側環(huán)抱承露臺之西墻,與今天所見四神祠及承露臺周圍的假山石景大致相同。
民國時期,此區(qū)域曾被用來養(yǎng)鹿。借此處山勢與山景效仿郊野,以金屬圍欄圈出地界,以承露臺為“鹿臺”,鹿囿成為了小朝廷時期御花園的新景觀。四神祠與承露臺附近的山景面積雖然不大,但山勢縱橫,堆疊講究。其與建筑結合緊密,一方面營造了承露臺高聳崇峻之勢,另一方面則為祀神所四神祠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可謂疊石與建筑互相成就的藝術。
四神祠后身處的假山上有一較為平緩的區(qū)域,似為觀景場所。在民國時期的老照片上,婉容、文繡與唐怡瑩游御花園時曾于此賞景暫歇。由湖石圍成的窄小空間里,設有石桌一張,石墩兩件。石墩、石桌是園林中常見且特有的家具陳設,僅故官御花園中就有3張類似的石桌及3對同樣精美的石墩。四神祠假山上的石桌與前文提及的御景亭前陳設石桌形制相同;兩者所別,唯此處石桌已被石磚填滿加固。兩件石墩一南一北,位于石桌兩側,造型古拙。石墩的座面飾錦地,鼓腹上下各飾一圈連珠紋,連珠紋中間則間隔雕琢鋪首銜環(huán)、卷草紋與雙龍開光。從紋飾風格來看,兩件石墩為同一時期制作。
御花園另一處假山石景位于養(yǎng)性齋北山墻至千秋亭西側大墻內的區(qū)域。在乾隆《京城全圖》上可以看到,此區(qū)域原有值房九間。咸豐八年,“千秋亭西邊水房內不戒于火,延燒千秋亭一座及西水房數間”。?經此回祿之災,千秋亭僅剩石基,御花園西大墻亦受到影響(圖5)。于是,在咸豐八年十二月,咸豐皇帝下旨對這一區(qū)域進行了整修:
核估得御花園千秋亭一座,值班房九間回祿,照式拆卸情理磚瓦灰土渣,西面大墻提刷紅漿找補抹什紅灰堆碼石塊,并隨各作搭拆接收架木及出運渣土辦買物料雇覓匠夫,按例實銷銀兩錢文數目分晰開后,在此次修繕工程中,并未復建千秋亭及其西側房間,直到同治十年營造司勘察此處時,千秋亭仍“僅存基址,下座石料均因經火酥城”。咸豐十年,咸豐皇帝僅對火場進行了清理,粉飾西側大墻的同時堆碼了一些石塊作為妝點。今天御花園內千秋亭西北角仍遺留部分石景,應為咸豐年間所添置。從其堆疊的方式來看,鮮有法度,較為凌亂,大抵為經火后倉促陳置,而未經精心設計的緣故。同時,同治十一年前后,同治皇帝下旨為千秋亭添建西配殿,配殿的修建方位占用了較多西面大墻周圍的空間,部分咸豐時期“堆碼的石塊”或許在此時遭到了局部破壞與挪移。
四、結語
御花園猶如微縮的皇家園林,微縮的不僅是皇家園林的體量,還微縮著數百年的歷史。自堆秀山至養(yǎng)性齋,自四神祠至御花園西墻前,這座紫禁城內小花園的山石景觀呈現了動態(tài)的演進歷程。其變化的原因或出于主觀造景的意愿,如堆秀山的主體部分為嘉靖年間落成,體現了明人“山非高俊不佳”的造景追求⊙,養(yǎng)性齋區(qū)域的假山為清代建造,則呈現了復雜與趣味相結合的另一種疊石思路;又或是出于不可抗的外力,如經回祿之災或建筑布局發(fā)生變化而需重新點景。如今,御花園已成為到訪故宮游客定會打卡參觀的地方,堆秀山、養(yǎng)性齋等處的假山景觀更是成為了游客拍照取景的上選之處??梢姡词拱倌暌堰^,御花園中石景藝術仍為今人所青睞,甚至已逐漸成為了御花園的象征。
注釋:
①【日】風大路著《常瀛生譯中國宮苑園林史考》,農出版社,1988,第190頁。
②【明】劉若愚著《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第147頁
③⑥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檔案史料選編1》,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第145~146頁。
④⑥《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10乾隆六年起乾隆七年止1741~1742》,第161162頁。
⑤乾隆六年乾隆皇帝下旨:“其水法或做瀑布泉或做水連並掛水,經想法致做俟朕進京之時,著劉山久放水伺候覽看欽此”。乾隆七年,經乾隆皇帝覽后,最終欽定采用后者。
⑦《堆秀山即景》,《清代御制詩文集清仁宗御制詩第一冊》,第230頁。
⑧周乾《圖說紫禁城中軸線建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第81頁。
⑨《御花園花朝》,《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二御制詩初集四十四卷》,第475頁。
⑩以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社日即指此日。
11彩燕與青幡均為古代立春所用的裝飾物。青幡即春幡, 與彩燕同為立春時用紙或絹剪成的裝飾物。
12《上苑初春》:堆秀山前桃始華,延暉閣畔柳絲斜?!肚甯咦谟圃娢娜圃姵跫氖木怼?,第140頁。
13《仲春御花園作》:秋春何處歸來是,推秀山前絳雪軒。《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二御制詩初集四十四卷》第344頁。
14《堆繡峰》,《清代御制詩文集清仁宗御制詩第二冊》第9頁
15乾隆九年又將此寶座挪至上書房。
17《文峰詩》,《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七御制詩四集卷一至四十五》,第832頁。
18《玲峰歌》,《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七御制詩四集卷一至四十五》,第749頁。
19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請于名單內欽派一員查驗修理養(yǎng)性齋樓座等項工程折》,奏銷檔470-001。
20清代營造尺與今公尺比例為1丈等于320厘米。
21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為請領修理花園養(yǎng)性齋藥欄內北面堆碼太湖石山石高峰等項所需工料銀兩事》,05~08~006≈000808~0011。
22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為千秋亭水房失火派人撲救情形事折》,奏效676~053。
23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房庫咸豐人年御花園內千秋亭回祿亭座房間拆卸清理并西面大墻抹什紅灰提米清冊》,05~08006~000793~0082。
24明人陸紹珩在其《醉古堂劍掃》中云“山非高俊不佳,雖此山非云人造之假山但亦代表了明人對于山景的審美趣味。
(責任編輯:李紅娟)DB3C5DA0-053D-4195-A1E6-76518BF48B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