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方
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今人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但在唐代,諸家選本對其都未予以采納;宋代,諸位選家對此詩亦未予以關注;有元一代,該詩仍寂寂無聞;直到明人李攀龍出場,才在《唐詩選》中破格將它收錄。從此,《春江花月夜》撥云見日,名聲日顯,相繼進入唐汝詢的《唐詩解》、王夫之的《唐詩評選》、沈德潛的《唐詩別裁》等重磅選本。
人們證明費馬猜想,花了3個多世紀;證明《春江花月夜》的美感,則花了上千年。
時間才是最偉大的裁判。
關于這首詩的命運,張若虛生前想象過嗎?也許想過,也許沒有,此事無關緊要,因為,作品能不能流傳后世并被大眾賞識,不是由他說了算。林徽因說得好:“我們的作品會不會長存下去,也就看它們會不會活在那一些我們從不認識的人的心里……這種事情有它自己的定律,并不需要我們的關心?!?/p>
(羽驚林摘自《解放日報》202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