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小
一二年級用笤帚掃地,三四年級種植大白菜,五六年級會做西紅柿炒雞蛋,初中拆卸維修家用電器……這不是某個家庭的育兒經(jīng),而是出自教育部4月發(fā)布的2022年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既然是課程標準,中小學生都得會。
標準中的諸多細節(jié),如煮飯燉湯、修理家電、種菜養(yǎng)禽等,瞬間引發(fā)大家共鳴和討論熱情——
點贊者有之:“太好了,多年前的勞動課又回來啦!”
調侃者有之:“城市里要咋養(yǎng)雞?”
建議者有之:“可別讓家長拍照拍視頻交作業(yè)了?!?/p>
這也不難理解,輿論場上“輕信息”更易受關注。但一共60頁的勞動課程標準,若光盯著炒菜養(yǎng)魚的例子,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按照教育部印發(fā)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今秋開學起,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課程,課程共設置10個任務群,分“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ǎn)性勞動”“服務性勞動”3部分。
其中,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wèi)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yǎng)、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4個任務群;生產(chǎn)勞動,涵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傳統(tǒng)工藝制作、工業(yè)生產(chǎn)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4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囊括現(xiàn)代服務業(yè)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2個任務群。大家關心的西紅柿炒雞蛋,屬于日常生活勞動中的烹飪與營養(yǎng)。
10個任務群,粗覽一遍,稱得上全面、細致、漸進。
全面,是涵蓋了中小學生能遇到的幾乎所有勞動場景,如家務活兒、去公共機構參與公益勞動等,拓寬了勞動內涵,讓孩子明白勞動是為己為人。
細致,是說勞動任務的內容和活動建議細致入微,幾乎是手把手教,例如結合特定時期的公共衛(wèi)生服務需要,開展“防疫我能行”等主題活動,連主題活動可取什么名稱都附上了參考答案,引導性和操作性很強,并強調因地制宜。
有人說新課標不現(xiàn)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里提到飼養(yǎng)家畜時用兔、羊舉例,于是反問“城里怎么養(yǎng)羊?”當然沒法養(yǎng)。筆者上學時在北方,勞動課要求養(yǎng)蠶,可縣城附近就那么幾棵桑樹,幾乎都要被上學的娃娃們薅光。所以說,任務群選用強調因地制宜很有必要。
所謂漸進,就是什么年齡干什么年齡的事兒。一二年級時能摘菜洗菜就行,三四年級煮雞蛋煮餃子,五六年級煎雞蛋燉骨頭湯,初中設計三餐食譜,一步一步來。一些評論忽視了動態(tài)的演化過程,說“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學生學煮飯”,屬于以偏概全。
作為一名家長,筆者覺得這挺好,這才叫“全面發(fā)展”。誰愿意自家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呢?
勞動課,以及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觀念也不是今天才有。400年前《朱子家訓》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
“70后”“80后”們都有勞動課的記憶。島叔上學時,班上有勞動委員,要帶著大家每天擦黑板、打掃教室,校園里的公共區(qū)域也被劃為若干“衛(wèi)生區(qū)”,各班分包負責定期打掃。桌椅板凳出點問題,學生們借錘子釘子,自己動手叮叮當當修好;勞動課老師教給自行車接鏈子、補車胎的技術活兒,后來也都學以致用了……若干年后,當島叔看到“家長到學校給孩子教室打掃衛(wèi)生”的新聞,訝異唏噓了很久:這是明顯的家校關系畸形錯位,咋能這么搞?
有哲人說過,正是勞動本身構成了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依靠辛勤努力而獲得的享受,很快就會索然無味。物質豐富條件下成長的孩子,沒有關于“匱乏”的體驗和觀念,就算讓他天天背“鋤禾日當午”,也難深刻理解詩句的意義。因此,為了孩子的全面和平衡發(fā)展,補上勞動這一課很有必要。一切幸福都要靠雙手創(chuàng)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老觀念”,今天依然具有現(xiàn)實價值。
新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針對的是過去一段時間家庭教育“重學習、輕勞動;重成績,輕動手”的偏向,目的是通過全面細致的任務安排,推動全國中小學生參與、體悟、學習并熱愛勞動,把勞動的意愿和能力印到骨子里。這也是新時代“祖國的花朵”們該有的模樣。
勞動課重回義務教育課堂,是應該的,也有價值。但具體怎么安排、設計什么樣的科目讓學生參與,還得精細講究,否則要么學生覺得無聊、沒意義,要么成了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我們還是重溫一下恩格斯的著名論斷吧:“政治經(jīng)濟學家說: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yōu)樨敻弧5莿趧舆€遠不止如此。它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