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
阿心:有一位四年級女孩的母親找我咨詢,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萬萬沒有想到我的孩子居然會偷錢,而且還是屢教不改。”她始終用這樣一種無法置信的口氣表達困惑,說他們夫妻都是高知分子,有不錯的工作和經(jīng)濟收入,對孩子從小管教嚴格,在生活方面說不上錦衣玉食,但比同齡人孩子要好,幾乎是要什么給什么??删驮谶@種情況下,孩子竟然從家里偷偷拿錢,存放在小賣部里,以便隨時從小賣部里拿想要的東西。她買的大都是小玩意兒:貼畫、玩具、蠶寶寶、帶香味的筆……沒玩兒幾天就都扔了。發(fā)現(xiàn)這件事后,盡管很生氣,但大都以說服教育為主,跟孩子說想要錢或買什么,就和父母直接說,不必偷著拿錢,從小偷針、長大偷金,犯盜竊罪會進監(jiān)獄的……孩子每次承認錯誤的態(tài)度都很好,還寫保證書不再偷拿錢,可沒幾天,老毛病就重犯。為此家長罵過、訓過,還打過孩子,也嘗試給過零花錢,但都效果不大。這位媽媽很是無奈,弄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會屢教不改,為什么會偷錢買那些沒用的“破爛玩意”。我試圖讓這位媽媽理解孩子內(nèi)心有對玩具的需求,但溝通起來有些不順暢。請教一下,這樣的情形該怎么辦呢?
阿心所談到的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我們同樣需要先分析問題,然后再來談問題的解決。
第一,看待問題一定要結(ji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階段。
如果調(diào)查一下,大家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其實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未經(jīng)父母允許從家里拿錢、拿東西的經(jīng)歷。不能用“偷”的字眼來形容10歲的孩子從家里拿錢的行為。因為他們還沒有建立起清晰的所屬概念和家庭規(guī)范,才會私自從家里拿錢,這不是什么道德和法律錯誤,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滲透和教育就能避免。
我的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時,把一個叔叔送的電話手表送給了好朋友,等對方家長打電話過來我們才知道。當時我非常生氣,告訴她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家庭共有財產(chǎn),不屬于你自己的,不能私自拿,就算是爸爸拿去送人也要和媽媽商量。以后從家里拿錢、拿東西必須告訴家里的人,這是家庭規(guī)矩。從那以后孩子再也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當孩子擅自從家里拿錢、拿東西時,不能簡單的批評甚至是打罵,應該明確告訴孩子規(guī)則和界限。但不必用“從小偷針、長大偷金”之類的話上綱上線,扣上一個“小偷”的帽子,讓孩子承受沉重的心理負擔——但這并不是說對孩子的問題聽之任之,只是需要更加理性和智慧的教育。
第二,分析問題要看到行為背后的心理,錯誤背后的原因。
回顧上面提到的案例,表面上看起來是錢的問題,但實際上根源在于對欲望缺乏節(jié)制。孩子已經(jīng)意識到私自拿錢是不對的,而且也下決心不再如此,之所以重復性犯錯誤,是因為無法抗拒玩具的誘惑,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讓孩子學會管理欲望。小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極強,見到什么好玩兒的都希望擁有。很多時候在成人眼里的“破爛玩意”對孩子卻是無限的吸引和誘惑。但我們可以通過和孩子的討論、辨析,讓他明白哪些欲望是可以滿足的,哪些欲望是需要延遲也就是等一段時間才能滿足,哪些欲望是不合理不能滿足的,并教給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何通過恰當?shù)耐緩綕M足欲望。比如看到一只非常喜歡的香味筆,買之前先想想,我有沒有類似的筆,有沒有更需要買的東西,即使想買,也不要當下購買,可以先去別處轉(zhuǎn)轉(zhuǎn),等幾天再買。目前,幾乎各個學校周邊都有很多文具、玩具店,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學會節(jié)制、學會自律,這是青少年成長中的一部分。
其次,從系統(tǒng)的觀點來看,母親的處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從阿心的敘述中,尤其是咨詢的第一句話,“我萬萬沒有想到我的孩子居然會偷錢,而且還是屢教不改?!蔽覀兛梢愿械竭@位母親十分焦慮,她一貫以來對孩子是要求很高的,她的內(nèi)心被道德理性所充斥,“我的孩子不該如此”,她完全無法理解、無法接納孩子的這種行為,也無法接受自己,因為孩子的錯誤就是自己教育的失敗。自然也就很難心平氣和地、理性地與孩子溝通。這種“不接納”勢必會通過言語和非言語信息表達出來。所以她迫于壓力很快地承認錯誤,也一再保證不再偷著拿錢。但是孩子從小的養(yǎng)育卻是“凡是我想要的都能夠得到,要什么就給什么”,她缺乏抵御誘惑的能力,當遇到玩具的誘惑時又無法抗拒,所以故伎重演了。這位母親對孩子的要求既有道德上的完美,又有日常生活中的放縱,她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尤其是這種她認為“道德廉恥”的錯誤。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沒有很好地教會孩子約束自己的欲望。孩子是成長中的人,不能用成人的標準評價孩子,她還沒有辦法在媽媽的兩套標準中很好地切換。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焦慮,更加難以實現(xiàn)對自己的控制。所以孩子的行為要發(fā)生改變,可能還得依賴于母親降低內(nèi)心的焦慮,改變對孩子的不接納態(tài)度。
第三,解決問題要講究方法,明確問題的歸屬,找準發(fā)展的契機。
1.明確問題的歸屬。在上面的案例中,來咨詢的是媽媽。雖然看起來是孩子的問題,但卻和媽媽的教養(yǎng)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而且來咨詢的是媽媽,我們能夠接觸到的也是媽媽,我們自然應該以媽媽作為我們輔導的重點。
明確了問題的歸屬,那么輔導的方向也就能夠更加清晰,首要的是調(diào)整媽媽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媽媽一起明確孩子的年齡特點,試著幫助媽媽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從而放下自己的焦慮,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chǔ)上再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
2.適時地開展方法指導。家長來咨詢孩子的問題,在協(xié)助家長調(diào)整自我心態(tài)的同時,適當?shù)募彝ソ逃绞降闹笇б彩潜夭豢缮俚?。如本案例中關(guān)于孩子花錢的自控能力的訓練就可以有多種方法:
其一,記賬本的行為訓練。比如一個星期給孩子10元零花錢,換成零錢裝在盒子里,和賬本一起一次性交給孩子自己管理,怎么花、什么時候花家長不干預,但必須記錄在賬本上。如果一周的零用錢有剩余,給予相應獎勵。如果沒有按時記賬、通過其他途徑(跟長輩要錢、私自拿錢)花錢就要受到懲罰,扣除一周或多周零花錢,讓她覺得這樣做得不償失。為了增強這個方法的約束力,還可以把這些規(guī)則做成“契約”的格式,孩子和家長分別簽名,并張貼在墻上。
其二,購物車的行為訓練。與孩子討論,不管要買什么東西,試著先加進購物車,在里面放三天,如果三天后還是覺得想要,那么說明想要的理由,就可以向媽媽申請經(jīng)費,獲得購買的權(quán)利。但是一星期里只有買三件東西的權(quán)利,需要自己做好取舍,好好把握。
這樣的方法可以用到生活中各個方面,總的來講,就是通過這些方式養(yǎng)成孩子理性思考,延后滿足欲望,并且承擔行為后果的習慣。
心海揚帆團隊公眾號簡介:全國知名心理健康教育特級教師鐘志農(nóng)老師團隊主辦,延續(xù)曾經(jīng)的中小學心理輔導第一論壇——心海揚帆的精神和血脈,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繼續(xù)為全國心理輔導老師搭建成長平臺,為中小學心理老師、學生和家長服務(wù),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yè)繼續(xù)前進。
這里將不定期發(fā)布輔導案例以及資深心理老師們對案例的分析以及處理,有興趣提升自我輔導能力的老師敬請關(guān)注。如果你也有案例希望來和大家一起研討,請將案例發(fā)送給我們(郵箱yeshang0@qq.com),對于案例你有任何看法,歡迎在公眾號下方留言參與討論!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