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錢澍榕,女,江蘇南通人,蘇州科技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新,女,安徽蚌埠人,蘇州科技大學,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人的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的一個理論,實踐觀是基于這一理論所提出的。分析人的主體概念,推動了深入、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本文通過探討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以認識論和本體論的視角重新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理論,旨在闡釋這一理論的深層內涵。
[ 關鍵詞 ]
馬克思主義;主體性;主體;客體;實踐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22
1 問題的提出
人的主體性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的一個理論,馬克思由主體性推導出實踐的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完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中國人民的主人翁精神,進一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因此,如何正確理解人的主體性理論,就成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一個基本問題。
正確理解人的主體性理論,充分發(fā)揮人的主體意識,建立一種正確的實踐觀,有助于解決當前社會中亟待審視的各種問題。本文通過探討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分別從認識論和本體論兩個維度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進行了簡要分析。
2 主體和客體的概念
主體和客體是兩個相對應的范疇,它們互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在討論主體的概念時,無法離開客體的內容。
眾所周知,在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最早提到了“主體”這一概念,并進行了如下闡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瘪R克思所提到的“主體”是基于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以一種實踐的觀點去理解,這里所提到的“主體”是指人的感性活動,亦可以說是人的主體意識。
什么是人的主體意識?金炳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中是這樣解釋的:“主體意識是指作為實踐和認識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覺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觀念表現(xiàn)?!边@個定義基于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個維度探討人的主體意識。以這種視角去思考人作為主體所擁有的主體意識,揭示了人的本質即社會性,從人的社會性出發(fā),在探討人與人的關系的基礎上,發(fā)掘出了人的認識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而與主體相對應的客體,指的是人認識和實踐改造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在自身成為主體時,也使得其對象實際上轉變?yōu)榭腕w。因此,客體實際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相對于成為主體的人,處于主體認識和改造的人是客體;另一方面,客體是指一切人類活動都所處的環(huán)境,即通常意義上所指的自然。自然可以分化為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其中的人化自然是人的對象性活動對自然界的一種改造,是一種人類創(chuàng)造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凸顯了人的主體意識。綜上所述,客體是相對主體而言的,它不等同于一般的客觀實在,而是與主體發(fā)生相互作用的那一部分,是認識和實踐的對象。
3 主體和客體的關系
關于主體與客體的矛盾問題,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都沒能很好地進行界定,這些哲學家的觀點主要分成兩種。第一種是以黑格爾為主要代表的唯心主義,他們“抽象地”發(fā)展了主體意識的作用,從人的意識、精神和主觀去理解人的主體性。因此“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完全忽視了客體的作用。主體與客體是兩個相對應的范疇,唯心主義離開客體討論主體,其理論忽視了人的本質社會性,也忽視了社會性是基于社會物質生產(chǎn)狀況而產(chǎn)生的這一客觀現(xiàn)實。唯心主義片面地理解了人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拋棄或削弱客體的作用,將人的主體性作用無限制地夸大,由此形成的主體意識實際是空中樓閣,對實踐活動的指導百害而無一利。
另一種觀點以費爾巴哈為主要代表,馬克思為了批判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撰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并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新唯物主義”。與“新唯物主義”相比,舊唯物主義“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機械地理解物質決定論,這種理論過于注重客體的作用,從而忽視了主體的能動性,“它沒有把人的活動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導致費爾巴哈“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人的真正活動”,這一觀點脫離了實踐的內涵,限制了人的主體性,在反對唯心主義者“自由意志”的同時,否定了人自由發(fā)展的可能性。
對于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我們要有明確的界定。分析主體與客體的關系,首先要探討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關系,而這其中首先要闡述的是主體受到了客體的制約。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中闡述了人和社會發(fā)展三大形態(tài)理論,將社會依據(jù)人對物的依賴程度劃分為三種形態(tài):“人的生產(chǎn)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的共同的社會生產(chǎn)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在這里,馬克思完整地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中人和社會發(fā)展的三大形態(tài)的理論。馬克思認為人的主體性是和社會物質生產(chǎn)能力息息相關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隨技術進步不斷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在此基礎上誕生并發(fā)展,人對物的依賴性削弱,人的主體性不斷獨立出來。同時,經(jīng)過了人類歷史的變遷,人的主體意識不斷覺醒,人的主體性依舊受到社會物質生產(chǎn)狀況的制約。現(xiàn)代社會中所出現(xiàn)的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等都是由于人的主體受到客體制約產(chǎn)生的。人的本質被某些具體的客體形式所蒙蔽,人的主體意識遭到了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對客體形式的非理性追逐,現(xiàn)代人的主體意識陷入了物化危機,即馬克思提到的“人的異化”。
同時,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主體對客體的滲透和轉化。人類在關注事物間的主客體關系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也已深陷其中,急需以自身為主體開始審視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這是人類主體意識覺醒的第一步。隨后,人類步入改造客體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即人類通過主體性活動,將自己的意志、思維投影到客觀物體上,在客體上刻下了人的主體性印記,使得人的主體成為客體的一部分。這種主體通過對象性活動向客體的滲透和轉化,是主體的對象化,也叫主體客體化。主體客體化活動的產(chǎn)生,標志著人類主體性的徹底覺醒,人類開始征服原始自然,并創(chuàng)造人化自然,這也是人類社會產(chǎn)生的基礎,人的本質社會性,也在主體客體化的活動中不斷被發(fā)掘。
4 人的主體性概念
4.1 人的本質和主體性
從本體論角度出發(fā),探討人的主體性理論,這是馬克思很早就開始進行的研究。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痹谶@里,人的本質和人的主體性是一致的,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即人的主體性的實現(xiàn),即人的主體性是人成為主體所蘊含的本質規(guī)定性。
因此,人的主體性內涵體現(xiàn)在社會關系之中。在紛雜亂多的社會關系之中,最基本的一種關系就是社會生產(chǎn)關系,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進步既標志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也意味著人類主體意識的不斷進步。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中人和社會發(fā)展的三大形態(tài)的理論,要從本體論維度上討論主體性內涵,必須將其放置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chǎn)關系之下進行探討。
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生產(chǎn)關系不斷發(fā)展,每個階段的生產(chǎn)關系體現(xiàn)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的本質的特殊之處,與相應社會生產(chǎn)力狀況相符合,人的主體意識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在這一基礎上,主體和客體的矛盾相互交織,人的主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因此,從社會形態(tài)出發(fā),共產(chǎn)主義社會之前的社會形態(tài)都有分工導致的私有制,人的共同利益遭到了分裂,人本身的活動不是自愿的,人的主體意識就受到了社會歷史條件的嚴重制約,社會活動的固定化抑制了人的主體性,人就無法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意識。而馬克思認為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對人的異化的揚棄并能夠最終實現(xiàn)向人的本質即人本身的復歸,共產(chǎn)主義作為未來社會的理想形態(tài)解決了主體和客體的矛盾。
4.2 人的實踐和主體性
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p>
實踐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有強大的作用,因此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不僅缺乏能動性,同時也不具有現(xiàn)實的實踐性。馬克思說:“唯心主義卻發(fā)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fā)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p>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對實踐的涵義進行了定義,認為實踐就是主體的對象性活動。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本質上并不是道德倫理層面的抽象概念,不是為了克服主觀片面性,使主觀符合客觀要求的實踐活動,也不是費爾巴哈眼中的直觀的生理活動,而是社會實踐活動,是作為實踐的主體的人所進行的物質生產(chǎn)的活動。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并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從“類”中抽象出來的概念,而是歷史中的人,是處于社會關系之中的人,這個人是具有現(xiàn)實性的人。人通過物質生產(chǎn)勞動,將自己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勞動產(chǎn)品打上自身本質的印記,將自身的本質對象化到物的身上的活動就是實踐,在生產(chǎn)對象中實現(xiàn)自身的本質彰顯。而同時,在這個實踐活動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得以充分發(fā)展,人的社會性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最本質的區(qū)別,使人不僅僅是自然的存在物。在馬克思這里人的活動不是抽象的,沒有歷史作用的,而是具有革命意義,是實踐批判性的活動。唯物主義的人本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改造成為現(xiàn)實中的感性的人,把人作為哲學的核心,在處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時要求把存在看作最基本的,從現(xiàn)實存在中探究思想。馬克思在這些觀念的啟發(fā)下對人的本質做出了更為深入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人的本質的現(xiàn)實基礎是實踐,并在實踐基礎上構建起整個唯物主義歷史觀,引起哲學世界觀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認為對人的主體性內涵的詮釋,最終都要回歸到現(xiàn)實生活當中,在實踐中檢驗人的主體性。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這也明確地表明,關于人的主體性、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等模棱兩可的地方都可以在相應的實踐過程中找到合理的確證。雖然馬克思離我們的時代已經(jīng)很遙遠,但他的實踐思維方式、實踐觀以及重要的哲學思想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通過分析不同的哲學問題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從提綱中我們可以看出,實踐貫穿著馬克思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從實踐的角度看世界是馬克思獨特的反映。在馬克思看來,我們正確認識的基礎是實踐,只有從實踐中才能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和規(guī)律,才能正確證明我們的認識是否合理。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的實踐原則,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我們黨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指導方針政策,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同時,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充分詮釋。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的主體性活動歸根到底都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了最本質的社會關系,而這些社會關系又凸顯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表現(xiàn)。即便是在當今時代下,主體意識的表達和主體意識的困境也很難辨認,只有將這些現(xiàn)象放到實踐生活中才可以得到透徹的分析。
馬克思把實踐詮釋成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完成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將人類變革自然、創(chuàng)造自然的能力發(fā)揮到極致,同時在實踐的基礎上正確處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奠定了唯物史觀的基礎。而在實踐中,人的主體性思想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也正因為實踐的存在,馬克思將人的本質和人的主體性貫通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5 結論
討論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理論,首先要從主客體的關系去理解,然后從人的本質和人的實踐的角度進行進一步的理論剖析,形成一整套主體性理論體系。這一過程具有很重要的哲學意義,與此同時,對于理論的把握,也可以為我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思想指導,消解實踐過程中的錯誤觀念,更好地促進社會進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2]金炳華.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186-187.
[3]艾眾. 關于認識論中主體與客體關系問題討論綜述[J]. 國內哲學動態(tài),1982(12):12-15,20.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裴少雪. 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主體性思想探討[D]. 濟南:山東大學,2013.
[6]郭湛. 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趙海英. 論主體性的歷史生成[D]. 長春:吉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