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暉
我寫詩歌賞鑒的文字很少涉及《詩經(jīng)》,而是以唐詩宋詞為多,原因是唐詩宋詞體現(xiàn)的詩意,大家都比較容易接受,而《詩經(jīng)》因?yàn)楦舻臅r間比較遙遠(yuǎn),其中的詩意反不容易被人接受。依我的陋見,中國人的詩意也是逐漸形成的,在詩意形成的過程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中國人審美傾向嬗變的軌跡,進(jìn)而理解中國文化心理的特征——這倒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可惜我做不來。
今天想說的一首詩是《周南·葛覃》。其詞曰: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這首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葛之覃兮”到“維葉莫莫”,是講做衣服的原料“葛藤”長成的過程;第二個部分是“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是講制作衣服的過程;第三個部分是“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這里展示的是成衣之后再加工的規(guī)矩。
葛覃,就是葛藤纏繞的樣子,萋萋是葉子茂盛的樣子,莫莫是葉子茂密的樣子。這是描寫了葛藤逐漸長成的過程。不過中間夾進(jìn)了一句描寫黃鳥啾啾鳴叫的詩句,很多人就不知其所以了。其實(shí),如果了解一些電影蒙太奇的朋友,就能夠從鏡頭組合的角度理解這三句詩的關(guān)系:第一句是葛藤青翠欲滴的樣子,然后鏡頭轉(zhuǎn)向了集于灌木之上的黃鳥,在它啾啾的鳴叫中,鏡頭一轉(zhuǎn),葛藤已經(jīng)顯出成熟的樣子了。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緣何會和今天的人們有一樣的考慮呢?其實(shí)今人的思維不是石頭縫里冒出來的,也不過是古人思維的一種繼承與延續(xù)而已,這樣想,就不會覺得我的解釋很奇怪了。而其中還隱含的一個意思很多人沒有讀出來,那就是黃鳥喈喈,古人的訓(xùn)詁告訴我們,喈喈,是和洽的樣子,既是擬聲,也是摹形,是嚶嚶求友的畫面。所敘即所見,所見即所思,景物的選擇自然是情感流露的一種方式,其中暗含少女懷春的情愫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第二部分雖然只是描述了采摘和浣洗的過程,但是這時候詩歌的另一個要素,節(jié)奏與音韻就發(fā)揮作用了?!笆恰恰?,為……為……”的句式,讓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群女孩子一邊勞作一遍歌詠的畫面。而“濩”“绤”這些用來押韻的入聲字,又仿佛讓我們感受到勞作時姑娘們使勁的那個瞬間。詩歌情感的表達(dá),既要靠內(nèi)容,有時候也依靠形式,這是詩歌解讀的特點(diǎn)。
最讓人費(fèi)解的是第三部分,這是歷來聚訟不已的內(nèi)容。我姑且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一說。師氏,是古代教育待嫁女子的成年婦女。女孩子向師氏請教出嫁的事情(告歸)。或許是小鳥的鳴叫,春藤的纏綿,織物的柔軟細(xì)膩觸發(fā)了少女的春心,她對于出嫁有了一種朦朧而好奇的思想。“污”和“浣”,其實(shí)是兩種處理衣服的方式,一種是浸泡,一種是漂洗,浸泡讓衣服柔軟,這是處理內(nèi)衣的方式,漂洗讓衣服垂順,是處理外衣的方式。所以,做嫁衣,哪些要漂洗,哪些不要漂洗,這似乎也是“師氏”指點(diǎn)的范疇。這一部分既可以理解為女孩子急切地詢問和準(zhǔn)備嫁衣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師氏”對春心滿滿的姑娘諄諄地指點(diǎn):好好準(zhǔn)備嫁妝,別整天胡思亂想,嫁一個門當(dāng)戶對的佳婿讓父母放心才是正道。我注意到這一部分更多強(qiáng)調(diào)的是某種加工成衣的“規(guī)則”,強(qiáng)調(diào)了內(nèi)外有別的意思,是不是有某種類比的意思,則可能是我的妄加揣測也未可知。這一部分也有注家以為是女子熱切盼望回家省親,如果這樣理解,似乎和前面的勞作場面以及對喈喈相鳴的黃鳥的描寫沒法呼應(yīng)了。
如果我這樣的理解不論謬誤,則一幕生動的場景就會浮現(xiàn)在眼前:懷春的少女在山谷里采集葛藤,卻被嚶嚶其鳴的鳥兒所吸引,讓春心在山谷里潛滋暗長?;丶抑螅е齑?,漲紅著臉拼命搗衣裁縫,希望借助勞作忘記心中的煩惱,誰成想撫摸著柔順的衣料卻又陷入搖蕩的思緒之中。不得已只能去向自己的知心奶娘說說心里話,奶娘卻借著說制作內(nèi)衣外衣的各種規(guī)矩,提醒她婚姻嫁娶其實(shí)都有規(guī)矩,最終都是為了家族的綿延長久。詩無達(dá)詁,我喜歡這樣的解釋,因?yàn)槔锩嬗腥饲楦械挠縿?,很單純也很直接,有小兒女的熱切與嬌羞,也有長者含蓄的教誨與指點(diǎn)?;橐鲋皇菫榱恕皩幐改浮边@樣的觀點(diǎn),自然不是現(xiàn)代人的想法,但是對于古人我們似乎也不能苛求,更何況我們被深深吸引的還是那個在采葛、在搗衣時臉上會莫名泛出紅暈的少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