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
郁達夫《故都的秋》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列入高中教材多年,成為現(xiàn)代散文進入教材的雙璧。在部編教材中,《故都的秋》已經(jīng)列為單元必讀課文之首篇,可見其重要性。然而郁達夫“悲秋”之情的復雜和難解一直是教學設計和文本解讀的一個困境。近日筆者再次細讀文本,尋幽踏微,以窺郁達夫先生八十年前對故都秋天的那一次深沉的眷戀。
從詩歌抒情的類別來看,關(guān)于“感秋”主題的文本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悲秋,有古典的“宋玉悲秋”和杜甫“登高悲秋”,也有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蕭索,以及陶宗亮“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的惆悵。第二類是頌秋,比如曹操的建安風骨“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而最著名的當屬唐代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到了毛澤東的“獨立寒秋”,則凸顯出現(xiàn)代政治家的壯志情懷。
但是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關(guān)于“秋的表達”卻兼具悲秋與頌秋,既古典又現(xiàn)代,因而非常令人費解。根據(jù)前人的研究,郁達夫的“悲秋”既有中國士大夫的悲秋情結(jié),也有現(xiàn)代美感,而且特別獨特?!霸谟暨_夫的《故都的秋》中,傳統(tǒng)的悲秋主題有了一點小小的變化,那就是秋天的悲涼、秋天帶來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詩人沉浸在其中,卻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種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敗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種高雅的境界?!盵1]據(jù)孫紹振分析,有兩點,一是“物哀之美”,這是郁達夫從日本感知到的獨特之美。當然這也與他本人的頹廢性情相關(guān),也是內(nèi)外因素合力的結(jié)果。其二,郁達夫的“悲秋”是中國士大夫情結(jié)和都市閑人的結(jié)合,“大雅大俗的結(jié)合是郁達夫式的趣味的一個創(chuàng)造。這是郁達夫?qū)懙米罱?jīng)得起分析的地方,也是最為成功的地方”[2]。就以上兩點,不管是審美趣味還是生命體驗,對于中學生而言都是一個很難跨越的問題。所以,文本解讀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
正因為文本的獨特性和復雜性,《故都的秋》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如何理解郁達夫?qū)Α识嫉那铩那橛歇氱姟币簿惋@得非常困窘。根據(jù)以往的觀摩課,《故都的秋》解讀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單篇教學課型,重在對單篇文本的解讀和設計,出彩于感性課堂語言表達和精美的課件設計。第二類是學習任務群教學課型,這類課堂自然更有思想、有深度,也貫穿了當下課程改革的意識。比如《語文建設》2019年第1 期中有一篇教學設計《“任務群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案例:秋發(fā)現(xiàn)與表達》,就運用群文閱讀的思路進行設計,增加課堂的深度和廣度;也按照“任務群”要求,完成了“秋的表達”這樣一個學習任務。兩類課程各有所長,前者一般都以“故都的秋”為核心,然后根據(jù)文本關(guān)于“秋意”的各種意象展開分析。后者擴大了“秋意”的群體認知,在比較閱讀中拓寬視角,并完成知識的遷移拓展。但是,關(guān)于“郁達夫式的悲秋”主旨還存在許多需要探究的空間。筆者心中依然存在兩個疑問:郁達夫留戀的“故都的秋”到底是怎樣的秋意?這獨特的秋意后面隱藏著作者怎樣的心境?
關(guān)于《故都的秋》的解讀,我們總會覺得“未識廬山真面目”,因為普通教參資料的解析都不能解答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疑問。當然還有一個關(guān)鍵因素就是,定式思維把我們的關(guān)注點都集中到了“秋”字上面。從文本的景物描摹和抒情字眼看,確實都是在寫“秋意”,因此我們常常在教學設計上把開篇的秋意“清”“靜”“悲涼”作為文眼看待,同時還會將秋的五幅畫面(秋景、落蕊、秋蟬、秋雨、秋果)作為佐證。然而正是這種常規(guī)的教法設計無意中遮蔽了郁達夫內(nèi)心深處對“故都的秋”那份獨特的情感。
其實,這些秋景都是“故都的秋”的表層意義,要深入探究就得關(guān)注第12 段的議論部分。特級教師程時進認為這段文字是白璧微瑕的“蛇足之筆”:“直白的表達,和全文含蓄蘊藉的整體極不協(xié)調(diào)”,“同描寫的景物幾乎完全疏離”,“破壞了文章結(jié)構(gòu)的圓融完整”,“導致內(nèi)容主旨的雜亂”。程老師的論證從語言表達、景物描寫、文章結(jié)構(gòu)、主旨等方面論證第12 段的不足之處,確實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筆者卻認為這段文字非常重要。其中幾個關(guān)鍵詞就是解讀此文本的密碼,比如“中國的文人學士”“濃厚的頹廢色彩”“深沉,幽怨,嚴厲,蕭索的感觸”“秋士”“歐陽修的《秋聲》”“蘇東坡《赤壁賦》”“中國的秋的深味”等等??梢娪暨_夫骨子里對秋的情結(jié)是傳統(tǒng)士大夫?qū)η镆饫锬欠N“逝去的悲哀”的眷戀。所以,筆者以為應從“故”字著力。
一個“故”字從時態(tài)上看屬于過去時,包括已經(jīng)逝去的時光,以及正在消逝的人和物,比如我們常說的故人、故居、故鄉(xiāng)、故土、故國等等。而從美學意境上講,就飽含頹敗與哀傷之情,故都的秋景就帶有一種蒼涼與悲哀的意味。文中有一處賞秋之情景最難理解,即“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有兩個關(guān)鍵之處,其一“在皇城人海之中”房子卻是租來的,作為社會人群中最不起眼的角色,外來者更能體會當?shù)鬲毺氐娜饲轱L俗。因為作者不是這里的長居者或者土生土長的人,他是以異鄉(xiāng)人的心境在品味游子般的漂泊情緒。這是以他者的眼光審視異地他鄉(xiāng)的風土人情,自然有一種奇妙的體驗。其二就在于那“一椽破屋”。周作人《苦雨》篇中,他喜歡“但臥在烏篷船里,靜聽打篷的雨聲,加上欸乃的櫓聲以及‘靠塘來,靠下去’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的詩境”[3]。如果說人生百味主要分為“酸甜苦辣咸”,那么周作人就是在品嘗人生的本味之一“苦”。郁達夫手中的那一碗濃茶的寓意,亦可作如是觀??梢哉f郁達夫的那“一椽破屋”和周作人的“烏篷船”都是他們生命形態(tài)的一種詩意的棲居地,是作者在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園地”。亦如明代張載的那座“湖心亭”,在大雪紛紛之時,“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朱良志先生認為:“乾坤同白,在這白色的世界中,亭中的我惟是一點,這一點置于茫茫宇宙、皚皚上國中,是一種會歸,也是一種伸縮”“雖是一心,卻與造化同流”“他的心靈的超越中擁有了世界”“在超越的境界中,獲得深層的生命慰藉?!盵4]他們既要聚縮在這個小小的園地獲取心靈的安穩(wěn)和慰藉,又要伸展觸覺,去放飛自己的心靈以感知外在世界的風雨變化。雖然周作人內(nèi)心是“苦”的,但這種“苦”不是痛苦,而是以審美之心,把玩生命在這個困頓世界中的愜意??梢娫诙叩奈淖种?,“破”和“苦”都只是表象,而把玩這種審美趣味才是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
因此,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既有對故都北平的哀思,也有對逝去的傳統(tǒng)文化里審美趣味的追念,更有對自我生命逝去的悲哀。但是,不管正在逝去的,還是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事物都不會重現(xiàn)??蓱z世人總是活在不斷失去又不斷追念與惋惜之中。這就是天道永恒與生命有限的矛盾。在中國古詩詞里,關(guān)于時間永恒與生命有限的感傷有很多,比如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慨嘆“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此處以“多情”二字用到郁達夫身上也非常妥帖。
郁達夫是民國文人中才情俱佳的佼佼者。他曾有詩云:“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數(shù)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秦。”此詩既是對自己以往詩酒風流的自責,更是對自己應負家國責任的鞭策?!豆识嫉那铩穼懹?934年,彼時郁達夫38歲,歷經(jīng)憂患和人世悲涼,對于“悲秋”的主題意蘊有了更加通透深沉的生命體驗,“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責任和問題,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樂之感得以深沉”[5]。
郁達夫性情中的那種隨性自然以及對生命的深沉感,與中國古代魏晉風流相通。魏晉士人的深情大致有兩層意思。一是對自然世界的有情,以及人性的覺醒。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說:“晉人向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向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深情?!盵6]二是魏晉士人之風流情懷,是對頹敗之物的愛戀,更是對生命逝去的尊重和眷戀。“深于情者,不僅對宇宙人生體會到至深的無名哀感,擴而充之,可以成為耶穌、釋迦的悲天憫人。”[7]“五四”是一個思想啟蒙與性情解放的時期,是對魏晉所謂的“人的覺醒”的一次歷史回應。千年以后,郁達夫性情上的放縱與任性、多情與深情都無不體現(xiàn)出這種人性的往復。
從歷史背景看,魏晉與民國都處于亂世,或許亂世之人對生命都有著同樣的執(zhí)著與眷戀,也有著同樣的悲涼和深沉。當這樣的時代特征和自我情感投射到文學作品中,自然就會有郁達夫式的充滿憂郁的“一往情深”。同樣在魯迅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許多相似之處,比如著名的散文集《野草》。當時魯迅的精神世界處于極度困苦中,心境很頹唐,但在一篇關(guān)于北國風雪的散文《雪》中,他卻深情地寫道:“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地閃爍。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zhuǎn)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8]。魯迅、郁達夫同處于亂世憂患中,同為現(xiàn)代散文大家,都是浙江人,分別對北國蕭索的“秋意”和寒烈的“大雪”都作了極高的贊譽。在魯迅研究界早有共識,魯迅骨子里有著極為深刻的魏晉士人的性情。郁達夫亦是如此。可以說,這是一對性情人物在那一個時代唱出了自己的對世間哀樂的一片深情。
最后,《故都的秋》結(jié)尾部分即是高潮部分?!扒锾?,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此句飽含郁達夫先生對“故都的秋”那份獨特的深情:對故都秋意中那種特有的蕭索與悠閑一往而情深。郁達夫以一種把玩與品味的方式來欣賞那種“悲涼”的秋意,這就以一種審美的方式介入故都秋天的自然之境。一個“留”字很明顯把“故都的秋”人格化,作者以飽滿的、極致的生命情感去留戀她,去愛戀她,哪怕是“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就是郁達夫?qū)Α肮识嫉那铩钡纳鼞俑琛?/p>
總之,郁達夫《故都的秋》所表達的“秋意”既是古典的,又是現(xiàn)代的。尤其是在“現(xiàn)代”方面,突出表現(xiàn)在挖掘內(nèi)心情感世界極其精微的感受,打上了濃厚的自我抒情色彩。所以說,《故都的秋》所抒發(fā)的秋意可稱之為“郁達夫式的秋意”。若是以常規(guī)教法設計《故都的秋》,我們很難真正抵達郁達夫內(nèi)心深處對故都秋意的那份情感。而以12 段議論部分的“逆行”推論,我們就可以發(fā)覺他骨子里對中國傳統(tǒng)士人悲秋的傷感情結(jié),而進一步挖掘出其悲秋的背后是他對生命正在或已經(jīng)逝去的無限眷戀。從生命美學的角度看,《故都的秋》就是中年的郁達夫?qū)ν魵q月的追憶和懷念,同時亦是他對生命中那份蒼涼靜美給予的極高的審美追尋和贊譽。
注釋:
[1][2]孫紹振:《〈故都的秋〉:悲涼美、雅趣和俗趣》,《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19頁,第20頁。
[3]鐘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三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51頁。
[4]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頁。
[5][6][7]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25頁,第124頁,第124頁。
[8]魯迅:《雪花》,《魯迅全集》(第二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