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薇
(寧夏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寧夏 銀川 750021)
中國古代公文源遠流長,數(shù)量繁多?!稘h書·刑法志》載:“文書盈于幾閣,典者不能遍睹?!盵1]古代公文是朝廷和官府在行使職權(quán)、處理公務(wù)時所使用的文書。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古代公文形成了一套穩(wěn)定而特殊的程式。在特殊程式的影響和制約下出現(xiàn)了很多典型的具有特定含義的程式術(shù)語,這些詞語專用或相對較高頻率地適用于公文語體交際領(lǐng)域的需要,具有穩(wěn)定性和約定俗成性。黑水城漢文文獻多以古代公文為載體,文獻中有很多比較固定的、具有特定含義的程式術(shù)語。如常用“謹呈”“申”等術(shù)語使公文開合自然,常用“咨請”等術(shù)語使公文起承轉(zhuǎn)合自然,常用“合行具申”“照驗施行”作為公文結(jié)尾歸結(jié)詞。
本文就黑水城漢文文獻中的公文程式術(shù)語考釋如下:
【合行】
(1)除已取訖行人哈速丁甘結(jié)文狀在官外,今將物色/價直開坐,卑司保結(jié),合行具/亦集總管府, 伏乞/照驗施行。
俄藏[TK201]
(2)謹呈:至正卄九年五月初八日與/ 丞相平章就省堂上抬飯用過酒羊未曾除破,合行具呈,/ 照験施行。
中國藏[F36:W6]
按:《漢語大詞典》收錄“合行”一詞,釋義為“應(yīng)當,應(yīng)該施行”。《漢語大詞典》首引例證為宋代文獻,偏晚?!杜f唐書》有載:“是時,衡山公主欲出降長孫氏,議者以時旣公除,合行吉禮?!盵2]“合行吉禮”即舉行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禮儀活動?!杜f五代史》亦有載:“禮部侍郞劉溫叟失于選士,頗屬因循,據(jù)其過尤,合行譴謫,尙視寬恕,特與矜容,劉溫叟放罪,其將來貢舉公事,仍令所司別具條理以聞?!盵3]宋以后,“合行”一詞使用頻率漸高,《宋史》:“治平元年,宰相韓琦等奏:請下有司議濮安懿王及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游縣君任氏合行典禮?!盵4]《金史》:“擇日奉冊唐殷國妃、岐國太妃,仍別建宮名。合行典禮,禮官檢詳條具以聞。”[5]直到清代,“合行”一詞仍有沿用,《大清會典》:“若各衙門追究錢糧、鞫問刑名公事,當該官吏,將奏準合行事理,妄稱奉旨追問者,斬。”[6]
黑水城漢文文獻中多處可見“合行”一詞,且多與“具申”“具呈”相連,構(gòu)成“合行具申”“合行具呈”的固定搭配用于公文末尾。如“合行具呈,照驗施行”“合行具申,伏乞”。
【具申】【具呈】
【具申】【具呈】
(1)實有見在糧斛取八保結(jié)開坐,合行具申,伏乞/ 舊營糧壹阡肆伯壹拾石令貳斗柒合玖勺叁抄
英藏{Or.8212/754 [K.K.0150(b)]}
(2)本路/眾官于倉內(nèi)圓聚公座,造堂食用,合將用過小麥/各各名項開坐前去,合行具呈/亦集乃路總管府,伏乞/照驗施行。
俄藏[Дx2158]
按:《漢語大詞典》未收錄“具申”,黑水城漢文文獻中多處可見“具申”一詞,且多與“合行”連用。如例(1)中的“合行具申,伏乞”?!昂闲芯呱辍痹诤谒菨h文文獻中一般出現(xiàn)在上行公文的末尾,義為“應(yīng)該備文申請”,所呈報的部門多為“亦集乃路總管府”。“合行”一詞唐代文獻即有載,《舊唐書》:“其州府有出銅鉛可以開爐處,具申有司,便令同諸監(jiān)冶例,每年與本充鑄?!盵7]宋代文獻亦有載,《宋史食貨志補正》:“照籍及碑內(nèi)四至,親到地頭著實審究,畫定某鄉(xiāng)某村,其舊田增圍者有若干畝,及新創(chuàng)圍裹者有若干畝,結(jié)罪具申提舉司,并行籍記?!盵8]“合行”與“具申”合用宋代文獻有見,《全宋文》有載:“其凈欠不該放者計三萬九千余緡,一面催督,務(wù)要納足申解外,合行具申?!盵9]明《午夢堂集》文獻亦有載:“為此,今將前由合行具申,伏乞照詳示下,遵奉施行,申蒙學(xué)院倪批?!盵10]
“具呈”一詞《漢語大詞典》收錄,釋義為“備辦呈文”,首引例證為清代文獻,偏晚。用例(2)為元代文獻,比《漢語大詞典》首例早。經(jīng)考證,“具申”一詞宋代文獻即可見?!端问贰罚骸叭缑刹钗鍟巴溉ヌ?,監(jiān)臨刊刻,至于鋟梓之際,倘或工匠筆畫差訛,就便正是,似為便宜。具呈照詳?!盵11]黑水城漢文文獻中“具呈”多與“合行”合用為“合行具呈”,義為“應(yīng)該備辦呈文”?!昂闲芯叱省痹墨I有見,《全元文》:“所有建白事一十五件,逐一開具如左,合行具呈憲臺照詳,伏請聞奏施行?!盵12]元《陵川集》亦有載:“抗孤身之危而待一國之斃,方之蘇武,功則過之,禮宜優(yōu)加爵謚,表異忠賢,以彰圣朝崇義報功之美。合行具呈,中書省照詳施行?!盵13]
【謹狀】【謹呈】【謹具】
俄藏[ИHB.No.348V]
中國藏[84H·F116:W248/1420]
(3)湏至呈者:/ 羊一口叁斗; 打馕面叁斤,小麥叁升;/ 白米半升,折小麥半升; 酪壹升;/ 蔥半升。/右謹具
中國藏[F36:W6]
按:《說文解字》:“謹,慎也?!盵14]《漢語大詞典》收錄“謹狀”一詞,釋義為:行狀、書狀結(jié)尾常用語,謂敬謹陳述。首引例證為南朝文獻,偏晚。先秦重要史籍《世本八種》即有關(guān)于“謹狀”的記載:“至居官蒞政,以受任日淺,無所表見。且先生之足傳者,不在一官,諸君子當共諒之,受業(yè)陳勱謹狀?!盵15]唐以后,“謹狀”一詞出現(xiàn)漸頻,《全唐文》:“入東寺而掌壺。處南臺而曳履。不謂藏舟夜涉。負杖朝興。丹邱之化未尋。元扃之痛俄及。故怨深撤樂。悲躔罷市者乎。謹狀。”[16]
“謹呈”一詞《漢語大詞典》收錄,釋義為“敬呈”。目前,可查證的資料顯示,“謹呈”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文獻中。南朝·梁文獻《真靈位業(yè)圖校理》有載:“羲白,漢書載季主事不乃委曲。嵇公撰高士傳,如為清約。輒寫嵇所撰季主事狀贊如別。謹呈?!盵17]“謹呈”一詞多用于呈狀、書狀結(jié)尾常用語。如《曾國藩全集》:“惟勉勤乎蛾術(shù),益凜臨深履薄之思。所有國藩感激下忱,理合呈請代奏,叩謝天恩。謹呈?!盵18]此例中的“謹呈”出現(xiàn)在《授翰林院侍講及四川正考官呈請代奏謝恩狀》中?!爸敵省币辉~除在公文末尾出現(xiàn),亦可出現(xiàn)在句中,表示“敬呈”之義。如《陵川集》:“皇帝圣旨里,翰林國史院謹呈:照得故翰林侍讀學(xué)士郝經(jīng)始于丙辰年世祖皇帝召赴闕庭,己未年欽授宣命江淮荊湖南北等路宣撫副使?!盵19]
“謹具”一詞《漢語大詞典》未收錄。黑水城漢文文獻呈狀中多次出現(xiàn)“謹具”一詞,且多在末尾,亦是敬詞的一種,義為“恭敬地奉上”。《漢書》中有關(guān)于“謹具”的記載:“所不能決者,皆移廷尉,廷尉亦當報之。廷尉所不能決,謹具為奏,傅所當比律令以聞?!盵20]這里的“謹具”用于句中,是敬詞?!端螘罚骸爸]者前北面一拜,跪奏:‘大鴻臚臣某稽首言,群臣就位。謹具。’”[21]這里的“謹具”是公文末尾常用語,表敬意。
【契勘】
俄藏[ИHB.No.348]
按:《漢語大詞典》收錄“契勘”一詞,義為“宋元公文用語,猶查,按查?!薄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有載:“契勘本路積欠和糴,推嘉祐四年十月祫享赦恩及七年九月明堂赦恩,并截定年分,特與除放?!盵22]宋《曾公遺錄》:“御批:契勘入內(nèi)使臣,自來緣求內(nèi)中諸殿閣祗候,止是希冒逐時,非泛恩例及本家回授骨肉恩澤,仍有歷仕歲月未深,已轉(zhuǎn)充近上名目者,顯屬僥幸。”[23]宋蘇軾《應(yīng)詔論四事狀》:“貼黃。契勘熙寧四年以后止元豐八年登極大赦以前,人戶積欠,共計五萬三百余貫。”[24]
【右仰】
俄藏[ИHB.No.348]
按:“右”,指右邊,古代公文為豎版排列,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右”指右邊的內(nèi)容,即上文?!把觥?,從人,從卬,卬亦聲。卬,小篆字形是一個人站著,一個人跪著,跪者抬頭看站者,為“仰”的本字,后借為“我”,遂加“人”作“仰”。仰,本義是抬頭,臉向上?!坝已觥币辉~《漢語大詞典》未收錄。黑水城漢文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右仰”一詞,用作古代公文的結(jié)束語,義為右面的也就是上面的情況希望大家知悉。《全唐文補遺》:“右仰準此指偽,不得違犯者。干祐四年四月四日?!盵25]《永樂大典》:“收受,不許夾帶舊年收低下之米及濕惡糠粞,請監(jiān)官逐一點檢,如有違者,并行斷治。右仰倉官遵守施行。淳祐二年八月日?!盵26]古代公文中,還常有“右仰知悉”的用法。如清《熙朝定案》:“合行恭錄曉諭,為此示仰官吏及軍民人等咸各欽遵知照毋違。特示。右仰知悉。道光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告示。”[27]《三晉石刻大全》:“社后務(wù)須立定條規(guī),按年交替,俾可永遠遵守,杜其后害,勿再因循,是為至要。著即遵照辦理毋違,特示。右仰知悉 光緒八年十一月”[28]
【印訖】
俄藏[ИHB.No.353]
按:《說文》:“印,執(zhí)政所持信也?!盵29]“印”,甲骨文字形左為手爪,右象跪著的人,合起來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義是官印。《說文》:訖,止也?!坝櫋北玖x是絕止、完畢?!稘h語大詞典》未收錄“印訖”一詞。黑水城漢文文獻榷場使文書中多次出現(xiàn)“印訖”,“印訖”是公文有效性的證明,義為“蓋章”。早在《隋書》中即有“印訖”的記載,“此印常在內(nèi),唯以印籍縫。用則左戶郞中、度支尙書奏取,印訖輸內(nèi)?!盵30]《宋史》中亦有載:“應(yīng)合用寶,外符寶郞具奏,請內(nèi)符寶郞御前請寶,印訖,付外符寶郞承受?!盵31]元代,“印訖”一詞有“印章”之義?!对贰罚骸爸T試卷彌封用印訖,以三不成字為號標寫,仍于涂注乙處用印?!盵32]明代,“印訖”一詞的用法承襲元代。《明史》:“次嚴,班首具服詣香案前,滌印用印訖,以表箋置于案,退立幕次。”[33]清代亦有使用,《登科記考補正》:“天成四年敕,諸色舉人入試,前五日納試紙,用中書省印訖,付貢院?!盵34]
【照得】【照驗】
(1)照得至正廿年十一月廿/ □□ 達魯花赤〔貼木〕/ 兒不花亞中到任,將/ 本官代訖,本官祿/ 秩自當年十二月開除。
俄藏[TK194]
中國藏[F116:W554]
按:“照得”一詞《漢語大詞典》收錄,義為“查察而得,舊時下行公文和布告中常用?!彼未闹谐S迷撛~。《宋史》有載:“皇帝圣旨里。中書省據(jù)遼、金、宋三史總裁官呈:照得近奉都堂鈞旨,委自提調(diào)繕寫宋史刻板正本,今已畢功?!盵35]宋時,在札子中可見“照得”一詞。如《乞都關(guān)中權(quán)暫駐蹕襄陽府札》:“保義郎、新提點廣南西路綱馬驛程徐格、干辦公事義問再奏,今照得前后宰執(zhí)出使,郎官已上多充參議。”[36]元《文獻通考》有載:“奉此,照得近承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札付,欽奉圣旨節(jié)該。”[37]《大清會典》:“戶部為鹽法事,山東清吏司案呈,照得:某運司某處鹽法題準各項事例,已經(jīng)通行遵奉訖?!盵38]
“照驗”一詞《漢語大詞典》收錄,義為“查驗;勘合”。首引例證為明代,偏晚。《全唐文》有載:“官人調(diào)授,少得防冤,疏通蹊徑,人情物理,無不曲盡,吏欲為欺于此,照驗之端?!盵39]宋代文獻中,“照驗”一詞常見,《禁于遠年帳案內(nèi)搜尋名件下諸州根逐磨勘詔》:“諸子司多于遠年帳案內(nèi),搜尋名件,直行指揮,下諸州根逐磨勘,年月深遠,案籍不全,勾追照驗,頗成煩擾。”[40]《辭免國子祭酒狀》:“即日未能前去,除將元給之任鋪馬圣旨欽領(lǐng)外,候疾稍愈赴都,合行具呈陜西等處行中書省照驗施行。”[41]
【伏乞】
(1)今申二十九日,實收糧叁拾貳石柒斗:/ 小麥貳拾壹石捌斗,/ 大麥壹拾石令玖斗。/ 右具如前,伏乞/ 亦集乃路總管府/ 照驗,謹具
俄藏[B53]
英藏{Or.8212/754 [K.K.0150(b)]}
按:“伏”,從人,從犬。義為:人如狗一樣地匍伏著,本義是俯伏,趴下。在“伏乞”中,“伏”為敬詞。“伏乞”指向尊者懇求?!稘h語大詞典》收錄該詞,但首引例證為宋代文獻,偏晚?!杜f唐書》有載:“伏乞宣令宰臣商議,何以遣臣得上不違宣索,下不闕軍須,不困疲人,不斂物怨?!盵42]宋時,“伏乞”一詞常見。《宋史》:“伏聞大行皇帝受命寶及緣寶法物,與平生衣冠器用,皆欲舉而葬之,恐非所以稱先帝恭儉之意。其受命寶,伏乞陛下自寶用之,且示有所傳付?!盵43]清《江蘇按察使臣胡季堂跪奏為恭謝天恩事》:“除謹將各書大指目錄卷數(shù)繕具清單,寄交河南撫臣何煟,先行覆奏,仍一面上緊校訂成帙,一俟完竣,即賚送原籍聽候匯奏外,所有現(xiàn)在辦理緣由及微臣感激私忱,理合恭折奏謝。伏乞皇上睿鑒,謹奏。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奏。”[44]黑水城漢文文獻中“伏乞”主要用于上行文末尾,表達懇求之義。
【保結(jié)】
(1)除已取訖行人哈速丁甘結(jié)文狀在官外,今將物色/價直開坐,卑司保結(jié),合行具□/亦集□□總管府, 伏乞/照驗施行。
俄藏[TK201]
(2)總府官臺旨:以下架閣庫驗照王滿/朝父祖等八十戶元俱籍面,得見明白開坐,保結(jié)呈府施行。
中國藏[Y1:W47]
按:《漢語大詞典》收錄“保結(jié)”一詞,釋義為:舊時寫給官府的擔(dān)保他人身分、行為清白或符合某一商定的條款的文書。首引例證為明代文獻,偏晚?!督鹗贰酚休d:“尚書吏部遂擬,今隨朝考滿,遷除外路五品以下職事,并應(yīng)驗考次職滿有才能者,以本官任滿已前十五月以上、二十月以內(nèi),察訪保結(jié)呈省。”[45]《元史》亦有載:“本處官司體勘房親,揭照籍冊,別無詐冒,及無廢疾過犯等事,上司審驗相同,保結(jié)申覆,令親赍文解赴部?!盵46]清代文獻亦可見“保結(jié)”一詞,《清史列傳》:“又查吐魯番為新疆南、北兩路適中樞紐,必應(yīng)安置內(nèi)地戶民耕種,方為妥協(xié)。據(jù)各工員分股招集,由吐魯番同知取具保結(jié),造冊呈送前來?!盵47]
【勘合】
俄藏[TK211]
(2) 一下廣積倉 緫府除外今用往字九十八/ 呈半印勘合書填前去,合下仰照及/ 比對元奴號簿相同,更照驗,依數(shù)/ 責(zé)領(lǐng)放支施行。
中國藏[F74:W2]
按:“勘合”指驗對符契。古時符契文書,上蓋印信,分為兩半,當事雙方各執(zhí)一半,用時將二符契相并,驗對騎縫印信,作為憑證。凡調(diào)遣軍隊、車駕出入皇城、官吏馳驛等,均須勘合。該詞首見唐代文獻,《漢語大詞典》首引例證為唐律?!缎绿茣芬嘤休d:“隨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yīng)召命,左二右一,左者進內(nèi),右者隨身?;侍右杂衿跽伲焙夏烁?。”[48]宋汪應(yīng)辰還撰寫過《論勘合錢比舊增重疏》:“謹按人戶輸納官物,以錢陌取之者,曰頭子錢,以鈔旁取之者曰勘合錢,此乃兩事也?!盵49]《宋史》:“二稅勘合,每貫取二十錢,干道詔旨嘗減三之一,有欲增之者,應(yīng)辰與兩漕臣列奏,言:‘勘合不以鈔計,而以貫石匹兩計,是陽為減而陰實增之也?!盵50]宋太祖開寶七年六月,司農(nóng)寺丞桑塤為左拾遺兼點檢三司勘合司?!翱焙稀币嗫芍缚焙蠒r所用的符契。《元史》:“如江南、陜西、河南等處富實之家愿納粟補官者,驗糧數(shù)等第,從納粟人運至被災(zāi)處所,隨即出給勘合朱鈔,實授茶鹽流官,咨申省部除授?!盵51]
【咨請】
(1)中書省咨:至正十八年五/ 月初二日/ 〔奏〕準下項官員上見各各職名?!矚J〕此。都/ 省咨請照驗依例施行。
[俄藏TK194]
(2)所據(jù)額造疋、屯田種子/除外,都省咨請照依上施行。
中國藏[F116:W555]
按:《漢語大詞典》收錄“咨請”一詞,釋義為“具文呈請”。首引例證為元代文獻,偏晚。宋代文獻可見“咨請”一詞,《資治通鑒》有載:“時軍國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請輻湊,維翰隨事裁決,初若不經(jīng)思慮,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議之,亦終不能易也。”[52]古代公文中,“咨請”常與“照驗”連用。如元《文獻通考》:“本省今將文獻通考隨此發(fā)去,咨請照驗……得此,都省咨請依上刊印施行?!盵53]“咨請”還常與“欽依施行”連用。如《金史》:“欽此,咨請欽依施行,仍令行省委自文資正官、首領(lǐng)官各一員,欽依提調(diào),疾早印造完備起解。”[54]
“咨請”還常表示平行單位間互相商請意見。如《大清會典》:“各布政司法馬,有督撫咨請鑄給者,亦有該司解部較兌領(lǐng)回者,不許貪墨有司,明加暗重?!盵55]
古代公文以簡明統(tǒng)一的表達形式和特定的表達內(nèi)容使得紛繁復(fù)雜的社會事務(wù)得到規(guī)范有序的處理。姚詩琪在《古代公文程式術(shù)語產(chǎn)生的原因》中說:“古代公文的程式術(shù)語是伴隨公文發(fā)展而形成的比較固定的、具有特定含義的專用語,不僅有別于現(xiàn)代公文中的語言表達,也有別于古代其他文章體裁的用語形式,是公文程式化的重要標志。”[56]對這些程式術(shù)語進行考釋,為研究古代公文制度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