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陳巖
關鍵詞:中國畫 批評術語 英譯 翻譯策略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璀璨瑰寶,也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媒介。中國畫批評理論隨著對歷代中國畫的品評、鑒賞而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批評術語。然而,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藝術研究者很少考慮中國畫批評理論在國外的傳播和接受,中國畫批評術語也往往缺乏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為了提升中國畫批評術語在西方國家翻譯、傳播和接受的效度,需要從對外傳播視域對中國畫批評術語英譯的方法與策略做系統(tǒng)的研究。對外傳播是指以傳播中國文化為核心目標、由內向外進行的信息傳播。從對外傳播視域重新審視中國畫批評術語的英譯問題,為推動中國畫“走出去”提供了嶄新的理論視角。
一、中國畫批評術語英譯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范
中國畫在西方傳播經歷了從“欣賞”到“誤解”再回歸“欣賞”的一個曲折的過程。西方讀者對中國畫的誤解原因有很多,中國畫批評術語英譯缺乏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以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為例,該術語的英譯版本有二十余種,一度成為20 世紀中外美學討論的話題。1903 年,日本學者岡倉天心(Kakasu Okakura)首次將“氣韻生動”譯為“The Life-movement of the Spirit through the Rhythm of Things”。英國學者翟理斯(Giles)對岡倉天心的譯文做了修訂并譯為“rhythmic vitality”。之后,許多國外知名的漢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譯法,威利(Waley)將其譯為“Spirit-harmony-life’s motion”,福開森(Ferguson)譯為“harmonyand vitality”,喜龍仁(Siren )認為應譯為“Resonance of the Spirit; Movement of Life”,索珀(Soper)譯為“animationthrough spirit consonance”。林語堂對這些譯文提出了質疑,甚至認為有些學者的譯文“時時詰屈聱牙、難以理解和不得要領”a。1967 年,林語堂在《中國畫論》(The Chinese on the Art of Painting )一書中對“氣韻生動”進行了重新解釋,將其譯為“creating a lifelike tone and atmosphere”。然而,對于“氣韻生動”譯文的爭議并沒有就此停止,至今該詞仍沒有標準譯法。在一些權威期刊中還能發(fā)現“vividness and vitality”“The SpectacularTone”“l(fā)ively spirit and vitality”“qiyun shengdong( Chinese, literally,‘ breath-resonance, life-motion’)”等諸多不同的譯文。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翻譯規(guī)范,諸如此類譯法不一甚至漏譯、誤譯的現象不勝枚舉,由此造成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
二、中國畫批評術語英譯的有效策略
中國畫批評術語根植于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實踐, 其語言往往富有東方詩學品性,較為溫婉雅致。在對外傳播過程中,除了要向讀者傳達原文的意思外, 還要盡量保持原文在語言上的美感,以達到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的效果。以下試從譯者身份、翻譯目的和翻譯方法三方面探討中國畫批評術語的英譯策略。
(一) 譯者身份
中國畫批評術語主要見于中國畫學理論的英文著作或譯著中。這些著作的作者主要有兩種群體構成:一是外國的傳教士、漢學家和華裔學者。這個群體對中國畫批評術語在海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外國的漢學家,如翟里斯、喜龍仁、高居翰等,對20 世紀初中國畫術語的英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譯者具備語言和地理位置上的先天優(yōu)勢,也更為了解西方文化,能為中國畫批評術語在海外的傳播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不僅如此,有些作者還擁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力,能夠進一步提升作品的價值和傳播效果。二是中國本土的譯者。本土譯者具備文化上的優(yōu)勢,對原文可能會有更透徹的理解。然而,就中國畫批評術語而言,不僅需要理解原文的深意,還需要具備較高的英語語言功底。因此,就要求譯者能夠像林語堂一樣,既對中國畫批評有深入的理解,又要在英語語言上具備較高的駕馭能力。當前,國家正以各種形式推動中國文化外譯,需要大量的翻譯人才。而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的人畢竟占少數。因此,除了培養(yǎng)本土人才外,積極推動中西譯者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構建中西合作的譯者群體,也不失為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
(二)翻譯目的
中國畫批評術語英譯的主要目的是傳播中國文化,增強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因此,其譯文應以源語作為歸宿,除了向目的語傳達源文的意思,譯文還要盡可能讓目的語讀者也能體會到源語讀者同樣的情感或聯想。
上文提及“氣韻”的翻譯,不少譯者將其譯為“rhythm”。Rhythm(節(jié)奏)指的是構圖中用反復的形式創(chuàng)作視覺的節(jié)奏。包華石認為“rhythm”就是一個“超級符號”,而“超級符號的一個特點是,其中異國語言的痕跡最后會消失,變得完全本土化”b。甚至,“隨著這個詞語在英語中的廣泛運用,英國人已經忘記了它的中文源頭,將它視為英語中自然生成的概念”c??梢钥闯觯皉hythm”的譯法更多的是以目的語為歸宿,不僅無法準確傳達其深意,也達不到傳播中國文化的效果。而林語堂的譯文去除了“rhythm”的譯法,同時也擯棄了頗具基督教色彩的“spirit”,更接近中國讀者對“氣韻生動”這一術語的理解。因此,在翻譯中國化術語時應盡可能站在中國文化的角度,以此達到更好的文化傳播的效果。
(三) 翻譯方法
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中國畫批評術語英譯的目的是傳播中國文化,因此在譯法上也應盡量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目標,讓外國讀者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下面以東晉繪畫大家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為例,列出幾種譯法進行對比:
例1 :Gu Kaizhi was said in his own time to havepainted things“ like no one has ever seen before” andwas critically renowned for his ability to“ describe thespirit through the form”(Chinese: yi xing xie shen) of hissubjects, using a gossamer like ink-outline technique .
例2 :According to the precepts of Gu Kaizhi,believed to be the founding father of figure painting in theclassical tradition, a painter must“ capture spirit [shen]through form [xing] [yi-xing xieshen] ”.
例3 :The communication of soul and rhythm couldonly be achieved by mean of shape and subject.
例1 中,英國倫敦大學的Shane McCausland(馬嘯鴻)教授將“以形寫神”譯為“describe the spiritthrough the form (Chinese: yi xing xie shen) ”,例2 中,藝術史學者方聞(Wen C. Fong)則將其譯為“capturespirit [shen] through form [xing] [yi-xing xieshen]”。二位學者譯法基本一致,都采用了直譯+ 音譯的方法來翻譯“以形寫神”。在兩個例句中“ 神”都被譯為了“spirit”,“形”則都譯為“form”。不同點在于動詞的使用稍有差異,例1 用的是“describe”(描繪),而例2 用的是“capture”(記錄)。并且例2 中,方聞在“spirit”及“form”后面都加了音譯。例3 林茨所著的《中國繪畫藝術》英譯本中的譯文,其譯者是閻新建和倪嚴碩。該譯文采用意譯的方法,將“神”譯為“soul and rhythm”,“ 形” 譯為“shape and subject”。顯然,該譯法與前面兩位學者的譯文有較大區(qū)別。從翻譯的目的出發(fā),例1、例2 中直譯+ 音譯的方法更具備異域文化的味道。同時,四字格的譯法與源文相對應,更符合中國人的表達習慣。例3 雖然翻譯出了源文的意思,但卻過于冗長,失掉了源語在結構上的美感。
例4 :普謝赫云,畫有六書,一曰氣韻生動……
Formerly Xie Ho said that painting has six principle.The first[he]called Qiyun-shengdong […etc.] .
例5 :Within his discussion of Xie's six principles-see Kuo Jo-hsu's Experience in Painting, transl. A.Soper.h
例6 :He presentation of the Six Essentials ofPainting( liu yao 六要) of the eleventh-century LiuDaoqun: 'Spirit consonance combined with strength is thefirst'( 氣韻兼力一也),etc. Here, ye is used to connectnumerals with four-character phrases, as it is in the SixLaws. i
例4 采用中文+ 注釋的方法翻譯了謝赫的六法。這種譯法是較為少見的,用中文能給讀者營造異域文化的氛圍。遺憾是下面的英語注釋并沒有對六法進行解釋,而是直接給出了六法的音譯,這不免給外國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惑。如若在注釋部分能夠采用意譯的方式讓讀者明白中文的意思,或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例5 采用了直譯+ 信息填補的方式翻譯六法,這種方式對于原文中超越讀者理解的語義空白進行填補,有助于加深讀者理解。例6 則是綜合了運用了直譯+ 音譯+ 中文的方法,意思更為明確,同時又保留了中文的表達習慣。
總體來說,中國畫批評術語翻譯的方法很多,譯者應以傳播中國文化為核心目標,在為讀者掃除閱讀障礙的同時,盡可能保留中國藝術學術語的文化內涵和語言美感。
三、結語
中國畫批評術語孳乳于中華傳統(tǒng)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中國畫批評術語英譯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然而至今仍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一詞多譯、誤譯、漏譯的現象屢見不鮮。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從對外傳播視域制定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進而建立一套規(guī)范的中國畫批評術語庫,具有特別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中國畫批評術語翻譯策略包含翻譯主體、翻譯目的和翻譯方法三個方面。在中國畫批評術語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應積極構建中西合作的譯者群體,靈活采用直譯+ 音譯、中文+ 注釋、直譯+ 信息填補、直譯+ 音譯+ 中文等方法,最終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