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蜂形態(tài)鑒定與分子生物學遺傳特性研究進展(2)

2022-07-19 11:38徐祖蔭
蜜蜂雜志 2022年6期
關鍵詞:分化種群遺傳

徐祖蔭

(貴州徐祖蔭養(yǎng)蜂工作室,貴州 貴陽 550001)

(接上期)

3 大量的研究成果印證了第一次全國中蜂資源普查的結果

3.1 研究結果

20 世紀70~80 年代我國第一次全國中蜂資源普查的結果,奠定了分布于我國東方蜜蜂種下分類的基礎,其中海南中蜂、阿壩中蜂、滇南中蜂等還曾被一些學者劃分為新亞種(楊冠煌、匡邦郁等)。近20 年來,許多學者運用幾何形態(tài)測量學和分子生物學繼續(xù)探索,再一次印證了第一次全國中蜂資源普查的結果是基本正確的。

例如,姜玉鎖(2007a、b) 分別通過線粒體DNAtRNAleu~COⅡ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AFLP 分析等手段研究,由于長期海島隔離、獨立進化的結果,海南島內(nèi)與國內(nèi)其他中蜂遺傳分化系數(shù)Fst均在0.440 3~0.587 4 之間,支持從形態(tài)學分析將海南中蜂劃為亞種的意見,周姝婧(2012) 通過線粒體DNA 分析,海南主要的單倍型與大陸主要的單倍型不同,大陸以HO2(非編碼區(qū)Japanl) 為主要單倍型,海南則以HO1 為主要單倍型,占所有單倍型樣本的46.15%,是海南島本土典型的遺傳標記,與大陸其他種群存在明顯分化,應該是一個獨立的種群。

就海南島內(nèi)部而言,第一次全國中蜂資源普查時,由于形態(tài)特征,尤其是生物學特性上的差別,研究者將分布于海南島東北部文昌一線的中蜂,劃為海南“椰林型” (特點是好分蜂,群勢?。?,而將分布在山區(qū)的中蜂,如瓊中、樂東、澄邁的中蜂,劃分類“山地型” (劉宜鈿、梁錦英,1982;楊冠煌等,1984)。近期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發(fā)現(xiàn),文昌中蜂單倍型具有獨特性,有較高比例的單倍型HO7,且其遺傳多樣性在島內(nèi)檢測的樣點中最高(周姝婧等, 2012)。微衛(wèi)星DNA 分析,文昌、屯昌2 樣點遺傳結構與島內(nèi)其他中蜂差異較大,文昌和屯昌樣點在AT101 位點以等位基因247 為主,其他樣點以等位基因245 為主,與島內(nèi)其他樣點的遺傳分化系數(shù)Fst 值大于0.05,達到中度分化水平,聚類分析時(圖2),文昌和屯昌樣點聚為一支(朱翔杰, 2009;徐新建, 2013),說明將海南中蜂分為2 個生態(tài)類型是有遺傳學依據(jù)的。

圖2 海南中蜂樣點間NJ 聚類圖(引自徐新建)

長白山中蜂是分布于我國最北端的中蜂種群,那里氣候寒冷,冬季極端氣溫在-20℃以下,蜂群越冬期長,因此生活在那里的中蜂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及遺傳特點,長白山中蜂個體較大,體色偏黑,群勢大,耐寒力強。許多學者,如譚墾、姜玉鎖、王瑞武、薛運波、葛鳳晨、于瀛龍等,先后對長白山中蜂開展過研究,發(fā)現(xiàn)吉林(安圖) 的中蜂,在mtDNA 色素氧化酶Ⅱ(COⅡ) 部分基因編碼測序對比發(fā)現(xiàn),其第271 個核苷酸處發(fā)生轉換;對DNA 進行AFLP 測試,少一個ECOR 1 位點。薛運波通過對長白山中蜂基因組CBS-700(bp) DNA 同源片段克隆及Southern 雜交,提示700 bp 片段可能是長白山中蜂基因組有意義的分子標記。形態(tài)分析表明,該型中蜂工蜂前翅外橫脈中段常有一個小突起,肘脈指數(shù)為6.19,遠高于國內(nèi)其他中蜂3.5~4.17(見表1),這些特征與朝鮮、日本等東方蜜蜂接近而與國內(nèi)其他東方蜜蜂不同。此外,高鵬飛對我國10 省市mtDNA Cyt b 基因片段擴增測序,聚類分析表明,吉林、海南、云南的中蜂各為一個獨立的地理種群。鄭秀娟等通過工蜂翅脈進行幾何形態(tài)測量,同樣也證明吉林、海南、陜西中蜂(即長白山、海南和北方中蜂) 各為一個地理種群(圖3)。根據(jù)許金山等(2020) 對中蜂全基因組SNPs 檢測結果,也可將長白山中蜂和分布在我國華北地區(qū)的中蜂(TaiV MT,即北方型) 區(qū)別開來。

表1 不同樣點東方蜜蜂前翅特征比較(引自葛鳳晨)

圖3 翅脈交點的逐步判別分析3 個樣點的散點分布(引自鄭秀娟)

在第一次全國中蜂資源普查中,華中型中蜂分布在很大的一片區(qū)域內(nèi),是所有不同生態(tài)類型中中蜂分布地域最廣的一個區(qū)域,其分布范圍位于北緯24°- 34°、東經(jīng)108°- 109°,即秦嶺以南,大巴山、烏蒙山以東,武夷山以西的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廣大地區(qū),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重慶、安徽等省、市及浙江東部、江蘇南部、貴州大部、廣東、廣西北部及四川東北部。這樣劃分是否正確反映了中蜂種群分布的客觀情況呢?郭慧萍等(2016)做了一項工作,即通過8 個微衛(wèi)星DNA 標記,對17 個樣點979 群原始飼養(yǎng)秦巴山區(qū)的中蜂開展分析。秦巴山區(qū)的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0°50′- 34°59′、東經(jīng)102°54′- 112°40′之間,地跨陜西、甘肅、四川、湖北、重慶、河南等省市(北紅英,2014),這個范圍與華中型中蜂的分布區(qū)域大體相同。秦巴山區(qū)植被良好,中蜂數(shù)量較多,是研究大面積相似的生境條件下(即種群連續(xù)分布、環(huán)境均質),中蜂種群遺傳多態(tài)性和遺傳分化的理想場所。

Wright(1978) 提出,當遺傳分化系數(shù)Fst<0.05 時,表明種群間弱分化或沒有分化。基因流參數(shù)Nm>1 時表示基因流足以防止遺傳分化的發(fā)生(Slatkin and Barton, 1989;Wang et al., 2015)。在西方蜜蜂研究中,Nm>2 即表示不存在遺傳分化(Nikolova et al., 2015)。而該研究的結果,所有樣點間遺傳分化系數(shù)Fst 值為0.002~0.037,其中,直線距離最遠的四川青川和河南陜縣之間的距離是650 km,兩者間Fst 值為0.021,四川萬源與甘肅麥積Fst 值最大,也只有0.037,均小于0.05。聚類分析和遺傳結構分析結果也都支持這個觀點。該研究基因流參數(shù)Nm 為6.51~124.75,Nm 大大高于1~2,足以表示秦巴山區(qū)的中蜂未發(fā)生遺傳分化(郭慧萍等,2016)。分析秦巴山區(qū)中蜂未發(fā)生明顯分化的原因可能是該區(qū)域生態(tài)條件好,蜜粉資源豐富,環(huán)境均質,中蜂的種群數(shù)量大(該區(qū)域也是我國中蜂的主要產(chǎn)區(qū)),又呈連續(xù)分布狀態(tài),由于中蜂婚飛(10~18 km) 以及蜂群遷徙等原因,種群間基因交流頻繁,致在此區(qū)間分布的中蜂種群未發(fā)生明顯分化,其主成分分析緊緊地聚在一起;但秦巴山區(qū)(南川、萬州、墊江、榮昌) 的中蜂與阿壩中蜂、長白山中蜂遺傳分化明顯(圖4、圖5)。于增源等(2013) 等利用線粒體Cyt b 為遺傳標準分析重慶地區(qū)(南川、萬州、墊江、榮昌)的中蜂(同屬于秦巴山區(qū)) 樣本,各地區(qū)間遺傳距離Da=0.002 4~0.006 0,說明重慶地區(qū)的中蜂無遺傳分化;許金山等(2020) 對中蜂全基因組SNPs 測定,我國華中地區(qū)中蜂各取樣點之間的Fst 值在0.001~0.008 之間,都強有力地支持了上述觀點。

圖4 秦巴山區(qū)、長白山和阿壩中華蜜蜂UPGMA 聚類圖(引自郭慧萍等)

圖5 秦巴山區(qū)、長白山和阿壩中蜂主要成分分析(引自郭慧萍等)

樣本來源及代碼:甘肅麥積,MJ;甘肅徽縣,HX;陜西鳳縣,F(xiàn)X;陜西渭濱,WB;陜西太白,TB;陜西留壩,LB;陜西寧陜,NS;陜西寧強,NQ;陜西鎮(zhèn)平,ZP;河南陜縣,SX;河南南陽,NY;四川萬源,WY;四川青川,QC;四川南疆,NJ;重慶巫山,WS;重慶城口,CK;重慶云陽,YY;吉林長白山,CBS;四川阿壩,AB。

此外,陳偉文等(2013) 對從廣東、廣西和云南采集的中蜂標本,參照魯特涅的38 個指標測定,并通過計算機所測數(shù)據(jù)進行聚類分析,證實廣東、廣西的中蜂為一個地理種群(華南中蜂),而云南中蜂為另外一個地理種群(滇南中蜂)(圖6)。張祖蕓等通過采自對廣西(浦北) 及云南(蒙自等7 縣市) 的中蜂標本進行測定分析,也得出同樣的結論。

圖6 廣東、廣西、云南中蜂形態(tài)指標因素1 至因素2 聚類分析圖(引自陳偉文等)

阿壩中蜂的分布范圍大致包括四川西北部、青海東部和甘肅東南部,阿壩中蜂的特點是體型大、吻較長、色較深(楊冠煌等,1984),在形態(tài)和行為方面都表現(xiàn)出高海拔、低氣溫的適應性。甘肅珉縣、青海民和的中蜂就具有這樣的特征(譚墾、祁文忠, 2004;譚墾等, 2005;李華等, 2008)。楊明顯等通過甘肅不同地區(qū)(珉縣、臨潭、定西、平?jīng)?、奉安?以及河南、陜西等省的中蜂38個形態(tài)指標測定,并聚類分析,將四川九寨溝(阿壩中蜂) 與珉縣、臨潭聚為一類。趙芳等(2016) 對青海貴德的中蜂進行DNA 測序表明,雖然tRNAlle-ND2、16SrRNA 序列形成特有的單倍型,但基于tRNAlle-ND2、16SrRNA、EFl-α 合并序列的Network 分析,青海貴德的種群與四川九寨溝、馬爾康地方種群形成輻射狀并與一個mdeian Vector 節(jié)點(mvl) 連接,說明他們之間的遺傳關系比較接近。許金山等(2020) 對中蜂全基因組SNPs測定表明,分布于海拔3 000 m 的川西北高原中蜂種群(即阿壩中蜂) 和熱帶滇南種群比較,發(fā)現(xiàn)有151 個差異基因,因而影響到兩者對不同生境氣候的適應性。對這些不同功能類別基因信號通路富集分析,分別富集到HiPPO 信號通路,r 氨基丁酸能通路(基因AcVIAAT) 和海藻糖—磷酸合成酶信號通路。在蜜蜂受到低溫脅迫時,其中大多數(shù)基因參與了信號傳導和能量代謝過程,從而提供了不同蜂種應對寒冷、缺氧環(huán)境的能力以及蜂種演化的分子生物學依據(jù)。

云南省中蜂分布至少有3 ~4 個類型(云貴高原、滇南、西藏、華中),比較復雜。云南是一個高原、多山省份,境內(nèi)高山聳崎,河谷深切,東西部、南北部海拔、地貌、植被類型不同。云南大致以云嶺山脈及其西段哀牢山為界,將云南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與貴州省西北角連片形成高原面比較完整的云貴高原,平均海拔4 000 m 左右。西部高黎貢山、碧羅雪山、云嶺、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相間縱向排列,形成高山縱谷地貌特征。一般北部海拔在4 500~5 000 m,海拔最高處達6 700 m,南部海拔1 500~2 500 m,最低處河口附近只有76.4 m。

由于云南地處低緯度高原,且水平方向上的緯度增加與垂直方向上海拔增高相一致,年均溫從5℃(北部德欽,3 000 m) 增至23℃(南部河口,海拔76.4 m),致使云南出現(xiàn)寒、溫、熱三帶皆有的復雜氣候,但又由于錯綜復雜的地形對熱量再分配的作用,氣溫、雨量的分布亦錯綜復雜。高大的山體可以改變冷空氣的方向和速度,翻山后又由于焚風效應,冷空氣會變暖變干,因此坡向、坡位、坡度對熱量、雨量也起著再分配的作用,更增加了氣候的復雜性。氣候的復雜性又導致了植被類型的多樣性,云南的植被類型大致可分為5 個類型,即南部邊緣熱帶雨林、季雨類型,熱帶稀樹草原旱生類植被類型,南亞熱帶植被類型,云南高原中亞熱帶植被類型,滇西北高寒山區(qū)植被類型,每一類型又可分為若干亞型。正因為如此,云南素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由于氣候、蜜源植物的不同和變化,也導致生活在其間的中蜂產(chǎn)生了種群分化,中蜂季節(jié)性遷徙,夏至高山,冬至河谷,導致南方種群沿河谷北上,北方類群順山脈南下,其種群分布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出現(xiàn)了明顯交錯分布的現(xiàn)象。

在20 世紀80 年代全國第一次中蜂資源調(diào)查時期,匡邦郁、李有泉等歷時8 年,先后在云南省17 個地、州、市,92 個縣142個點調(diào)查取樣、鑒定分析(見表3~11),認為可將云南中蜂分為3 個地理類型,即分布于云南南部1 500 m 以下、氣候濕熱地區(qū)的滇南山地型,以及云貴高原型和滇西北生態(tài)型,同時將烏蒙山區(qū)中蜂歸為云貴高原型。滇東北金沙江河谷的黃色中蜂經(jīng)與四川畜牧所比對標本,證實與四川盆地為同一類型(即華中生態(tài)型)。通過調(diào)查鑒定,匡邦郁等認為該省烏蒙山區(qū)的中蜂體型較大,吻最長,體色偏黑,能維持大群,采集力強,這與徐祖蔭等(1984) 貴州省中蜂資源調(diào)查所得結論是一致的(同屬烏蒙山區(qū)的貴州畢節(jié)市、六盤水市的中蜂與其均屬云貴高原中蜂,工蜂體色偏黑,吻長5.425 mm;而貴州其余地區(qū)華中型中蜂吻長(5.171±0.016) mm,體色偏黃)。張祖蕓等(2003) 后來研究證明,云貴兩省烏蒙山區(qū)的中蜂(云南水富、貴州六盤水) 與同屬云南北部的德欽中蜂應歸為同一類群,而應與云南南部的中蜂分開(滇南中蜂)。早在第一次全國中蜂資源普查時,云南學者(張正松, 1981;李有泉, 1981;匡邦郁等, 1988) 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云南省中蜂種群間(南部為黃色蜂種,北部為黑色或灰色中蜂) 南北移動、呈現(xiàn)鋸齒狀交錯分布的復雜狀況,并認為交匯地帶大致在怒江州瀘水市的六庫附近。而后來譚墾等(2001;2005)、李華等(2012) 運用魯特涅提出的測定體系,多次調(diào)查、測定分析,也肯定了云南境內(nèi)的中蜂,總體上可分為南北兩大類群,一個類群是海拔1 600 m 以下,緯度25°以南的亞熱帶地區(qū)的中蜂,另一個類群是高海拔(1 600 m 以上)、緯度在25°以北地區(qū)的中蜂。這與匡邦郁等所提滇南中蜂分布于海拔1 500 m 以下,南北蜂種交匯地點在瀘水六庫附近(北緯26°以南) 的提法是非常接近的。云南中蜂種群內(nèi)遺傳變異豐富,且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如滇西北地區(qū)) 不同種群的中蜂存在交匯混雜的過渡地帶,此區(qū)域內(nèi)的蜂種形態(tài)呈現(xiàn)出多態(tài)性、多型性以及生態(tài)地理的多樣性,個體大小、體色居于南北兩大類群之間(見表2)。正因為如此,所以國內(nèi)一些學者(譚墾等,2001, 2012;李華等,2012;邱勇等, 2021) 認為云南是亞洲東方蜜蜂的“交混區(qū)”“交際區(qū)”“分化區(qū)”和南北方兩大類群的過渡區(qū)。

表2 云南省不同區(qū)域內(nèi)中蜂形態(tài)指標測定(引自匡邦郁、李有泉等, 1989)

3.2 研究方法的選擇

對分布在國內(nèi)外東方蜜蜂的種下分類工作中,由于使用不同的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例如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逐步判別式分析等,常會出現(xiàn)不同的結果。例如在我國東方蜜蜂的形態(tài)學分析中,用主成分分析得到4 個類群,用聚類分析得到7 個類群(譚墾等, 2005);對菲律賓東方蜜蜂的研究中,主成分分析中把Palawan 與其他地方分開成獨立的一支,而聚類分析中將其歸類為北方的Luzon 類群(Tilde et al.,2002)。另有學者用聚類分析法將分布于我國的中蜂分為8 個亞種,其中將分布于我國西北地區(qū)的甘肅天水、陜西咸陽、南方的海南、廣東(惠萊)、東部的江蘇(海門)、中部的河南(波縣)、西南地區(qū)貴州(錦屏、雷公山) 的中蜂劃分為一個類群(華夏亞種),而將貴州畢節(jié)、福建南靖、山東泰山、浙江諸暨、四川南江劃為畢節(jié)亞種(莊德安, 1989),一個類群的分布在一個相當大的地理范圍內(nèi),呈現(xiàn)出跳躍式、不連續(xù)、東西南北皆有的局面,不同的生態(tài)類群之間分布嚴重交叉、混雜,給分類工作造成了嚴重的矛盾和困惑。一些學者正是因為注意到了上述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的意見和方法,朱翔杰等(2011) 采用已知、公認的地理種群,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驗證,分析統(tǒng)計方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發(fā)現(xiàn)形態(tài)鑒定中,逐步判別分析,比較適合作為蜜蜂形態(tài)、遺傳分析的方法,主成分分析的結果精確度不高,有樣點被分入錯誤類群,且遺傳關系也存在偏差。直接采用聚類分析進行蜜蜂形態(tài)數(shù)據(jù)處理的方法不適合蜜蜂種群分化和親緣關系的鑒定,因為聚類分析的理論背景尚不完備,是一種探索性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選用不同的計算參數(shù),以及參數(shù)數(shù)量不同,對于微小指標的差異,都會得到千差萬別的結果。因此,在進行聚類分析時,篩選判別能力強的形態(tài)變量,尋找合理的距離和分類方法組合等操作(如卡方距離—離差平方和法),才可能得出比較合理的結果。另外,每一種測定方法都有其不足之處及局限性,為了避免產(chǎn)生與實際狀況偏差較大的誤差,應該將不同的研究、測定方法結合起來,如形態(tài)鑒定與分子生物學結合起來,相互參照和補充,這樣才能得出客觀和合理的鑒定結果。在分析這些結果時,應充分考慮到其生物學意義,符合物種進化演變的規(guī)律,否則就會將鑒定的結果,變成一場脫離物種本身真實情況、難以指導生產(chǎn)實際的純粹數(shù)學游戲。

(未完待續(xù))

猜你喜歡
分化種群遺傳
山西省發(fā)現(xiàn)刺五加種群分布
兩次中美貨幣政策分化的比較及啟示
“85后”非遺傳承人的旗袍夢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由種群增長率反向分析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
日本中世末期五山禪僧的“儒·釋”論爭與其內(nèi)部分化
《詩經(jīng)·大車》正音與談部中古分化探
種群增長率與增長速率的區(qū)別
抚顺县| 涿州市| 盐津县| 阿克陶县| 曲麻莱县| 岑溪市| 广东省| 合肥市| 高阳县| 珠海市| 临漳县| 拉萨市| 安新县| 衡山县| 平利县| 公主岭市| 名山县| 腾冲县| 延长县| 乌兰浩特市| 上思县| 镇雄县| 天津市| 吴忠市| 文昌市| 原阳县| 翼城县| 库车县| 永胜县| 余干县| 无为县| 甘南县| 松桃| 阿克陶县| 怀集县| 南京市| 荔波县| 宁强县| 抚松县| 常熟市|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