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兆惠
《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年第9期有一篇題為《小伙姓“琚”太少見〈新華字典〉也讀不準他的姓》的短文,文中小伙子琚峰抱怨說:“照理我應該姓qú,但是《新華字典》里‘規(guī)定’我們得姓jū?!蔽覀儼l(fā)現(xiàn)從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到2020年(商務印書館)共12個版本的《新華字典》中,“琚”并無姓氏義,其注釋都是:jū,佩玉名?!稘h語大詞典》、《辭?!罚ǖ谄甙妫┑取拌ⅰ币捕贾挥小芭逵瘛币粋€義項?!冬F(xiàn)代漢語詞典》1973年試用版(商務印書館)和1977年(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兩個版本釋為:jū,古人佩帶的一種玉。但自1978年第1版至2016年第7版(商務印書館)則變?yōu)椋孩俟湃伺鍘У囊环N玉。[1]②(jū)姓。
琚jū,在《新華字典》等辭書只有“佩玉”一個義項,《現(xiàn)代漢語詞典》7個版本除了“佩玉”外,還有第二個義項“姓”。到底孰對孰錯?又錯在何處?
《中華姓氏大典》(2000)中并無“琚”姓?,F(xiàn)在作為姓氏的“琚”本應寫作“璩”,音qú。《現(xiàn)代漢語詞典》各版本均收“璩”,有兩義:①玉環(huán);②姓?!拌场毙盏膩碓?,說法不一,其中的一種說法見于《桐城樺林岡璩氏宗譜》四卷本序:“璩之為姓也,三代以前未見經(jīng)傳。春秋時,衛(wèi)公族瑗,字伯玉,始以蘧為姓,亦不知其取義何居也。相傳伯玉七世孫諱樂者,因避難,易蘧為璩,故璩之受姓自茲始。歷漢、晉、五代,未有傳人。至唐,有諱抱璞者,以神功登科顯名。當世有與伯玉同諱者,賜進士出身,由司徒銀青光祿大夫,守閩廣,保境恤民,封西川侯,籍出豫章,此江西鄱陽縣璩姓之所自來也?!蔽覈幽?、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等省均有璩姓分布,現(xiàn)在習慣寫作“琚”?!爸袊孛W(wǎng)”顯示,全國有19個因“琚”姓而形成的村鎮(zhèn),如山西長治市上黨區(qū)有南琚寨、琚家溝村、長治市壺關(guān)縣有琚家莊村、長子縣有琚村和小琚村。浙江衢州市常山縣、龍游縣各有琚家村,河南南陽市唐河縣有琚莊、焦作市孟縣有琚溝,安徽安慶市桐城市金神鎮(zhèn)有琚祠村等。
鄂西北劉秀故里棗陽市[2]下轄有琚灣鎮(zhèn),俗稱“琚家灣”,本作“璩灣”“璩家灣”,清代順治年間建集。清代甘定遇修、熊天章纂24卷《乾隆棗陽縣志》載:“璩家灣,縣西南離城四十里?!薄肚迨犯澹ū本┣迨佛^刊)·唐訓方》:“七年二月,川匪劉尚義犯宜城,揚言趨荊門,而使南漳賊襲府城,(唐)訓方備之,急扼武安堰,賊奔據(jù)武安城,進攻之。會都統(tǒng)巴揚阿來招降,訓方進剿高二于璩灣,乘雪夜進攻,擒之?!币陨稀耙顺?、荊門、南漳、武安、璩灣”均為襄陽、棗陽所轄或毗鄰地名?,F(xiàn)在的琚灣鎮(zhèn)有琚莊大隊(村),琚莊大隊駐地叫“琚家小寨子,琚姓集居”,以“酸漿面”小吃聞名當?shù)亍?/p>
山西省長治縣東南邊陲佛爺山腳下有古村落琚寨村。1952—1960年,著名文學家趙樹理曾以琚寨村的人物和事物創(chuàng)作了《鍛煉鍛煉》 《五里坡》等著名短篇小說。清乾隆四十七年重修玉皇殿石碑刻有:“北璩寨古號鳳凰村,銘諸鐘鼎非無據(jù)也,山環(huán)水繞,堂局明凈,精鑒者稱為善地也?!薄堕L治縣志》村名略考有:“璩寨原名鳳凰村。后有璩姓人家于江南做生意,財勢顯赫,村名便以璩姓打頭,取寨堡堅實之意而更名?!爆F(xiàn)在該村寫作“琚寨村”。趙樹理故居有碑文“趙樹理在琚寨”(見圖1)。許惠義(2011)指出“琚寨”當作“璩寨”。
圖1 碑文:趙樹理在琚寨
作為姓氏、地名的“璩”為什么會變?yōu)橐饬x不相干的“琚”呢?
第一個原因是由于漢字的類推簡化。在1956年第一批漢字《簡化字總表》第一表350個不能用作簡化偏旁的字中,本來從“豦jù”得聲的“劇”“據(jù)”二字,簡化后作“劇”“據(jù)”,與“踞”“鋸”“倨”“裾”“啹”“涺”一樣從“居”得聲。張涌泉(2009)12指出國家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規(guī)定一些字用作偏旁時同樣可以簡化,有的人濫用這一原則,任意加以類推簡化,造成了一些俗字。如“巖”字簡化字采用古已有之的會意字“巖”,但有的人卻根據(jù)“嚴”字簡化作“嚴”把“巖”類推簡化作“ ”?!瓣枴焙喕植捎霉乓延兄臅庾帧瓣枴?,“陽”字從“日”是會意,有人卻據(jù)以類推,把表揚的“揚(揚)”也簡化作“抇”,殊不知“抇”字從“日”亳無理據(jù)可言。[3]同此,受“據(jù)”“劇”的類推作用,筆畫繁雜、使用頻繁的“璩”也被民間類推簡化為“琚”,與表示“瓊琚”之“琚jū”構(gòu)成同形字,而實際并無意義關(guān)聯(lián)。從民間再到政府公文,“琚”字逐漸被當?shù)厝苏J可接受并逐漸推廣,最終確定下來。但其實漢字《簡化字總表》中從未見“璩”簡化為“琚”。
因為辭書有滯后性,可以推知,作為姓氏的“璩”變?yōu)椤拌ⅰ笨隙ㄔ缬?978年《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1版的出版時間,當在20世紀60—70年代間。
第二個原因是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普通話的推廣。中國人素來安土重遷,但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從“琚村”“琚寨”“琚莊”“琚灣”赴外地尤其是城市求學、經(jīng)商、就業(yè)、務工。異地工作語言主要是普通話。僅以農(nóng)民工的語言使用為例,屈哨兵(2016)201引用付義榮(2015)針對上海農(nóng)民工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普通話使用率在90%以上,張斌華、張媛媛(2015)對東莞的相關(guān)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是90%以上。很多文化程度相對更高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異地就業(yè)后會定居城市,基本以普通話為生活和工作語言。筆者的表弟就是湖北省棗陽琚灣鎮(zhèn)到浙江寧波就業(yè)的“琚”姓大學生,在普通話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由于對于“琚”“璩”的簡化關(guān)系不了解,同時也受《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影響,以為“琚”jū有姓氏義,現(xiàn)在他自讀姓qú,但是他和子女的“琚”姓被同事、朋友讀為jū。在湖北省棗陽市的普通公路、高速公路上,“琚灣”的路牌下被注以Juwɑn(如 圖2),地方電視臺普通話播音員也均讀作“Juwɑn”。如果說當?shù)厝酥皇菍ⅰ拌场睂懗伞拌ⅰ钡谥羞€是讀qú,那普通話中則進一步將“琚”姓讀作jū,這無疑是錯上加錯。且這種現(xiàn)象在全國絕非個案。這既有違于國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傳統(tǒng),也違背語言的科學事實。
圖2 棗陽路牌:琚灣(Juwɑn)
《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78年版開始為“琚”增加了第二個義項“姓”。這種做法其實是值得商榷的。我們建議為“琚”增加一個注音,即改為:jū古人佩戴(帶)的玉;qú名姓。
首先,這是遵循地名、人名審定中“名從主人”的原則。字典編纂史上不乏根據(jù)本土讀音加以修訂的例證?!对娊?jīng)·鄭風·溱洧》有“溱與洧,方渙渙兮”。溱(zhēn)與洧 (wěi),是河南省內(nèi)的兩條河。當時還是青年學生的魯國堯提醒編者丁聲樹先生,他的家鄉(xiāng)江蘇泰州溱潼在當?shù)囟甲x成qíntóng,如果《新華字典》只取一個zhēn音,會給當?shù)厝藥砗艽罄Щ?,于?971年版《新華字典》里就有兩個讀音和注解。[4]《現(xiàn)代漢語詞典》審定姓氏增加讀音也有先例?!靶ぁ北咀x為xiào,民間“蕭xiāo”姓俗寫為“肖”以后,《現(xiàn)代漢語詞典》從1978年第1版直到2005年第5版,“肖”才有了兩音兩義:xiāo:姓(“蕭”俗作“肖”);xiào:相似。從第6版開始,仍有兩音,但“姓”后的“‘蕭’俗作‘肖’”一句補充語被刪除,變成:肖:xiāo〈名〉姓;xiào:相似。可見,作為姓氏的“蕭”作“肖”已經(jīng)被普遍接受和習慣,補充說明就顯得多余了。
其次,為“琚”增加qú音是有語音學上的科學依據(jù)的。從中古音看,“璩”有一音,《唐韻》《廣韻》“彊魚切”,《集韻》“求於切,音渠”?!拌ⅰ眲t有兩音:《唐韻》《廣韻》“九魚切”,《集韻》“求於切,音渠”“斤於切”。從歷史上看,中古時期“璩”音“渠”,“琚”卻有“居”“渠”兩音。因此為“琚”增加qú音是有源可查的。另一個方面,“琚”作為姓氏在歷史上卻是從來沒有過的。
有學者呼吁將上述表示姓氏和地名的“琚”再改回“璩”,但恐怕不易實行。因為“琚”字筆畫簡單易寫,且推廣流行數(shù)十年,廣大人民已經(jīng)習慣和接受,政府也已認可這個字。我們認為,既保留姓氏文化,又尊重語言科學,同時遵循用字習慣的做法,是為“琚”在jū之外再增加讀音qú,此音下釋義為“姓”。如果為求穩(wěn)妥,也可模仿早期“蕭”“肖”的做法,在“琚”姓氏后補充“‘璩’俗作‘琚’”。
附注
[1] 變化在于:第6、7版將前5版及試用版、香港商務印書館版的“佩帶”改為“佩戴”。不過《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佩帶”的解釋是也可以寫作“佩戴”。
[2] 為筆者家鄉(xiāng)。棗陽1988年撤縣改市。
[3]《正字通》:本作 ,從手曰聲。
[4] 傅杰、顧青:一代宗師丁聲樹——從《丁聲樹文集》到《新華字典》,海上博雅論壇第200期,2020-09-05,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