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翔宇,侯 健,顧佳鑫,劉 蕾
(河北省唐山市開灤總醫(yī)院檢驗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發(f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帶狀皰疹感染后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具有親神經(jīng)性可長期潛伏于脊髓后跟神經(jīng)元中,當(dāng)機體勞累、感冒、抵抗力低下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會再次繁殖,造成皮膚強烈炎癥的發(fā)生[1]。硼替佐米是臨床上用于治療前列腺癌、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血液腫瘤等多種疾病的抗腫瘤藥物,但含硼替佐米的方案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引起免疫功能異常,進而導(dǎo)致MM患者感染帶狀皰疹,影響其治療效果[2]。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可增強巨噬細胞吞噬消化細菌的能力,對帶狀皰疹病情發(fā)展具有抑制作用[3]。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可促進炎性細胞聚集,加重帶狀皰疹患者炎癥反應(yīng)[4]。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是一種可改變病毒免疫功能的細胞趨化因子,帶狀皰疹患者因免疫能力下降導(dǎo)致IL-4水平上升[5]。目前關(guān)于IFN-γ、IL-6、IL-4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療MM感染帶狀皰疹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對IFN-γ、IL-6、IL-4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療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中的表達進行分析,為MM感染帶狀皰疹的早期診斷提供可靠依據(jù)。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療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60例作為MM感染帶狀皰疹組,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齡35~68歲,平均(48.93±6.50)歲;出疹時間(5.02±0.50)d;MM初治患者36例,復(fù)發(fā)、難治患者24例;帶狀皰疹發(fā)病部位:頭面部部18例,上肢16例,下肢26例。選取我院收治的單純MM患者60例為MM組,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齡34~67歲,平均(47.98±6.52)歲;MM初治患者34例,復(fù)發(fā)、難治患者26例。另外選取健康體檢者60例為健康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33~69歲,平均(48.45±8.00)歲。3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xué)倫理委員會批準(zhǔn)通過[批準(zhǔn)號:(2019)倫審第(114)號]。
納入標(biāo)準(zhǔn):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符合《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6]及《帶狀皰疹中國專家共識》[7]中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骨髓檢查漿細胞>30%,IgG>35 g/L、IgA>20 g/L、IgM>15 g/L、IgD>2 g/L、IgE>2 g/L,出疹時間<7 d。MM患者符合《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6]中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骨髓涂片檢查漿細胞>30%,IgG>35 g/L、IgA>20 g/L、IgM>15 g/L、IgD>2 g/L、IgE>2 g/L,接受過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療。健康組身體健康,無其他疾病。
排除標(biāo)準(zhǔn):①患有免疫系統(tǒng)障礙疾病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潛在其他病毒感染;④帶狀皰疹的特殊類型(出血型、泛發(fā)型、大皰型);⑤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
1.2方法
1.2.1IFN-γ、IL-6、IL-4水平檢測方法 所有受試者采集空腹靜脈血6 mL,以離心半徑5 cm、轉(zhuǎn)速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分離上層血清,-80 ℃保存待檢。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IFN-γ、IL-6、IL-4水平。IFN-γ、IL-6、IL-4ELISA試劑盒由江西艾博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貨號分別為IB-E10033、IB-E10049、IB-E10051。
1.2.2嚴重程度判定 根據(jù)《帶狀皰疹中國專家共識》[7]將帶狀皰疹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從疼痛程度、水皰簇數(shù)、紅斑面積、水皰變化、水皰數(shù)目5個方面進行評估,疼痛程度分值為0~4分,水皰簇數(shù)分值為1~4分,紅斑面積分值為0~4分,水皰變化分值為0~4分,水皰數(shù)目分值為0~4分;<6分為輕度,6~12分為中度,>12分為重度。
1.3觀察指標(biāo) ①比較3組血清IFN-γ、IL-6、IL-4水平;②比較不同嚴重程度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IFN-γ、IL-6、IL-4水平;③分析IFN-γ、IL-6、IL-4與MM感染帶狀皰疹嚴重程度相關(guān)性,及IFN-γ、IL-6、IL-4之間的相關(guān)性;④分析MM感染帶狀皰疹嚴重程度的影響因素;⑤評價IFN-γ、IL-6、IL-4對MM感染帶狀皰疹的診斷價值。
1.4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應(yīng)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檢驗,相關(guān)性采用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影響因素確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到曲線下面積(areas under the curve,AUC),檢驗IFN-γ、IL-6、IL-4對MM感染帶狀皰疹的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3組血清IFN-γ、IL-6、IL-4水平比較 MM組、MM感染帶狀皰疹組IFN-γ水平低于健康組,IL-6、IL-4水平高于健康組,MM感染帶狀皰疹組IFN-γ水平較低于MM組,IL-6、IL-4水平高于MM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血清IFN-γ、IL-6、IL-4水平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levels of IFN-γ, IL-6 and IL-4 among three groups
2.2不同嚴重程度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IFN-γ、IL-6、IL-4水平比較 隨著MM感染帶狀皰疹嚴重程度的加重,IFN-γ降低加劇,IL-6、IL-4升高加劇。重度、中度感染帶狀皰疹患者IFN-γ水平低于輕度感染帶狀皰疹患者,IL-6、IL-4水平高于輕度感染帶狀皰疹患者;MM重度感染帶狀皰疹患者IFN-γ水平低于中度感染帶狀皰疹患者,IL-6、IL-4水平高于中度感染帶狀皰疹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嚴重程度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IFN-γ、IL-6、IL-4水平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IFN -γ, IL-6 and IL-4 in MM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infection of different severity
2.3IFN-γ、IL-6、IL-4與MM感染帶狀皰疹嚴重程度相關(guān)性分析 IFN-γ與MM感染帶狀皰疹嚴重程度呈負相關(guān),IL-6、IL-4與MM感染帶狀皰疹嚴重程度呈正相關(guān)(P<0.05)。見表3。
表3 IFN-γ、IL-6、IL-4與MM感染帶狀皰疹嚴重程度相關(guān)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FN-γ, IL-6, IL-4 with the severity of MM complicated with herpes zoster infection
2.4MM感染帶狀皰疹嚴重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MM感染帶狀皰疹(否=0;是=1)為因變量,以IFN-γ(連續(xù)變量)、IL-6(連續(xù)變量)、IL-4(連續(xù)變量)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jié)果顯示,IFN-γ、IL-6、IL-4是MM感染帶狀皰疹的危險因素。見表4。
表4 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Table 4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2.5IFN-γ、IL-6、IL-4之間相關(guān)性分析 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顯示(圖1),IFN-γ與IL-6呈負相關(guān)(r=-0.632,P=0.001);IFN-γ與IL-4呈負相關(guān)(r=-0.597,P=0.001);IL-6與IL-4呈正相關(guān)(r=0.680,P=0.001)。
圖1 IFN-γ、IL-6、IL-4之間相關(guān)性分析Figur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FN-γ, IL-6 and IL-4
2.6IFN-γ、IL-6、IL-4對MM感染帶狀皰疹的診斷價值 以正確診斷指數(shù)最大對應(yīng)的IFN-γ、IL-6、IL-4值作為最佳診斷分界點。ROC曲線顯示(圖2),三項聯(lián)合對MM感染帶狀皰疹的診斷價值高于IFN-γ、IL-6、IL-4單項診斷(P<0.05)。見表5。
表5 ROC曲線分析IFN-γ、IL-6、IL-4對MM感染帶狀皰疹的診斷價值Table 5 ROC curve analysis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IFN-γ, IL-6, and IL-4 for MM complicated with herpes zoster infection
圖2 IFN-γ、IL-6、IL-4診斷MM感染帶狀皰疹的ROC曲線分析Figure 2 ROC curve analysis of IFN-γ, IL-6, IL-4 in the diagnosis of MM complicated with with herpes zoster infection
MM是由克隆漿細胞惡性增殖、異常聚集所引發(fā)的血液腫瘤的一種,其發(fā)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8-9]。含硼替佐米方案是目前臨床常用于治療MM的手段,硼替佐米作為蛋白酶抑制劑可有效抑制骨髓瘤細胞中的蛋白酶體,進而達到抑制骨髓瘤細胞增殖的作用,但硼替佐米在抑制骨髓瘤細胞增殖的同時可能造成感染帶狀皰疹、白細胞減少、非感染性發(fā)熱、周圍神經(jīng)病變等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其中以感染帶狀皰疹為主[10-12]。
IFN-γ屬于Th1類細胞,對巨噬細胞吞噬及消化原蟲和細菌能力具有增強作用,因硼替佐米的應(yīng)用導(dǎo)致IFN-γ分泌被抑制,使得IFN-γ表達下降,導(dǎo)致MM患者體內(nèi)潛在帶狀皰疹病毒因免疫功能異常,同時不能被IFN-γ及時清理而大量繁殖,進而引發(fā)MM患者感染帶狀皰疹[13-1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隨著MM感染帶狀皰疹病情加重,IFN-γ水平的降低,導(dǎo)致其清理作用減弱,與楊晶晶等[15]研究結(jié)果一致。IFN-γ可通過對抗病毒蛋白的產(chǎn)生起到促進作用,在病毒進入、翻譯、組裝、脫殼等階段協(xié)助機體對抗病毒感染。同時IFN-γ低表達導(dǎo)致其對骨髓瘤增殖的抑制作用減弱,加重了患者的免疫功能異常,進而使得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病情加重。
IL-6是由骨髓基質(zhì)細胞及骨髓瘤細胞自身分泌出的骨髓瘤細胞主要生長因子,可介導(dǎo)體液免疫應(yīng)答及組織損傷,使得炎癥反應(yīng)加重,IL-6在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中性粒細胞于炎癥損傷部位所聚集,導(dǎo)致大量炎癥介質(zhì)釋放,使得患者炎癥損傷加重,同時可對細胞的分化進行調(diào)節(jié),使得細胞通透性增強,促進了炎性滲出,進而促進了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病情的發(fā)展[16-1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加重IL-6水平上升,表明IL-6可促進疾病的發(fā)展,與陳金芳等[18]研究結(jié)果一致。IL-6作為機體炎性因子可促進帶狀皰疹的發(fā)展,同時IL-6可對帶狀皰疹發(fā)展中神經(jīng)元的興奮進行刺激,使得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出現(xiàn)疼痛癥狀。
IL-4在炎癥反應(yīng)發(fā)生時,表達升高,促進了血液、淋巴循環(huán)中的炎癥細胞溢出血管,IL-4以炎癥中心向外移動,在病變組織及其周圍積聚,促進炎性因子的進一步釋放,使得炎癥反應(yīng)進一步加重,導(dǎo)致組織損傷的發(fā)生。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隨MM感染帶狀皰疹患者病情加重IL-4水平上升。IL-4屬于Th2型因子,IL-4高水平表達可導(dǎo)致Th1/Th2失衡,進而造成異常免疫應(yīng)答的出現(xiàn),促進了MM感染帶狀皰疹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雖然證實了IFN-γ、IL-6、IL-4和MM感染帶狀皰疹的關(guān)系,但本文樣本量過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還需后續(xù)研究大樣本、高質(zhì)量、多中心的分析IFN-γ、IL-6、IL-4的具體作用機制,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綜上所述,IFN-γ在MM感染帶狀皰疹中低表達,IL-6、IL-4要MM感染帶狀皰疹中高表達,隨著疾病的發(fā)展,IFN-γ表達降低加劇,IL-6、IL-4表達升高加劇,臨床可根據(jù)上述指標(biāo)對MM感染帶狀皰疹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