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胡鴻達
1.河南省新鄭市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1150;2.江西省藥品檢查員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
胃痛發(fā)生與受寒、暴飲暴食、情志不舒、飲冷等因素有關。胃痛發(fā)病急驟、變化快,以胃痛、噯氣、反酸等為主要表現,且疼痛劇烈,多無法忍受,可對患者生活與工作造成直接影響[1]。西醫(yī)多使用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和調節(jié)胃動力等藥物治療胃痛,但療效有限,且頻繁使用會降低患者耐受性[2]。中醫(yī)學理論認為,胃痛發(fā)生與脾胃虛弱、胃失和降、中陽不振有關,補中益氣湯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效,被廣泛應用于脾胃類疾病治療[3]。溫針灸可溫經通絡、行氣止痛,在治療胃痛方面有重要作用[4]。本研究分析溫針灸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療效及對中醫(yī)證候的影響。信息如下。
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1 年5 月就診于河南省新鄭市中醫(yī)院的90 例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45 例)和參考組(45例)。治療組女19 例,男26 例;年齡(48.65±3.46)歲,年齡范圍34~66 歲;病程(5.20±1.65)年,病程范圍2~8年。參考組女21例,男24例;年齡(48.51±3.40)歲,年齡范圍32~64 歲;病程(5.41±1.62)年,病程范圍3~9 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原則要求。
西醫(yī)符合《內科學》[5]中胃痛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脾胃虛寒型辯證標準,主癥:胃痛隱隱,過勞易加重,喜按喜溫,空腹痛重,得食痛減,食后腹脹;次癥:食欲不振,暖氣,倦怠乏力,惡心,大便溏薄,反酸,嘈雜,苔薄白,舌質淡嫩,脈沉細。
(1)納入標準:年齡>18 歲;符合上述相關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認知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合并消化道惡性腫瘤者;腹部手術史者;消化道出血者;皮膚病或皮膚破潰者;暈血、暈針或畏針者;過敏體質者;外科急腹癥所致胃痛者;慢性胃炎合并出血者;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參考組行常規(guī)西藥治療,口服蘭索拉唑膠囊(湖北潛龍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197,規(guī)格:30 mg),1 次/d,30 mg/次;嚼服鋁碳酸鎂片(海南慧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292,規(guī)格:0.5 g),3 次/d,1 g/次。治療組行溫針灸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1)溫針灸。取中脘、天樞(雙側)、關元、足三里(雙側)穴,取仰臥位,用75%乙醇消毒皮膚,用蘇州東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0.3 mm×40 mm 無菌針灸針垂直刺入相應穴位,深度約為2.5 寸,得氣后,點燃艾炷,并插入針柄,共灸2 壯。治療過程中保持皮膚與艾炷相距約3 cm,且在艾炷與穴位之間隔硬紙片,防止燙傷,30 min/次,1 次/d。(2)補中益氣湯加減。方藥組成:炒白術15 g,柴胡、人參(另燉)、陳皮、炙甘草10 g,黃芪30 g,刺芫荽9 g,升麻5 g,隨證加減:肝氣不舒者,加15 g 延胡索、10 g 香附;胃瘀血重者,加6 g 川芎、10 g 丹參;中焦痰濕重者,加15 g 茯苓、10 g 法半夏;食積重者,加20 g 厚樸、30 g 枳實,加水煎煮至400 mL,分早晚兩次溫服,1 劑/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 周,治療期間戒煙限酒,注意休息,均衡飲食,禁食辛辣食物。
(1)臨床療效[7]。胃脹、反酸、噯氣等癥狀消失,胃痛基本消失,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95%為基本治愈;胃脹、反酸、噯氣等癥狀明顯緩解,胃痛顯著減輕,積分減少75%~94%為顯效;胃脹、反酸、噯氣等癥狀有所減輕,胃痛顯著減輕,積分減少50%~74%為有效;上述癥狀無明顯變化、積分減少不足50%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有效+顯效+基本治愈)例數/總例數×100%。(2)治療前、治療4 周后對比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按照重、中、輕、無分別計分6 分、4 分、2 分、0 分,中醫(yī)癥狀積分為各癥狀分值相加之和。(3)疼痛程度: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展開相關評估,用標有0~10 分的刻度尺量化疼痛度,分值越高者疼痛越重。(4)不良反應:包括頭暈、惡心等。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參考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中醫(yī)癥狀積分、VAS 評分較參考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VAS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VAS評分對比(分,)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
胃痛是由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炎等所致,以胃脘部或近心窩處疼痛為主,兼有噯氣、惡心等癥狀,發(fā)病急驟,無明顯規(guī)律,空腹時疼痛明顯,進食后稍緩,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8-9]。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人們更傾向于肥甘厚膩、冷涼、辛辣食物,胃腸黏膜易受損害,胃痛發(fā)生率明顯增加。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胃痛的療法,西醫(yī)多按照患者病情選擇促進胃排空、松弛胃腸平滑肌、保護胃黏膜、降低胃壁張力、抑制胃酸分泌等藥物治療,雖可緩解疼痛,但停藥后易反復發(fā)作,療效欠佳[10-11]。
中醫(yī)認為胃痛屬于本虛標實之證,脾胃為本,是后天之本,也是氣血生化之源,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一降一升,氣機運轉正常,若患者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度、久嗜生冷則脾胃削弱,脾陽缺失,中焦虛寒,失養(yǎng)于胃,而引起胃痛,故治療需注重活絡止痛、調理脾胃。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參考組高,中醫(yī)癥狀積分、VAS 評分較參考組低;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提示溫針灸、補中益氣湯加減聯(lián)合安全性較高,能增強胃痛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癥狀。補中益氣湯中人參、黃芪可大補脾胃之氣;升麻、柴胡升陽益氣;陳皮具有理氣健脾之效;刺芫荽引氣消滯、疏風散寒、健胃;白術健脾、燥濕利水;當歸潤而不燥;炙甘草調和諸藥、補益和中,各藥物相配可起到補氣、溫中健脾之效?,F代藥理學研究顯示[12-13],柴胡能夠抑制膽堿酯酶,可使膽汁中膽堿濃度降低,起到擬膽堿作用,減少膽鹽對胃黏膜造成的損害,促進全胃腸道運動,并可發(fā)揮良好的神經作用;陳皮能夠溫和刺激消化道,加快腸蠕動,增強胃排空能力,緩解胃壁張力;黃芪中含有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物質,具有利尿、保肝、調節(jié)免疫功能、保護心血管系統(tǒng)等多種作用;人參可加快消化液的分泌,調節(jié)胃液總酸度,改善患者脾胃虛弱相關癥狀。溫灸針中取胃之募穴的中脘,針刺可補中氣、疏利中焦氣機;針刺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的足三里穴,可補中益氣、調理脾胃、通經活絡止痛;針刺大腸募穴的天樞穴,可發(fā)揮通調腸腑、健脾和胃等作用;關元為任脈經穴,針刺可調和陰陽、補腎益氣作用。溫針灸可經燃燒的艾條熏烤針灸穴位,促進局部毛細血管微循環(huán)改善,有助于致痛物質排出,緩解疼痛。同時艾灸燃燒所產生的熱力通過針體進入穴位后其發(fā)揮溫通經絡、溫和中胃、溫里助陽作用,減輕胃痛,也可提升機體免疫力,調節(jié)胃功能,改善胃壁循環(huán),加快胃黏膜修復,促進患者病情康復[14-15]。本研究仍存局限性,如納入樣本量偏小、觀察指標選擇存在一定主觀性等,可能造成研究不夠可靠、準確,對此臨床,需完善試驗設計,以進一步證實溫針灸與補中益氣湯加減對脾胃虛寒型胃痛患者的影響。
綜上所述,溫針灸與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可獲得確切療效,有利于臨床癥狀的減輕,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