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彩霞 白雪峰 李元軍,2 毛婭 景蓉 譚娟 劉運磊**
(1.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 延安 716000;2.延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延安醫(yī)療集團傳染病分院,陜西 延安 716000;3.安康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安康 72500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具有人群普遍易感、傳染性強、潛伏期長的特點,我國采取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方案,疫情整體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全球抗擊疫情形勢仍十分嚴峻,近期西安疫情出現反復,傳播速度快,存在一定范圍內的社區(qū)傳播,因此做好預防是重中之重,而中醫(yī)藥已成為疫情防控的主力軍。該病屬于中醫(yī)“疫病”范疇,分別有“寒濕疫”“濕毒疫”之論[1-2],病因以“濕毒”為核心,病機特點為“濕、熱、毒、瘀、虛”,病位主要在肺、脾,濕毒疫氣可因氣候環(huán)境、體質不同而呈現寒濕、濕熱等不同臨床表現,“祛濕邪為治療第一要義”。舌苔厚膩為本病患者舌象的典型表現,審癥求因,進一步驗證“濕邪”為患的病機?!皽夭〔焐唷钡睦碚撘罁谟跍夭“l(fā)病迅速,傳變快,舌象可隨病情迅速變化,察舌象可以反映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F代舌診信息化技術實現了舌診指標的量化、數據化,并與臨床資料相結合,可將舌診作為中醫(yī)證候診斷和療效評價的客觀指標之一[3]。本文擬分別論述新冠肺炎患者的舌象在辨識體質、判斷證候類型、明確病程分期、療效評價及預后轉歸評估中的作用,探討舌診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中的重要意義,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理論依據。
中醫(yī)體質學說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九種基本類型[4]。體質的不同決定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是重要的內在因素。臨床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發(fā)病與體質類型有明顯的相關性,其中痰濕質、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最易感染[5-6]。痰濕體質者久居濕地,且嗜食肥甘厚味之品,舌淡胖,舌苔厚膩,素體脾陽虛弱、脾氣不足,失于運化,濕濁內生,助生寒濕,又適逢氣候偏溫燥,耗傷陰液,肝木過盛,乘克脾土,更致脾失健運,內為脾虛濕盛,外感寒濕疫毒,互為因果,致津液輸布失常,痰濁內生,上阻于肺,肺失宣降,則致發(fā)病。痰濕質易感人群其典型舌象表現為舌苔厚膩?!罢龤獯鎯?,邪不可干”,氣虛及陽虛體質者衛(wèi)外不固,抵抗力低下,易受疫癘邪氣所犯。陽虛質表現為舌體胖嫩、苔潤,氣虛質表現為舌淡紅、舌邊有齒痕。何紅霞等[6]對30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醫(yī)體質分析結果提示,痰濕質所占比重最大,占總人數的29.7%。楊家耀等[7]發(fā)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痰濕質(50.0%),氣虛質(41.7%)。痰濕、氣虛及陽虛體質是內因,“濕毒疫氣”是外因,外感寒濕與易感體質因素相互作用,提供了 “癘氣”生存與運行條件,從而引發(fā)新冠肺炎疫情。
舌象是此次疫情中最易采集、最易觀察、最易判斷的中醫(yī)四診資料,研究表明舌象特征與體質類型之間存在某些內在的關聯規(guī)律,通過舌象可判斷患者體質類型[4],即“辨舌驗體質”。中醫(yī)體質研究是實現“治未病”最關鍵的[8],新冠肺炎疫情中,篩選痰濕質、陽虛質、氣虛質的易感人群,引導其采用中醫(yī)藥飲食療法如防疫茶代飲方、多食瓜果蔬菜,少食生冷肥甘厚膩;囑其調暢情志;采用防疫香囊、艾灸、導引法等措施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為本,未病先防。已出現不同臨床癥狀者,“審證求因,辨證施治”“祛邪為第一要義”,治以健脾祛濕,貫穿始終。察舌象,識體質,辨易感人群,以調整體質,增強抵抗力,達到中醫(yī)“治未病”的目的,進行新冠肺炎的預防與早期干預。
吳又可《溫疫論》開辟“溫病察舌”先河,后世創(chuàng)立了溫病察舌辨證論治的原則[9],為傳染病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凇半s病重脈,溫病重舌”,舌象在溫病辨證中起到關鍵作用,通過觀察舌象變化,可反映溫病感邪的輕重、邪氣的性質、病位的深淺、津液的盈虧、病情的順逆及臟腑功能失常。陳波等[10]對普通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舌象分布規(guī)律及與中醫(y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發(fā)現:濕毒郁肺證多見黃苔、腐膩苔、厚苔、紅舌、胖大舌;寒濕阻肺證多見白苔、腐膩苔、厚苔、淡白舌、胖大舌;肺脾氣虛證多見薄苔、淡紅舌、胖大舌、齒痕舌;氣陰兩虛多見少苔。通過對舌象進行動態(tài)觀察,對應分析疾病的不同證候類型,指導疾病各階段的辨證施治。
肖瑋等[11]研究發(fā)現新冠肺炎初期舌象主要為舌質淡紅或紅、兼見齒痕舌(33.3%),苔白膩(83.33%);初期寒濕襲表,衛(wèi)陽被遏,陽氣失于溫煦,則見發(fā)熱,常為低熱,其熱不揚,惡寒或無惡寒等肺衛(wèi)表證;寒濕阻肺,困阻氣機,肺失宣降,則見干咳,咽干、少痰等;寒濕礙脾,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濕濁內生,則見胸悶、脘痞、嘔惡、便溏等癥。治療以芳香化濕、宣肺止咳為主,方藥以達原飲、神術散、藿樸夏苓湯等加減。中期常見舌象為舌淡紅(36.36%)、舌紅(31.82%)、兼齒痕(55.45%),舌苔黃(厚)膩(72.73%);中期寒濕郁久化熱,濕熱郁肺,肺失宣降,脾失升降,腑氣不通,肺壅腑實,表現為高熱,咳嗽少痰或痰黃,胸脅脹痛,喘促氣急,腹脹便秘。治以麻杏石甘湯、宣白承氣湯以清肺解毒、通腑泄熱。重癥期舌象主要為舌暗紅、苔黃厚燥或舌絳少苔,常見證候為疫毒閉肺、氣營兩燔;危重期疫毒內傳心包,形成內閉外脫之危象,以高熱、神昏、肢厥等為主要表現,治以開閉固脫,解毒救逆,方用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此期患者出現舌質暗紅或舌絳者,胸部CT多有肺纖維化表現,早期運用活血化瘀藥物可起到抗纖維化作用,促進肺功能恢復。薛鴻浩等[12]對66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舌象進行分析,發(fā)現舌質以紅舌或者暗紅舌為主(77.3%),舌苔以膩苔為主(53%),主要為白膩苔和黃膩苔;恢復期具有氣陰兩虛、肺脾氣虛、濕邪留戀的病證特點,表現為低熱、氣短、倦怠乏力、納差、痞滿等,治以補肺健脾祛濕、益氣養(yǎng)陰為主,方藥以六君子湯、沙參麥冬湯加味。李筱等[13]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yī)證候學進行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結果表明:舌質分為淡紅舌、紅舌、暗紅舌和絳紅,發(fā)生率分別為33.4%,39.1%,23.3%和39%。舌苔以膩苔(65.3%)、白苔(58.8%)為主。
察舌象,辨病程分期,應根據各地氣候特點、患者體質不同進行辨證施治。初期可辨為肺衛(wèi)證、上焦證、太陽經證;中期可辨為氣分證、中焦證、少陽證、陽明證;危重期可辨為營血分證、下焦證、三陰病;恢復期可按臟腑辨證辨為肺脾氣虛證、氣陰兩虛證。
舌苔乃胃氣上蒸而成,濕性粘滯,易阻礙脾胃升降運化,導致舌苔的厚薄、腐膩、潤燥、苔色等發(fā)生變化。察舌色、苔色,辨寒熱性質;察舌苔厚薄,辨病邪輕重;察舌苔潤燥,辨津液盈虧。新冠肺炎患者以舌苔厚膩為典型特征,黏膩舌苔為濕邪之驗,白而黏膩者寒濕,黃而黏膩者濕熱[14],且重癥及危重癥患者會出現積粉苔,清·石壽棠《醫(yī)原·濕氣論》曰:“膜原邪重,則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15]積粉苔是判斷濕疫的一個重要特征,多提示證候兇險、預后差。膩苔的消長,可反映疫邪輕重和病情進展。若膩苔由薄轉厚,說明濕邪深重,疾病進展;若厚膩苔逐漸消退,提示濕邪漸退,病漸向愈。余思邈等[16]對4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臨床特點與舌象關系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隨疾病進展,舌苔由薄膩變?yōu)楹衲仯号R床癥狀以咳嗽、發(fā)熱為主,且發(fā)熱者多見黃膩苔;白細胞逐漸升高,淋巴細胞逐漸下降;胸部CT可見不同程度的斑片狀滲出影及間質、肺纖維化改變,由此可見,隨著舌苔逐漸厚膩的變化,反映了病情進展過程?,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免疫機制以促炎細胞因子釋放及“炎癥風暴”所致肺部損傷為主要病理特征,高利等[17]研究發(fā)現舌苔厚膩程度與C反應蛋白呈正相關,厚膩苔提示炎性反應存在,病情進展。新冠肺炎痊愈標準中舌苔(膩苔)退凈應為重要指標之一,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是脾胃生發(fā)之氣上熏,胃津上蒸而成。新冠肺炎不同階段的患者,若見薄白苔,即為正盛邪退或邪去正復之佳兆;反之,若舌苔厚膩不退或變?yōu)榉e粉苔,則提示可能轉為重癥或危重癥,用藥先于病機病勢,注重祛除濕邪,芳香化濁避穢,透表散邪,升降脾胃,給邪以出路,以截斷病情,縮短病程。
新冠肺炎察舌過程中,務要先辨色,次辨潤,最后辨厚薄,以判斷病情輕重及預后轉歸。周耿標等[18]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舌象特征與臨床分型的研究表明:紅舌、暗紅舌、裂紋舌和黃苔、干苔、厚苔更常見于重型或危重型患者中,而淡紅舌、齒痕舌和白苔、潤苔多提示病情較輕。梁亮等[19]從舌苔表現淺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病機轉歸,輕癥轉歸看中焦:舌中侯脾胃,因此疾病順逆可從舌中部舌苔判斷。舌苔的潤燥與津液的盈虧密切相關,津液代謝所依賴的重要臟腑是肺與脾。發(fā)病初期,疫毒多局限于肺衛(wèi)、氣分,病性屬實,傳變較快。若舌中苔薄白潤澤為順證,預后良好;若出現厚膩苔、焦燥苔、積粉苔及少苔、無苔提示疫毒內犯中焦,飲停脾胃或胃敗津傷,預后欠佳,故本病輕型和普通型多預后良好。重癥預后看下焦:舌根部用以評判下焦肝腎。發(fā)病中后期,疫邪累及中下二焦,病性為虛實夾雜。若舌根出現少苔、無苔提示疫毒侵及肝腎,陰精虧耗,津液干涸,視為危重。舌苔乃脾胃之外侯,可直觀的評估脾胃功能和病邪深淺,胃氣強弱直接關系到預后情況,故病程中注意顧護脾胃,同時培土生金,肺脾同治,防治向重癥及危重癥轉化,降低死亡率。
患者男,22歲,2020年1月23日初診。主訴:咳嗽、咳痰8天,發(fā)熱1天?,F病史:8天前患者無明顯原因及誘因出現咳嗽、咯痰,呈刺激性干咳,痰量不多,為白色粘痰,無氣短,無惡寒發(fā)熱,未進行任何治療。1月22日患者自覺發(fā)熱,伴有乏力、咽干,流涕明顯,測體溫38.7 ℃,就診于我院急診科,行胸部CT示:①左上肺葉磨玻璃影,炎癥?建議復查,②右側第二肋骨前端骨折?③掃描范圍示:左腎結石;咽拭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遂于1月23日轉至我院傳染病分院治療。1月31日中醫(yī)會診,刻診:發(fā)熱,伴有乏力,咽干,咳嗽,呈刺激性干咳,咯少量白色粘痰,無心慌,氣短,食納可,二便調,夜休可。查體:體溫36.0 ℃,脈搏76次/分,呼吸21次/分,血壓130/87 mmHg,咽部充血明顯,扁桃體無腫大。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干濕性啰音。舌淡紅,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苔白厚膩,遍布全舌(如圖1A),脈滑。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 6.59×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 68.4%,淋巴細胞比率18.7%;C反應蛋白示:12.49 mg·L-1。超敏C反應蛋白示:>5.0 mg·L-1。凝血系列示:D-二聚體1.99 mg·L-1。西醫(yī)診斷: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②甲型流感病毒感染?③左腎結石。西醫(yī)予以抗感染、抗病毒、霧化祛痰、清熱利肺等對癥治療。中醫(yī)診斷:疫??;辨證:寒濕襲肺礙脾,有化熱之癥,尚未傷陰;治宜宣肺止咳,除濕避穢,扶正活血;方藥:前胡止咳散加味:前胡10 g,浙貝10 g,黃芩10 g,魚腥草30 g,蒼術20 g,草果10 g,蘆根10 g,瓜蔞30 g,麻黃5 g,仙鶴草50 g,桃仁10 g,蒲黃15 g包煎,水蛭6 g,3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2020年2月3日二診:復查胸部CT示雙肺病灶較前明顯吸收,患者體溫正常,咳嗽明顯減少,舌質紅,舌中及舌根部苔薄黃膩(如圖1B),脈滑數;證為寒濕郁久化熱化燥,耗津傷陰,原方基礎上去蘆根、前胡,加用大青葉、金銀花各15 g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功,4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2月7日、8日兩次復查鼻、咽拭子及血漿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均陰性,符合出院標準。2月13日出院后隨訪,患者癥狀基本緩解,舌淡紅,邊見齒痕,苔薄白(如圖1C),舌苔顯示濕邪消退。
按語:本案臨床分型為輕型?;颊邽榍嗄昴行?,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缺乏運動鍛煉,釀生濕熱,痰濕內阻,加之外感濕毒疫氣,致痰濕阻肺、礙脾,肺失宣降、脾失健運,則見發(fā)熱、咳嗽、咯痰、乏力等癥,舌淡紅,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苔白厚膩,脈滑,證屬寒濕郁肺、困脾,痰濕既是本病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20],治以清肺止咳化痰,祛濕活血化瘀為法,首診方用前胡止嗽散加減,方中重用健脾除濕之品,體現此次疫病“祛濕邪為第一要義”的治療原則[21];同時加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品以抗炎、抗纖維化,截斷病情,防止向重癥轉化。二診加用大青葉、金銀花以增強抗炎、抗病毒之力,方藥對證,療效顯著,余邪清,疾病愈。
圖1 普通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不同階段的舌象變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于中醫(yī)“疫病”的范疇,具有潛伏期長、病程纏綿難愈等特點,治療上“祛除濕邪”為第一要義。該病因感受濕毒疫邪而致病,濕邪粘滯,易阻滯氣機,舌苔厚膩為其典型特征。舌診為中醫(yī)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雜病重脈,溫病重舌”,《溫疫論》中提出了以舌苔變化判斷邪氣傳變的依據,舌苔乃脾胃之外侯,可直觀的評估脾胃功能和病邪深淺,因此,通過動態(tài)觀察患者的舌象,可迅速地診斷溫病的病位、病性、病勢和進退。中醫(yī)強調“治未病”,痰濕質為新冠肺炎的易感體質,通過察舌象,辨識痰濕體質,可進行早期個體化防治。在新冠肺炎的不同病程階段,舌象表現出明顯變化規(guī)律,結合舌象審證求因,是指導辨證施治的有力依據。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舌象可明確地反映病邪輕重和病情進展,結合舌象,及時進行療效評價及預后轉歸評估意義重大,當膩苔退盡,則正勝邪去,病情好轉,預后良好;反之,若膩苔不退或變?yōu)榉e粉苔,則為病情兇險,預后差。綜上所述,舌診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中具有重要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