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橫三間寸”灸法再探討
——兼與《李鼎先生“橫三間寸”灸法的解說和臨床應用》一文商榷

2022-08-03 07:05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中醫(yī)文獻雜志 2022年1期
關鍵詞:灸法千金定位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王 靜

“橫三間寸”是一種不常用的灸治法,該法與背俞定位及灸法、灸量等理論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在針灸理論和應用中有其獨特價值,因此有必要對這一概念進行梳理。最近讀到陳瑞瑩等的《李鼎先生“橫三間寸”灸法的解說和臨床應用》[1]一文(下稱陳文),頗有所得,唯此文關于“橫三間寸”灸法的解說,不能令人完全信服?,F(xiàn)就此略申拙見如下。

“橫三間寸”的來源

現(xiàn)存文獻中,“橫三間寸”最早見于成書于652年的唐代醫(yī)籍《備急千金要方》,成書于682年的唐代醫(yī)籍《千金翼方》也錄有此法,兩書所載可互為校正和補充。唐代之后,成書于984年(當北宋太宗雍熙元年)的日本醫(yī)著《醫(yī)心方》有此法的記載,可作參考。宋代以后,此法很少應用,但有醫(yī)籍轉錄了這些條文,僅文字略有參差。故分析“橫三間寸”,重點在于分析這三個來源中的有關記載。

1.《備急千金要方》

《備急千金要方》[2],也稱《千金要方》,是唐代醫(yī)家孫思邈集唐以前醫(yī)學大成的綜合性醫(yī)著,除卷二十九和三十專論針灸之外,其他諸卷亦有散在論述。

此書卷二十九題名《針灸上》,是刺灸法專篇。其中“灸例第六”對“橫三間寸”作解釋道:“凡經云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兩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盵2]518

在卷二十九之前另有條文,但均無具體方法,僅言施治部位、主治和灸量。

《卷八·諸風第二》載:“心輸穴,在第五節(jié)(一云第七節(jié))對心,橫三間寸,主心風腹脹滿,食不消化……灸二三百壯?!盵2]161

《卷十六·痼冷積熱第八》載:“五臟熱及身體熱,脈弦急者,灸第十四椎與臍相當五十壯,老小增損之。若虛寒,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盵2]301

《卷十九·補腎第八》載:“五臟虛勞,小腹弦急脹熱:灸腎輸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可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癧2]359

《卷二十一·消渴第一》載:“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輸三穴各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寸間寸灸之。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腸輸百壯,橫三間寸灸之?!盵2]378

《卷二十四·癭瘤第七》載:“癭,灸天瞿三百壯,橫三間寸灸之?!盵2]442

2.《千金翼方》

一般認為,《千金翼方》[3]是孫思邈補《千金要方》不足之作。此書卷二十六至二十八專論針灸,亦有針灸條文散見于其他各卷。此書與《千金要方》合稱《千金方》。該書未說明“橫三間寸”的具體方法,僅言及施治部位、主治和灸量。

《卷二十七·肝病第一》載:“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針入三分瀉之,橫三間寸灸之。”[3]324

《卷二十七·脾病第五》載:“腹中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在小腸俞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盵3]328

《卷二十七·腎病第九》載:“腎俞,主五臟虛勞,少腹弦急脹熱,灸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可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柱地度至臍,取杖度背脊,灸杖頭處,隨年壯,良。灸訖,藏竹杖,勿令人得之。丈夫痔,下血、脫肛、不食、長泄痢,婦人崩中、去血、帶下、淋露、去赤白雜汁,皆灸之。此俠兩傍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盵3]331

《卷二十八·消渴第一》載:“消渴咽喉干,灸胃下俞三穴各百壯,在背第八椎下,橫三間寸灸之。消渴口干不可忍,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建氏灸消渴法:初灸兩手足小指頭及項椎,隨年壯;又灸膀胱俞,橫三間寸灸之,各三十壯,五日一報之。又灸背脾俞下四寸,俠脊梁一寸半,二穴隨年壯……又灸腎俞二穴并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俠脊兩傍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盵3]333

《卷二十八·脫肛第七》載:“灸癭法……癭,惡氣,灸胸堂百壯;又灸天府五十壯;又灸大椎,橫三間寸灸之……癭,灸天瞿三百壯,橫三間寸灸之。”[3]335

3.《醫(yī)心方》

《醫(yī)心方》是日本醫(yī)家丹波康賴的著作。此書內容輯自中國隋唐之前的諸多醫(yī)著,其中部分著作均已亡失。兩條有關“橫三間寸”的條文正出于這些佚傳文獻中。

《卷二·諸家取背輸法第二》載:“《龍銜素針經》曰:熱府大椎,上去發(fā)一寸,橫三間寸?!盵4]

《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載:“《小品方》云:灸腰痛法,令病人正踦立,以竹杖注(拄)地,度至齊(臍)。以度注(拄)地,背正灸脊骨上,隨年壯。灸竟藏竹,勿令人得之。灸丈夫痔下血及脫肛不入,及息下長泄利,婦人女子月崩去血,乍止乍發(fā),及滯下淋瀝,長去赤白雜汁,皆灸此。又俠兩旁各一寸復灸之,為橫三穴間一寸也?!盵5]

陳文的理解

由《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選文可知橫三間寸的施灸方法,即一寸有三個艾炷,每個艾炷直徑三分,如此三個艾炷施灸所在之處即為一寸,這就是“三壯之處,即為一寸”。

“三壯之處”,陳文誤引為“三壯之內”,可能的原因是,陳文強調的“一寸有三灸”是指“3個艾炷平列相當1寸”,而非3個艾炷所在之處為1寸。陳文引用《醫(yī)心方》所引《小品方》條文“又俠兩旁各一寸,復灸之,為橫三穴間一寸也”,來說明“橫三間寸”的施灸法是“以3分寬的艾炷去灸穴,選正中一穴,旁開二穴,穴與穴之間約隔開1寸”,同時認為“3個穴位之間空隙1寸,此外還有3穴本身每穴不小于3分,3穴合為1寸的部位。兩者相加共為3寸,正合‘夾脊相去三寸’的背俞部位”,即“橫三間寸”施灸時所取部位與當代背俞穴旁開后正中線1.5寸的定位相合。陳文所認為的“橫三間寸”即圖1 所示。

圖1 陳文“橫三間寸”示意

陳文提出,“橫三間寸”施灸時,不是同時施灸,而是“先正中后兩側分3次施灸”,但沒有指出相應的文獻依據(jù)。陳文還認為,“橫三間寸”除用于背俞外,還“擴展到奇穴”,如天瞿旁穴和胃管下俞。此外,陳文詳細說明了“橫三間寸”的臨床應用,但其操作和療程等都和文獻記載不合。這些觀點是否合理,需要對相關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后才能判斷。

對“橫三間寸”條文的分析

1.“橫三間寸”的施治部位和艾炷排列方式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醫(yī)心方》“橫三間寸”所取的部位,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①前后正中線;②心輸(俞)、腎輸(俞)、小腸輸、膀胱輸、團岡;③胃管下輸(胃下輸);④杖頭處及俠兩旁各一寸。通過對這些部位的梳理,可以知道“橫三間寸”的艾炷排列方式。

前后正中線 這一類包括“第十四椎與臍相當”、大椎和天瞿?!暗谑淖蹬c臍相當”的位置在后正中線上;大椎在后正中線上;天瞿,《千金要方·卷十八·咳嗽第五》[2]330和《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大腸病》[3]331注明此為“天突”的別名,在前正中線上。

心俞、腎俞、小腸俞、膀胱俞、團岡 《千金要方·卷八·諸風第二》選文說明了心俞的定位是第五節(jié)或第七節(jié)對心,即在后正中線上。這一定位與現(xiàn)代心俞穴的標準定位不符。但是此條選文的前后文中,有其他背俞穴的常規(guī)定位及灸治法。如其前有“治久風卒風緩急、諸風猝發(fā)動不自覺知……次灸心輸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次灸肝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次灸腎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次灸膀胱輸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2]160- 161,其后有“大腸俞在十六椎兩邊相去一寸半……灸百壯,三日一報”[2]161,說明在《千金要方》中,各背俞穴的定位與當代標準定位沒有差別。原文心俞的特別定位,是源于“橫三間寸”的特別操作。

《千金要方·卷十六·痼冷積熱第八》《千金要方·卷十九·補腎第八》《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腎病第九》三條選文“腎俞”句所出章節(jié)不同,但是文字風格、主治病證、灸法、灸量都相當接近。它們的主要差別在于灸治部位,第一條為“第十四椎與臍相當”,后兩條為腎俞。按標準定位,“腎俞”當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但是結合這三條的相似度,以及《千金要方·卷八·諸風第二》心俞“第五(七)節(jié)對心”的特殊定位,此處的腎俞,因采用了橫三間寸灸法,其定位也很有可能就是第一條所提到的,與腎俞在同一椎體水平的十四椎當臍處,位于后正中線上。

《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第一》《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消渴第一》選文中,小腸輸和膀胱輸主治、取穴、灸法相同,但未提及定位。但后者后文“建氏灸消渴法”對其他取穴進行定位描述時,稱“脾俞下四寸,俠脊梁一寸半”或“腎俞下三寸,夾脊兩傍各一寸半”。顯然,此處脾俞和腎俞的定位是在后正中線上。由此可推斷,這兩條選文所說的小腸俞和膀胱俞也應在后正中線上取穴。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脾病第五》選文所提及的團岡,僅提及定位在小腸輸下二寸。根據(jù)前述分析可以推測,使用橫三間寸法時,團岡應在后正中線上取穴。

胃管下輸(胃下輸) 《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第一》《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消渴第一》兩條選文主治、取穴、灸法均相同,但有文字差訛。其中前者“橫三寸”之“寸”顯系訛字,后者“胃下輸”即應為“胃管下輸”。兩者均用了“三穴”的描述,也造成了后世對胃管(脘)下俞是雙穴還是三穴的誤解[6]。根據(jù)對《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選文的分析,可知對胃管下俞施以橫三間寸法時,有三個艾灸處,這三處即所謂“三穴”,而施用“橫三間寸”法時,胃管下俞本身的定位,應和前述心俞、腎俞、小腸俞等一致,即應在后正中線上取穴。

杖頭處及俠兩旁各一寸 這一部位出自《醫(yī)心方·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選文?!夺t(yī)心方》所轉載的《小品方》是陳文觀點的主要參考。此段和《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腎病第九》選文中的“腰痛不得動者”內容相似,僅文字略有差異,顯然來源相同。該法定穴時,先以竹杖拄地,量出從地面至臍的高度,然后據(jù)此高度,定出杖頭在脊骨的相應部位,用以施灸。該取穴法實質是定出與臍相當?shù)淖倒?jié),相當于前文“十四椎與臍相當”處。穴位確定后,不同的病癥,灸法不同:腰痛,竹杖頭處隨年壯施灸;對男女二陰等病證,采用橫三間寸灸法。《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腎病第九》選文稱“皆灸之。此俠兩傍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而《醫(yī)心方·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選文為“皆灸此。又俠兩旁各一寸復灸之,為橫三穴間一寸也”。兩者均指在此處,即杖頭處施以橫三間寸法,而據(jù)取穴法,杖頭處在后正中線。

《醫(yī)心方·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選文中的“復灸之”,可能是陳文“先正中后兩側分3次施灸”的依據(jù)。但是,“復灸之”本身僅表示重復,沒有“分3次”之意;而且《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腎病第九》選文所述的方法,與其他選文中的“橫三間寸”沒有區(qū)別,故不能僅憑此就得出“3次施灸”的觀點。

至于《醫(yī)心方·卷六·治卒腰痛方第七》選文中不同于《千金方》的“橫三穴間一寸”之說,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為艾炷橫置于三穴,三炷橫向兩端間的距離為1寸,艾炷之間的間隙可忽略不計;一種即陳文所說的“穴與穴之間約隔開1寸”?!皞b兩傍(旁)各一寸”中的“各一寸”,應是陳文提出這一觀點的依據(jù),也是該文認為“橫三間寸”是取“夾脊相去三寸”背俞穴的依據(jù)。單就本節(jié)文字而言,陳文的理解沒有大問題。但是,綜合前文分析可知,在不采用“橫三間寸”時,背俞穴完全是常規(guī)取穴常規(guī)施灸,即在椎下旁開一寸半,而非一寸處施灸若干壯,與“橫三間寸”法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故有學者認為,“各”是衍文[7],這樣“俠兩傍一寸”正說明“橫三穴間一寸”所取的三穴位于脊正中一寸的范圍之內,這可能也是楊玄操所說的“諸輸皆有三穴”[4]的根由。

以上分析說明,“橫三間寸”的施治部位主要在后正中線一寸范圍內,椎節(jié)上或椎下均可,而艾炷排列方式為三個艾炷橫置于此一寸范圍之內。敦煌卷子P.3930不知名醫(yī)方唐人寫本載有“治瘦病,當灸病人脊中當節(jié)三間寸,三、二七壯”[8],也可說明,至少在唐代,有一種施治于脊背正中,正當節(jié)(椎、棘突)處的灸法,此處“三間寸”的含義當與“橫三間寸”相同。

背俞與椎節(jié)同一水平,將脊背正中一寸范圍視為背俞定位,并非“橫三間寸”法獨有?!夺t(yī)心方·卷二·諸家取背輸法第二》所轉錄的《華佗針灸經》中,背俞定位均以“第X椎”為參照,具體位置則是“諸椎俠脊相去一寸”[4],與當代華佗夾脊定位類似。由此或可推測,“橫三間寸”與華佗針法有一定關系。

2.“橫三間寸”與奇穴

根據(jù)“橫三間寸”的取穴法可知,在天瞿施灸治癭時,并不存在“天瞿旁穴”一穴。原昌克《經穴匯解》提出“天瞿傍穴”時,并未說明該穴定位,僅引用了《千金要方》的原文,即《千金要方·卷二十四·癭瘤第七》選文[9]??芍喜]有“天瞿旁穴”的文獻來源,而極有可能是望文生義地杜撰了這一奇穴[10]。

胃管下俞在當代屬經外奇穴,但《小品方》《千金方》之時,循經考穴之說尚不流行,奇穴之說并未出現(xiàn)。當代腧穴主要來源《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主要見于《針灸甲乙經》),第八椎下未列腧穴。但除《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外,腧穴尚有其他來源和流派,《醫(yī)心方》所載的“諸家取背輸法”即為一證。在此文中,每一流派的背俞取穴和命名方法各不相同[11],如“背第八椎”處,《華佗針灸經》認為“俠脊相去一寸”處為肝俞,也稱胃俞,而《龍街素針經》認為“俠脊相去三寸”為胃管下俞[4]?!肚Ы鸱健分械奈腹芟掠釞M三間寸灸法,無疑與華佗一派更為接近。由此或可認為,陳文稱橫三間寸“擴展至奇穴”之說并不確切。

3.“橫三間寸”的治療時機、灸量與療程

“橫三間寸”法所用的灸量通常較大,多為百壯、二三百壯之類,這可能與“橫三間寸”主治疾病的性質有關。如《千金要方·卷十九·補腎第八》選文,五臟虛勞等疾,可以常規(guī)取穴法灸腎俞,但對虛冷,則需增大灸量,且“橫三間寸”灸之。這種灸量亦有療程之意。因為百壯、數(shù)百壯之灸,非一日所能完成,而是日灸數(shù)壯,累計至所需壯數(shù)方可。個別選文壯數(shù)較少,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消渴第一》之膀胱俞,灸三十壯,但需“五日一報之”,且此穴僅是“建氏灸消渴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說明總的灸量還是較大的。同時,這些選文也都未就治療時機給出任何建議。

與之相對比,陳文臨床應用“橫三間寸”時,于三伏天頭、中、末伏,每隔10天灸治一次,每次1穴,每穴施以1分艾炷直接灸,連續(xù)9壯,灸后貼太乙灸膏。這些描述與“橫三間寸”并不契合,其作用是否相同也需另行考察。故陳文中的灸法,有傳承、有創(chuàng)新,兼取伏灸理論,或可視作“橫三間寸”的改良方法,但不宜名之為“橫三間寸”,以免混淆概念。

綜上所述,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橫三間寸”首見于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但該法或可溯源至成書于5世紀的《小品方》,此法取背俞法有別于《明堂孔穴針灸治要》——《針灸甲乙經》,而與《華佗針灸經》及華佗夾脊取法類似。

“橫三間寸”的具體方法為:取前后正中線上的腧穴,前正中線上者主要為天突,后正中線上者可用同椎體水平的背俞穴命名,但定位不限于椎下,亦可在椎節(jié)上。施灸時,穴上置一3分艾炷,緊鄰此艾炷兩旁同一水平再各置一3分艾炷,3個艾炷橫向兩端之間的距離為1寸(參見圖2)。“橫三間寸”的灸量與其主治疾病的性質相關,一般較大,可至二三百壯。

圖2 “橫三間寸”示意圖

猜你喜歡
灸法千金定位
虎家“四千金”
“千金”原來指男兒身
少兒智能定位鞋服成新寵
把握新定位、新要求 推動人大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
難與易
《肘后備急方》灸法學術思想淺析
針灸結合耳穴治療原發(fā)性面肌痙攣臨床觀察
淺析溫針灸的治療機理及溫度控制
千金醉琴
“第一千金”切爾西 等
浦城县| 鹤庆县| 张家港市| 青州市| 台北县| 五华县| 龙游县| 曲松县| 徐州市| 武胜县| 北辰区| 华池县| 石狮市| 广汉市| 杂多县| 深水埗区| 赤峰市| 六安市| 贵港市| 云梦县| 武汉市| 全南县| 垦利县| 北安市| 峨山| 张家界市| 龙门县| 营山县| 永城市| 木里| 乐业县| 饶河县| 三江| 应城市| 威宁| 宿迁市| 德保县| 通江县| 惠水县| 合川市| 石首市|